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脾气打妈妈十几拳,妈妈竟然拍手叫好?

作者:年糕妈妈 11-22阅读:5057次

1


那天,天气凉爽,阳光和煦,我去闺蜜的店里找她聊天。还没走到她店门口,就听见里面传出了吓人的喊叫声。

我赶紧推门进去,被眼前这一幕惊到了——10岁左右的少年,正用拳头狠狠地在揍他妈。

我大吼一声,不可以打妈妈。

然而,我的吼叫并没有让事情好转。

最让我惊讶的是,闺蜜脸上竟没有半点生气的意思,反而超温柔地在跟自己孩子说:如果你觉得很生气,你打妈妈的背吧,顺便给妈妈捶背。

孩子发泄了很久的脾气,之后一个人冲到房子里头,乱踢乱骂了好一阵。

而闺蜜却笑嘻嘻地对我说,幸亏孩子还是可以打我的。

她心平气和地说:我决定把看电视这个事给他停了。但我不准他做自己最爱的事了,他肯定有很多情绪,需要发泄一下。

天啊,还有没道理了!

后来,我跟学心理的同学讨论这件事,闺蜜的这个想法竟然得到了点赞。

当然,这并不是说,打妈妈是正确的。

2

学心理的同学说,让孩子把自己的愤怒表达出来,妈妈能有这个觉悟非常不容易——尤其在这个盛行生养出一个好性格、好情商娃的年代里。

在人的情绪里,愤怒大概最遭人厌的,因为它带有攻击性。

而我们的家长,怎么能忍受自己被一个孩子攻击呢?

这成何体统,以后怎么管教?

所以孩子发脾气,大多数妈妈都是这么回应的:

这么点事,就生气了,真是小心眼。

你还真是一个坏脾气的宝宝,看看以后还有哪个小朋友喜欢跟你玩。

你发脾气的样子太丑了,我不喜欢这么丑的你。

你看,在孩子一开始表达生气的时候,大人们就急忙忙地把这些评价都贴到了孩子身上,吓得孩子把怒气都堵在了里面。娃想发怒,又莫名地把愤怒藏起来。

但其实愤怒并不会消失,当它第二次出来的时候,激烈的程度就是之前的两倍……

很多心理师都说过,愤怒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但有好的愤怒,也有坏的愤怒。

比如,新闻里报道的,因为恋爱分手就拿刀杀人,或者因为被同学嘲笑想杀死对方,这些事件背后的愤怒情绪,真的就属于坏的愤怒。

而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是因为一开始,我们压抑了自己的愤怒。

所以,允许孩子发脾气,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肯定孩子,也是在帮助他建立自己的边界。


3

愤怒到不断攻击和捶打妈妈肯定是不对的。

但是孩子为啥会这样呢?

大概因为从小并没有被很好地引导要如何看清和表达愤怒。

愤怒的情绪喷涌而来的时候,孩子很多时候是无措的。他们不知道那是种什么感觉呢?

我最近给娃读了一本书,英文名叫《When Sophie Get Angry—Really Really Angry》, 中文名就是《苏菲生气了》。

我觉得中文翻译太温和,没有把娃那种“非常非常非常生气”的感觉表达出来。

因为小朋友总是——

非常非常生气。

这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她有一个姐姐。

她正在玩一个大猩猩,这个时候,姐姐扑上来,抓起了大猩猩。

不!苏菲尖叫着。

现在轮到姐姐玩了。妈妈在姐妹之间主持着公道。

苏菲生气了。

下面就是这本书最赞的地方,它写出了孩子那种特别愤怒时候的感觉。

比如她大喊,踢东西,甚至想把这个世界撕裂。

她尖叫着,感觉自己嘴里喷出了红色的火焰。

她觉得自己是一座要喷发的火山。

孩子的感觉讲完了,然后呢?

苏菲冲出了门外。爬到了树上。

感受到了风,看见了远处的风景,苏菲觉得疗愈了。

苏菲的愤怒是通过尖叫、奔跑、爬树、看风景……很久才平静下来的。

这一点也需要父母理解,孩子愤怒了之后,是要很久才能平静的。

书的最后写道:

每个人有时候都会很生气,对孩子来说,生气是一种让他们很沮丧甚至害怕的情绪,而我们要引导孩子去看见这种情绪。

家长、老师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下这种情绪:当我们生气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呢?


4

后来,我又跟闺蜜母子一起吃饭,吃饭时,他又开始大声地斥责妈妈。

妈妈忙不迭地要和孩子去打嘴仗,做辩解。

我换了一个策略。

我对他说,呀,我感觉你很愤怒呀。

这话一说,孩子的情绪立刻稳定很多。他立刻说,是啊,当然很愤怒。

你愤怒什么呢?我这句话一说,简直帮孩子打开了他的话匣子。在他看来那么多的不公事件都从嘴里滚滚而出。说完这些,他的情绪立刻平复了很多。

所以,帮孩子说,是引导孩子处理愤怒情绪的重要一步。

有时候,愤怒情绪过于激烈,一定要允许孩子可以通过吼叫、奔跑、离开等等方式去表达和宣泄愤怒,就跟苏菲一样。

但很重要的是,从小就要告诉孩子,情绪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错。不能通过损害外物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就像《苏菲生气了》里,我们可以喊叫,奔跑,但是苏菲并没有通过跟姐姐打架,或者咬妈妈的方式来来发泄自己。

这个事情要在很小的时候训练。比如一岁半左右的宝宝发脾气,我们需要抱抱他,安慰他,然后帮他诉说出来:“宝宝是不是害怕了?”“宝宝想妈妈了是吗?”“宝宝是不是生气了?”

而不是说:那个地板惹你生气了,打它。或者说:妈妈太坏了,打妈妈。

再大一点呢,当孩子学会攻击人的时候,我们理解接受孩子的情绪时,也要设立界限,“妈妈理解你,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引导孩子用一些没有伤害性的方式宣泄情绪,给他一个出气抱枕就是不错的主意。

不用担心这样对待孩子,会让他越来越玻璃心,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可以表达、能够被接纳的时候,他就会慢慢懂得“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会慢慢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这一课,我们小时候缺了,成年后要花多大的努力补上?

现在给我们的孩子这一课,不会太晚,也不会太早。

(本文部分配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