美国学前班,宝宝能学会哪些本事?

作者:雏凤清音 10-31阅读:3376次

最近看到国内关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上不上幼小衔接班很有争议,宝贝妈咪倒是觉得幼小衔接班其实好处多多,至少在美国非常流行----虽说在美国在家教育很有市场,很多幼教专家依然觉得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必需的一个阶段,在德州,贫困家庭以及非英语家庭的幼儿从3-4岁就可以进入校园,开始他们的学龄前教育生涯,在那里,孩子们会学到很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美国公立学校基本上还是以玩为主,但绝不仅仅是游戏,学前班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受教育的官方平台,不仅仅会启蒙孩子们的智力,更重要的还有一个社交环境----比起家庭教育,学前班显而易见更像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孩子们第一次不再是家长、父母关注的焦点,而是与同龄人相处,这其中的碰撞,打闹,以及友谊,是家庭教育所欠缺的部分。

【语言文化】3-5岁的孩子,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非常迅速,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学会900-2500个单词,随着孩子们在学前班和小朋友们不断地重复与熟悉这些生词,他们可以很容易地掌握如何熟练地运用这些词汇。

大家都知道学习语言的顺序一般应该是听、说、读、写,学龄前孩子的老师们经常给孩子们读书,就像很多父母在家里做的亲子阅读一样,而不是要孩子们自己阅读,同时老师们还会通过儿歌或是童谣教会孩子们拼音(phonics),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自然拼读,孩子们简单的书写也是这个时候启蒙:包括他们自己的名字,以及根据自然拼读原则,小朋友们还可以创造出一些“单词”,就是合乎拼音,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词汇,所有这些,看着很简单,仿佛孩子们每天都在游戏中渡过,但实际上孩子们学会的知识超出父母的想象。

【情绪管理】正如上文所说,学前班的环境就是一个小社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脾气,在这个小社会里孩子们要学会分享与合作等等健康的情绪教育。

对于小朋友来说,控制情绪一直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那么一段很自我的时期,也只有形成了“自我”的概念才可以谈如何区别“本我”与“他人”,所以很多小朋友在学龄前这个阶段很难学会“理解别的孩子的情绪”,学会“站在别的小朋友的位置”看问题。

虽说情绪控制做起来不容易,但对小朋友的帮助却是巨大的。学前教育给孩子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社交平台,在这里孩子们学习如何在公众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又如何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别的孩子,所以说,学前教育中的情绪控制环节对孩子来说非常必要。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R.M. Gagne)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和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这些认知能力正是在小朋友3-5岁时快速发展,这个时间把孩子放到学前班这样的小社会比方在家里更容易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以有效促进孩子大脑深入思考,观察研究,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等认知能力的快速提高。

【社交能力】顾名思义,小朋友的社交能力需要在社交环境中学习,在学前班小朋友们必须要学会怎样和周围孩子交朋友,怎样和自己的同龄小伙伴一起学习和游戏。在学习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们开始去相信家里亲人以外的人,这些对于初入社会的孩子们来说,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对小朋友的帮助相应的也非常大,它包括:

  • 孩子们在社交环境中的自我定位
  • 学习并能够表现出对他人的同情心
  • 促进社区事物参与意识
  • 学习解决同伴间冲突的能力
  • 学习用自己的观点影响他人的能力
  • 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
  • 构建自己的社交圈子

【运动能力】在学前班这样的小环境里,孩子们经常整天都处在忙碌、活跃的气氛中,毕竟老师要比父母或是祖父母有更系统的计划保持孩子们的活动能力,这对小朋友正在发育中的肌肉组织与运动神经极有帮助,同时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都能获得极大的提高。

【遵守规则】一般来说,每个家长在家里都会教孩子规矩:包括饭前要洗手,说话要懂礼貌等等。可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在学前班向老师学习规矩效率更高。这不是因为老师教的比家长好,而是孩子们处在一个非家庭的社会环境中,没有父母可以撒娇耍赖,在相对独立与轻松的环境中,他们可以很容易在快乐中学会规矩--比如回答问题要举手,要认真听讲,礼貌待人,遵从老师给出的各项指令,与权威人士(师长)互动等等。

【自主自立】学龄前的儿童在步入学校之前,需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也需要学会照顾自己,帮助别人。虽说这些在家里不是学不到,但面对父母,孩子总还是有依赖感,家长也会不自觉地照顾孩子,而在学校,老师虽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这种帮助比起父母的照顾来是有限的,老师们更在意的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情绪,行为,自我面对每天的挑战。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师不会,也不应该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们,更多的是应该鼓励孩子们自我成长,给他们创造机会帮助别的孩子,可以说在学前班里孩子们应该学会如何与别的孩子和睦相处,密切合作。

【求知欲望】学前班的老师们都是有资质的幼儿教育者,他们在与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研究、询问并倾听小朋友的想法。在学前班,正确答案,也就是说关于知识的传授并不是老师教学的唯一目的,老师的目的是创造机会,通过引导孩子们讨论他们喜欢的话题,鼓励孩子们认真思考,激发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接受差异】孩子们在家里接触的是同样的家庭成员,而在学前班孩子们接触的是来自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同龄人,这种交往对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非常有益----这个年龄的儿童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与不同孩子的交往会让孩子们了解原来还有些人和他们想的不一样,这种环境会促使孩子们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幼小衔接】虽说在国内现在很不提倡幼小衔接,不鼓励幼儿园的孩子提前接触小学生的世界,在美国,幼儿教育者们一直承认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宝贝妈咪认为幼小衔接真的不仅仅是知识或是智力上的储备,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培养,而很多孩子们也需要有一个过渡,否则很多习惯就必须在进小学后改正:

比如幼儿园的孩子们都有午休,小学的孩子们是没有午休时间的,而实际上从我家宝儿来看,3岁以后就不需要午休了,所以在整个学前班的孩子们都午休的时候,老师会给宝儿一本书读,只要他不打搅别人的午休就可以。所以宝儿小朋友上小学时对于没有午休没有任何不适应,而很多没上过学前班的孩子,则必须在入学后花上一段时间改变午休习惯;再说吃饭,在幼儿园或是家里,中午孩子们吃饭花时间比较长,小学生们的午餐时间是一定的,到点就吃,过时不候,如果没有在学前班提前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刚入学的孩子们很可能会因为聊天或是走神而吃不饱。所以在学前班养成各种集体生活的好习惯非常有必要!

话说回来,每个小朋友可塑性都比较强,上学前班的好处非常明显,但不上也不意味着上学后就跟不上----只是可能会多花点时间适应,也许还会多走一些弯路,但从幼儿长期发育来看,差别真的不是很大,很多教育家长只要用心也一样能够做到。家长们实在不必太多纠结,一切顺其自然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