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话的温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12-14阅读:4462次

作者:杨孜(富书专栏作者)

著名儿童文学家郝广才在演讲中分享过一个故事。

妈妈带着两个儿子在餐厅吃饭,孩子们因争玩具吵了起来。

这时,妈妈蛮横地要求哥哥将玩具让出来:“因为你比较大,所以要多让弟弟。”

对于这样的回答,哥哥显然难以接受,甚至质问妈妈:“那我这辈子不是完了吗?将来分财产还要多分弟弟一份。”

听到这里,生气的妈妈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恐吓儿子说:“再不把汽车给你弟弟,我就叫老板娘来把你做成人肉包子!”

哥哥吓得只好乖乖交出汽车,妈妈的恐吓看似让孩子老实听话,问题也因此得到解决,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

生活中,很多妈妈跟孩子交谈时喜欢摆出家长的“权威”,口气也比较严厉。在她们看来这种沟通方式能够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意愿行事。

然而这种粗暴而又省事的表达方式会让其幼小的心灵产生什么影响呢?

有研究表明,孩子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打击的孩子不仅缺乏自信,还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中;过多的否定会让他们内心陷入混乱,变得焦虑、恐惧和内向。

今年上半年,杭州15岁男孩两次跳楼自杀。

从遗书中不难看出妈妈特别严厉,平日常挂嘴边的话就是:“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下次应该考得更好”。

妈妈冰冷的语言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堪重负的他,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临床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语言虐待”,又叫“隐形精神暴力”,指的是对他人有体系的、持续的使用有害话语或尖刻语调,试图掌控另一个人。

而语言虐待所带来的看不见的后果,却是难以预估的。这就好比在树上钉钉子,即便日后将钉子全部拔出来,留下的伤口也不会愈合。

通常情况下,妈妈不经意的一句话,犹如尖刀刺在孩子柔软的心脏上,不仅造成精神伤害,还在一点点毁掉孩子的未来。

哈佛大学的格卢克教授夫妇曾经花了40多年,对监狱中的500名年轻犯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在他们父母身上找到了共同点。

这些犯人中,80%以上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母亲照管、被母亲漠视或者敌意对待。

而那些与母亲关系相处得不错,又时常受到鼓励的孩子,命运又会有何不同呢?

5岁的美国小女孩凯瑟琳在电视上看到非洲每三十秒就有一个小孩因为疟疾离世。

她满脸惊恐地对妈妈说,我们必须为非洲的小朋友做点什么事!

听到这里妈妈并没有打击她多管闲事,而是主动上网查到患疟疾是因为非洲太穷没钱蚊帐;并建议女儿可以买一顶蚊帐捐到非洲。

后来,要不是老师打电话询问凯瑟琳为什么没交餐费,她还不知道女儿在悄悄省钱,准备给非洲小朋友买蚊帐。

看着如此懂事的孩子,妈妈内心很欣慰,为了表示对女儿的支持,她们一起去超市花10美元买了一个蚊帐,还联系到专门送蚊帐去非洲的基金会。

就这样,凯瑟琳的蚊帐辗转反侧到达了非洲,她也因此成为了最年轻的捐赠者。

为了让更多小朋友能用上蚊帐,妈妈建议她可以将自己的旧书、旧玩具、旧衣服拿到跳蚤市场义卖。于是,她开始四处募捐,还给比尔盖茨写信,获得300万美金的捐款。

正是有了妈妈的支持和鼓励,凯瑟琳成为了蚊帐大使,拯救了非洲的百万性命。如今,非洲有一个村就叫做“Katherine蚊帐村”。

现实中,有不少妈妈愿意适度弯下腰,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世界;用温和的语气认同他们的想法。这些都是孩子日后归属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再遇到挫折时,因为有了家人的支持他们会坦然面对挑战,不会逃避退缩。

《园丁与木匠》里有句话:父母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标准来打造孩子,只需给他们创造一个生态空间,保证土壤肥沃,空间安全,他就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成长。

我曾参加过一次线下读书会,发起人燕子是家书店的老板,她在分享时提起一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有天回家,她儿子突然说不想读书。听到这个想法,她的感受很不好,但迅速调整情绪后,她笑着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原来,那阵子赶上世界杯,老公每天在家看球,让孩子萌生了当球员的念头。

对于儿子的回答,她不仅没有生气,反倒坚定地表示支持:“妈妈很赞成你的想法,但是,当球员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跟教练交流,你能做到吗?”

在她的支持和引导下,孩子为了自己的球员梦,非常认真地学习英语并坚持体育运动。如今,八岁半的小家伙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不仅当上了班级英语课代表,还进入了学校的足球队。

分享结束时,燕子总结道:育儿过程有无数坎坷与艰难,尤其与孩子意见发生分歧突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

当负面情绪来袭,在开口说话前如果能够静心想三秒,用这三秒,把导致的结果预演一遍。

也许,愤怒可以通过三个深呼吸而消失,那些因情绪失控造成的伤害也可以有效避免。

不要低估一句话产生的效果,它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请时刻提醒自己:爱是连接家人之间的纽带,因为有爱,所以每一句话都要好好说。

《哈佛才子》里有句话:

当父母学会如何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往往就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

懂得好好说话的妈妈不会用咆哮来表达心中的愤怒;也明白吼叫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反倒会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遇到分歧或是冲突时,她们不会按照社会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是会用温和的语言跟孩子沟通,激励他们用行动去面对成长中的挑战。

根据真实事改编泰国公益短片《豆芽引发的梦想》,靠卖菜为生的母亲听到女儿想种豆芽的想法后,眼神坚定地鼓励她:“我们来试试吧!”

虽然妈妈四年级就离开了学校,完全不知道如何种好豆芽,但她依旧鼓励女儿勇敢尝试,并且陪着孩子一起研究学习种豆芽的方法。

每一次失败,母女俩都尽力想办法去解决,期间,妈妈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们可以试一试”。

经历过多次失败后她们终于种出了粗壮鲜嫩的豆芽菜。在妈妈的肯定下,长大后女儿考取了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科学家。

失败了也没关系,我们可以一直尝试,直到成功。

短片之所以戳中了观众的泪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妈妈在育儿过程中积极正面的教育方式。

在挫败面前,她不断激励女儿重拾信心战胜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孩子成长过程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很多困惑、失败和危险,需要不断补充勇气和力量,来克服重重困难。

妈妈说话的态度温和坚定,孩子才会从妈妈的身上学会坚强和努力,才会助力孩子的人生道路更宽广。

懂得好好说话的妈妈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在鼓励他们用行动实现梦想的同时,也会给予他们更多成长的力量。在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尊重、理解的同时,那些激励的话语能为孩子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杨孜,富书专栏作者,一个热爱生活的80后宝妈,愿我们在文字的世界相遇,并肩走向更广阔的远方。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