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懂事嘛,别计较。”这句话阻碍了多少孩子成长!

作者:涵妈育儿 11-19阅读:3115次


世上有两种子女最可怕:

一种是去了外边什么事情都敢做;一种是回了家里什么要求都敢提。

看似人生轨迹上截然不同的走向,却有着同样的根源——在成长的道路上,被给予过多包容甚至纵容,缺乏边界感教育。

“边界”真的存在吗?

它仿佛一种心理、行为的界限,虽然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我们总能感觉到一切在“边界”之内,才被视为合理、安全、被外界允许的。

它常常被我们称之为规矩、原则和底线。

边界感,则是一种尊重他人、遵守秩序的高级教养;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立足于社会必要的分寸。

常听家长护短:“小孩子不懂规矩嘛,别计较。”

他们试图为孩子赢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殊不知是在阻碍孩子成长。

1

与他人相处时的边界感

上次表姐来我家玩,侄女乐乐对梳妆台上一个琉璃香水瓶爱不释手,几次央求表姐:“小公主都有这样的瓶子,我想把它带回家……”

临走时表姐把我拉到一边说:“过两天就是生日了,这小瓶子要不就送你侄女,回头我给你发红包。”

我心里暗暗叫苦:这个香水瓶是朋友从法国人肉回来的,足足等了四个月,价格不菲,还是孤品,它也是我的心头好啊……

只要孩子“想要”,就必须满足吗?

最后我还是拒绝了,一场家庭聚会不欢而散。

在综艺《拜托了冰箱》中,何炅也曾问戚薇:“如果孩子很想要一样东西,自己又不想给的时候怎么办呢?”

戚薇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穿了一个小裙子,女儿特别喜欢,一定要说是她的,不让我穿走,她说因为这个裙子她很喜欢,它很美。我说,那我也要美。

她告诉女儿这条裙子是属于她的,“你不可以随便拿别人任何的东西,即使你很喜欢很想要。”

戚薇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明确的边界感。她让孩子领悟到:

即使再亲密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尊重,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随意闯入他人领地一味索取。

随便抢别人的座位,用别人的东西,甚至攻击别人,都会带来恶劣的人际反馈,相处有边界,才能带来舒适的人际关系。

掌握人际边界感,是孩子待人接物的必备技能,也是将来保护自己不受到侵犯的重要屏障。

2

不可忽视的社会规则边界

近日,身为广东一家律所合伙人的吕女士为从小培养孩子的法律边界意识,五年间,与儿子签了四份协议。

在《零用钱补充协议书》中,母亲吕女士是甲方,儿子小明是乙方,双方约定甲方每月10日向乙方发放零用钱20元。

她的做法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借钱的同学签协议;在外用餐保留小票“作为食物中毒以后维权的证据”;把母亲派给他的活“外包”给他人赚差价;看判决书写“观后感”……

许多家长甚至老师草率地把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混为一谈,认为把书本上那些知识点都背会,考试能过就行,其实远远不够。

吕女士做了多年的律师,她表示看过太多缺乏法制观念的例子,这样做的初衷就是希望让儿子明白:这个世界上还有规则这种东西。

超市里,家长跟孩子插队结账,被人指指点点也面不改色。

大街上,家长带着孩子横穿马路,不顾危险,藐视法律。

这是《人民日报》发布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真相时,一个被点赞十万加的评论。

打司机的刘某,不过是个爱贪小便宜,总想为自己赢得“特权”的人。

事实证明: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特权”,都想尝试一次“越界”,后果将不堪设想。

《弟子规》上有一句话:“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意思是纵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事让父母担心,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但如果为人父母的都不能以身作则,甚至鼓动孩子去挑战边界,如何让孩子知道社会有规矩、法律有底限?

3

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边界感

01

用端正的态度明确边界

周末去牧场,有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玩球,无论小男孩在草地上做什么动作,奶奶都高呼:“我孙子太棒了!踢球踢的真好!将来一定是国家运动员!”

到了奶牛放养时间,小男孩把球往奶牛身上踢,奶奶仍旧满眼爱意:“哎呦我孙子胆儿真大,真厉害!”

幸好小男孩的行为被工作人员发现,及时制止。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往往倾向于挑战界限,成为讨人嫌的“熊孩子”,这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探索世界的本能,本无可厚非。

但当他们的行为出现偏差,家长应及时给出正确的评价,不应该觉得“好玩儿”就一味纵容。

因为孩子在无节制的赞美里,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值得被鼓励,更无法衡量是非对错。

同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有些事不只是他不可以做,爸爸妈妈也不可以做,这条边界是对所有人有约束力量的。

02

给孩子有边界的奖励

前年小姨开的美容院挣到了第一桶金,姨夫当上了矿务局领导,鼓励儿子学习的方式也变成丰厚的物质奖励——动辄四五千的卫衣、苹果手机、近万元的运动鞋。

他们的儿子开始学会攀比,跟宿舍里一个富二代较上了劲儿,不给买奢侈品就嚷嚷退学。

后来小孩跟人家斗富的事情传到姨夫的单位,影响非常不好,小姨也十分懊悔。

罗振宇曾在《知识就是力量》中说过:给予孩子有边界的奖励。

比如说今天钢琴这几小节你要是练好了,奖励你玩手机一个小时;这次期末考非常好,这个游戏机的使用权你可以拥有一个月;当姐姐的给弟弟讲了个故事,奖励50元。

只要存在一定的限定额度,被奖励的行为就不至于脱离控制。

正因为每一次奖励有了边界,才能成为一种对良好行为的持续反馈,让孩子体会到凡事有度。

03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很多家长惯孩子,心疼孩子,不忍心让孩子承担自己的错误。

过分的溺爱只会培养出家里的“小霸王”,校园里的“小恶魔”。

而有些家长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孩子给孩子灌输大道理或者强制性训斥、惩罚孩子,孩子往往不会理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不如把说教化为行动,放开扶着孩子的手,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越界行为带来的后果:

孩子乱扔东西,就让他自己收拾一次房间; 孩子抢小伙伴的玩具,就把他心爱的玩具也收走; 孩子做了不尊重他人的举动,就要给造成困扰的人道歉; 孩子贪玩不写作业,不管熬多晚都要让他自己独立完成……

通过自身行为带来的不同后果,用结果验证、去衡量,孩子才能真正理解是非对错。

儿童教育专家珍妮特·兰斯伯里在《有边界,才自由》一书中的比喻非常形象:

孩子对边界的需要,有如在黑暗中驾车过桥。

如果桥两边没有栏杆,他们只能慢慢试探性地通过;但如果两边有栏杆,他们就可以轻松自信地驾车通过。

让你的孩子,早点感知这世间的边界;

未来的他们,才能去拥抱真正的自由。

愿他这一生,向阳而立,向善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