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以下宝宝爱打人,并不是故意的,真实原因让人心疼!

作者: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01-03阅读:3393次

文|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01、

2岁多的天天活泼可爱,是大家公认的小师哥,但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人。

有时,抓破妈妈的脸,有时,打了爸爸的头,有时,咬了小朋友的手。

无论大家怎么说,他就是不改,出手“狠、准、稳”,不知什么原因,不定什么时候,就让人挂了彩。

妈妈很烦恼,不知怎么办。

的确,宝宝是个“暴力王”,爸妈头疼又没面子:

有的宝宝不动手,却动嘴,比如,恶狠狠地说“打死你”;

有的表现在对玩具、图书的不爱惜、乱扔、乱丢、任意损坏上,

当然,最让人烦恼的,就是像天天这样,对人动手动脚,又抓又咬的。

02、

其实,孩子爱打人,不同年龄有不同原因,千万别粗暴对待。

3岁以下宝宝,使用“暴力”,因为不会表达

对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暴力”主要缘于TA的不会表达。

语言熟练度不够

3岁以下的宝宝,还不能表达细微的心理感受,就用“身体”来表达。

对不满意的事,就闹就打,因为动作比语言更直接,更能引起注意。

缺乏人际交往技能

3岁以下的宝宝,还没有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果家长也不注意及时引导,那么,当宝宝在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就不会表达和处理,只能运用最简单的打斗的方式解决问题。

天天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不知道如果不打人,能用什么方式来与别人相处。


生活变化大,宝宝不适应

搬家、换保姆、上幼儿园等,这样的生活变故,3岁以下的宝宝不适应,又不懂是怎么回事,说不出来,于是,就打就打。

生理因素导致烦躁

饿了、累了、生病、出牙等,宝宝也会以打人的方式,来表达不愉快、不舒服。

了解了这四种原因,你就知道,3岁以下宝宝打人,并不是故意的,实在因为他们太小了,是早期情感和需要的一种表达。

3-6岁孩子,使用“暴力”,因为心理需求无法满足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行为,表达的都是内心的需求、动机和渴望。孩子也不例外。

3岁以上孩子打人的动机,无外三点:

■ 获得注意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孩子觉得被冷落,或做了好事,父母的表扬不够,孩子又特别希望父母的关注和重视,只好通过打人或破坏玩具,引起注意。

争取权力

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想搭的积木搭不成,或正玩的玩具被人拿走了,孩子觉得情况失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就使用暴力。


模仿父母

模仿是人类天性。

任何成长经验的获得,都来源于对身边重要亲人,尤其是对父母的模仿。

有些父母发生矛盾时,不但争吵还摔东西,甚至动手。

宝宝看见了,就会学习,遇到问题,也会用拳头来解决。

因此,父母要谨慎言行,不要给宝宝当“反面教材”。


03、

那么,如何应对、消除宝宝的“暴力”行为呢?四个小妙招送给你:

妙招1:讲故事,正面引导

案例:任意破坏玩具、图书,虐待宠物等

方式:

通过给被损坏的图书、玩具,受伤害的的宠物编故事,设计情境,模拟情绪,让孩子明白暴力行为的不好影响,增加孩子的同情心。

建议:

讲故事时,家长要多运用表情、动作、语音语调等,尽量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让孩子仿佛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受到行为的不妥。

同时,教导孩子,再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 妙招2:让孩子画画,“看见”自己的情绪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

方式:

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

大人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意识到孩子暴力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深层次的心理需要,让孩子画画,表达出内心的想法。


妙招3: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等

方式:

准备抹布、扫把等,让孩子清理,为自己的行为“埋单”。

建议:

较小的孩子可由父母带领做家事,训练其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

妙招4:隔离法

案例:行为粗野,破坏严重,如抢小朋友东西等

方式:

这种方法也叫面壁,让孩子站到或坐到一个指定的区域,进行5~10分钟的自我反省

建议:

不要当着其他孩子,以免伤害孩子自尊。隔离后,要问孩子是否知道错在哪,或告诉孩子原因。

很多时候,宝宝暴力的原因并不单一, 需要父母仔细观察,查找原因,巧妙应对,让小小“暴力王”改掉暴力行为,变成小绅士、小淑女!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一个九年级男孩的妈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16、2017年搜狐母婴最受欢迎自媒体 《心理育儿》杂志专栏作者 大V店、有书、娃娃等多家平台特邀家庭教育主播 资深媒体人 中国新闻一等奖获得者 欢迎关注,可以免费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