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方法比威胁孩子“再不听话我可揍你了”好多了!

作者:养育无忧 12-06阅读:3572次

本文由:斑马的育乐园(banma2050)

中国家长对付学龄前的小孩,有一个万用金句,那就是:再不听话我揍你了啊!

1

昨天在电梯里碰到一对母女,小女孩和大圣差不多大,吭吭唧唧的想让妈妈抱,妈妈开始和她蹲下blabla讲道理,未果后假装不耐烦的说了句,“再不听话我可揍你了啊!”

小女孩一听哇的一声哭了,可能是顾及到怕外人看笑话,妈妈一看收不了场,赶紧抱了起来,换了张温柔脸说,“好了好了,抱抱就不哭了。”小女孩顿时破涕为笑,一脸满足。

显然在这场博弈中,小女孩步步为营心思缜密,当妈的嘴炮震天却输得体无完肤。

这一幕在我们家也经常上演,常常是我在书房工作,就听见门厅里传出我妈的咆哮:再不听话我揍你了啊!

结果一般就两种:

  • 大圣嬉皮笑脸,一点也不怕,因为他相信我妈根本不会揍他。
  • 被吓得嗷嗷大哭,然后我妈手足无措,继而缴械投降无条件满足他的所有要求。

两种表现的区别在于我妈吼这句话的气势足不足,但是无论过程如何,最后仍是殊途同归。

她复刻了对我儿时的那一套,区别只在于“隔代亲”,换做我小时候的确会挨一顿揍的。

如今,“我揍你”这句话唯一的意义只是我妈在那一时刻宣泄了她个人的愤怒。

折腾了几次之后,她和小孩都筋疲力尽。

2

家长们自以为这句话是杀手锏,威慑力十足,既展现了自己的威严,又表达出不会惯着你的立场,一旦祭出,能让孩子“听之闻风丧胆”,乖乖就范。

大多数的实战斗争经验表明,开始这句话可能还会有点效力,可是随着孩子的经验值不断增加,他会逐渐适应既有战术,到战局末期这句话只能沦落为大人的一句口头禅,对孩子的效力值几乎为零。

最后的结果就是:越简单粗暴,孩子越不买账,家长技穷,孩子变熊。

问题的关键在哪呢?

方向出了问题。

“揍你了”表面上看是不动声色以进为退,其实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是个会让自己处于两难境地的下策。不打吧让孩子看笑话,真打吧又舍不得,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之后,孩子就把你的底线探出来了。

因为他们知道,当你抛出这句话的时候,表明你对他已经没有其他更有效的办法了,是无计可施的表现。久而久之,家长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

偏偏孩子从小就是情感勒索的好手,天生就懂得敌退我进的道理,他会变本加厉的用情绪化的行为来操控你。

3

空头嘴炮不好使,硬着头皮打的结果更遭。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小视频,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游乐场因为玩和爸爸起争执,人一多围观,爸爸可能觉得有点难堪,上去就是一巴掌,并撂下狠话要打死他,孩子边哭边喊你打死我算了,真是上辈子什么仇什么怨啊,这辈子要当两父子。

很多孩子的逆反心理都是被父母的打骂激发出来的,越大反抗意识就越强,他会因此而产生对立情绪,用故意捣蛋来对抗,可能变得自卑懦弱,容易服从,也可能模仿大人去霸凌同龄或者更小的孩子。

大多数孩子在1到2岁的时候会形成自我意识,他们会不断检测自己的权力有多大,探索自己能用什么方法让大人屈服。

大人需要做的不是用强权给孩子圈一个既定边界,而是要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对孩子的情绪做出非情绪化的回应。

1、试着转移注意力,倾听孩子的需求,学会跟孩子谈判。

2、等待。

我之前说过,我这辈子为数不多的耐心可能都用在了孩子身上。面对他必须要自己来却怎么都不肯来的事情,我的做法就是不吼叫,也不妥协。

这是一场力量的拉锯战,谁更有耐心谁就赢了。可惜家长们通常缺少这份耐心,孩子一哭闹就方寸大乱,威胁无效,下一步就只能妥协。

3、适度和有效的惩罚。

我很少威吓大圣,但是一旦说了什么,我是一定会去做的,家长必须要学会建立在孩子面前的公信力。

当孩子犯错还拒绝接受教育的时候,轻轻打打手心或屁股惩罚也是可以的,但我不喜欢体罚,我比较喜欢的惩罚方式是让他自己去阳台冷静。

三岁左右的小孩不宜冷静太久,1-2分钟就差不多,但是非常有效果,每次大圣混世魔王进去,出来毛就全捋顺了。

出来后我会给他一个拥抱,告诉他妈妈是因为你做错了才惩罚你,但是妈妈永远都爱你。

惩罚小孩最重要的原则是既要起到威慑作用,又要停留在事件本身,只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而不是扩大化,掌握不好分寸感的家长不要尝试这个方法,因为你可能很容易给孩子上升到“我是个坏孩子”或者“爸爸妈妈不爱我”的层面。

很多人童年创伤其实并不来自于体罚本身,而是在体罚时感受到的那种不被父母爱的感觉,这种感觉才是最糟糕的。

永远记住一句话:不含诱惑的深情与不带敌意的坚决。

作者:斑马的育乐园,斜杠妈妈斑马一手打造,关注宝宝成长,更关注妈妈幸福,带你玩转亲密育儿。原标题:《别说“再不听话我可揍你了”,这三个方法要好得多》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刘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