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35块钱养着你,你凭啥只认妈不叫爸?”结局揪心,引人深思

作者:十月呵护 12-21阅读:2962次

“喂,今天放学你陪我看个电影吧,上次跟你看电影还是你跟妈妈离婚前呢,算起来也是一年前的事情了。你都不知道,妈妈每天都忙到很晚才下班,经常我回家都是一个人。但是我知道,妈妈是为了让我不羡慕其他小朋友也在攒钱给我买钢琴,所以她才这么努力哒。所以,今天晚上我可不可以不回家呀去你的新家住?这样,妈妈回家就能早早休息啦。”

“可以”

或许孩子最终也没明白,爸爸口中的可以,是陪他看电影,还是他不用回家,只是自己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今天终于可以解放不用上学了。

“喂,咱去看什么电影呀?”

“你决定吧”

“狗十三吧,我们同学爸爸妈妈带他去看了,说电影里有一只狗狗叫爱因斯坦,特别可爱。”

“好”

昏黄的路灯下,一位步履婆娑的中年男人,拉着一位身高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小孩,朝着繁华的闹区走去,留给道路两旁的,只有单薄的背影。在那个地方,有老城拆迁后留下的最后痕迹,一个翻新的电影院。听爸爸说过在他小的时候爷爷经常带他来。

转眼到了晚上10点钟,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走出电影院,这其中也不乏这对父子,只是与电影开始前相比,此时的气氛凝固到窒息。

“我为了今天陪你,你弟弟我也没管,第一时间来接你。你妈没时间,那是因为给你重新找了个后爸。我虽然只花了35块钱带你看了个电影,可是我也是你爸爸呀啊!我承认当时是我先离开的你妈妈,可是这些年我已经在尽力弥补你跟你妈了呀,你为什么就是不肯叫我一声爸?……”

“我就是讨厌你,从小你就是这样,总是用你自己的想法逼我接受你的决定!从来不尊重我的感受,爸你还记不记得我有多久没见过你了吗?你有想过我吗?”

“啪”,一记响亮的耳光,重重的打在了孩子稚嫩的脸上,本是一个看似很温馨的一个画面,最终以孩子委屈的跑开,爸爸捶胸顿足的叫骂结束。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只要大人们志在必赢,就会迫使孩子成为输家。

这何尝不是现实版的《狗十三》呀……对未来本抱有美好幻想的女孩,用自己的方式向父亲表示反抗,最终换来两巴掌。这一巴掌,换来的也是一句中国式教育经典话术“爸打你,都是因为爱你呀”。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父母眼里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潜台词,竟然被潜移默化成 “听话”“成绩好”“懂事”……说实话,挺可悲的。

突然想了想,在我们小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过的呢?父母总是希望我们出色,优秀,顺从。而最后,我们做的最让父母满意的,也不过是顺从罢了。我们总以为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是顺从,却不知,也正是这个“顺从讨好式人格”,正一步一步摧毁着我们,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孩子。

影响

1,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是她的第一任老师。她会时刻以父母的行为为准则。作为父母来说,就觉得我让你这样做,你就要这样做!久而久之,难免也会迫使孩子也变成这样的人。

2,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她开始权衡一件事情的对错时,这个时候,她发现父母的行为有一定落差,这个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就会存在距离感。孩子会觉得父母欺骗自己,父母会觉得孩子开始忤逆自己想法。针尖对麦芒,就会引起争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可预估的后果,比如:离家出走……

3,当孩子已经别父母潜移默化成了这种人格,那么她就像橡皮泥一样,被父母捏成了自己满意的样子。而变成这个样子的过程中,她也吃尽了苦头。但还是对父母的无条件顺从。并且默认父母的一切行为。说实话,这一种最可怕,因为,她最终变成了父母所希望的样子。变成了中国式教育下的牺牲品,一具没有灵魂的皮囊……

父母总是再讲,我应该给孩子这个,我应该满足孩子那个。殊不知,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们做父母的关心,是呵护,与理解。而不是畸形咄咄逼人的爱,把她们压到喘不过气,变得不像自己。千万不要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恶劣成敌对关系,那才真是让人可悲呀。

最后,菌菌想问问大家,如果是我们,会这样暴力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吗?或者说,大家心里孩子跟父母相处的最佳模式,应该是什么样子呀~欢迎大家踊跃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