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延迟满足”伤害了多少孩子?长大没有安全感还容易走极端

作者:儿科医生鲍秀兰 01-05阅读:4006次


对于孩子的教育,这里想有一个名字告诉父母们,“延迟满足”,想必这个词语提出的时候,很多父母都还是很陌生,“延迟满足”其实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设计出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的,让数十名儿童单独呆在有糖果的房间里,而研究人员告诉这些孩子,他们可以马上吃掉糖果,也可以等到研究员回来的时候再吃,后者则可以得到更多一些糖果,这个实验的最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于糖果的渴望,等到研究员再回来的时候,给这些孩子也兑换了承诺。二十年之后,研究员回访了当时参加这项实验的儿童,发现延迟满足的孩子在学业方面以及人际交往中都比立即吃掉糖果的孩子更为优秀。


这个实验之后还促生出了一个名字,那就是糖果效应,通过孩子从小的自控力,判断力的小实验就能预测出孩子长大之后的个性效应。而当延迟满足这中间教育方式一出来,很多家长都被这种美丽的后果冲昏了头脑,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于孩子的任何方面,任何需求都要“延迟满足”。

之前看过一个相关的案例,有一位妈妈是延迟满足的忠实拥护者,而且也把延迟满足应用到了孩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这位妈妈的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吃奶必须哭够两分钟,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当孩子想要某个玩具的时候,也必须哭闹两分钟,如果要吃自己想吃的零食的时候,也要往后推迟好几天,而这位孩子所表现出的自控力很强,也让这位妈妈觉得自己的所有举措都很有成效。但是之后的某一天,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出去吃饭的时候,中途妈妈要去卫生间,而这位孩子立马抓起刚才不被允许吃的零食满手往嘴里塞,根本还来不及细嚼慢咽,等到妈妈回来之后,孩子立刻又变成了听话懂事的乖宝宝,餐后,这位妈妈带着孩子逛超市的时候,看到变形金刚玩具满眼刚光的孩子,在妈妈转头的时候,恶狠狠的锤了几拳那个玩具,其实这位在妈妈面前一直压抑自己欲望的孩子,正在妈妈看不见的地方极度发泄自己的欲望,而在于妈妈相处的过程中,又有想要强烈讨好妈妈的意愿,实际在跟妈妈的相处过程中冷漠又想要疏远。


看了这则案例之后,其实感悟挺深刻的,实际上他向我们鲜明的展示了“延迟满足”被错用、滥用的弊端。延迟满足实际上是一种挫折教育,而培养延迟满足并不代表父母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也要不及时满足。所以对于延迟满足这种教育,训练一定不能过度,否则会让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对于处于需要之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合理需要应该被要求等待,那么长期处于等待中的孩子,他们又会怎么想呢?假若我表现的乖一点,这样妈妈才会满足我的需求,才会更爱我,而家长对于孩子的所有需求如果都是“延迟满足”的话,或是根本就置之不理的话,时间久了,那么孩子会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好。

身为父母的要知道,如果延迟的越多,那么对于孩子的安全感来说,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孩子正常的吃喝需求都被延迟的话,那么孩子自然会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出不安,导致在日后的生活中,也很难满足自己所需的安全感,难以建立和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如果孩子在有需求的时候,家长总是告诉孩子要等一下,那么持续的这种延迟的现象和否定最终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需求是羞耻的,而这种羞耻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强烈的打击,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孩子成年之后都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所以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有需求就意味着孩子也是真的有需要,比如孩子在饥饿的时候,已经哭闹了,那么也就意味着孩子已经开始分泌胃液,确实很饿,需要食物,如果这时候不能及时满足孩子的胃的话,那么就只能使得孩子被迫延迟自己的生理反应。这样的行为对于孩子的发育是十分不利的。


为什么一直以为被奉行的“延迟满足”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呢?怎么又会和实验中的那些成功的孩子大相径庭呢?其实原因无非有以下两点:

1、实验的主体是孩子,所以这项实验是由孩子来决定要不要延迟满足自己需求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决定权却在家长的手中,家长替孩子决定了是不是要满足孩子的需求。

2、在这项实验中,吃糖对于孩子来说,这种需求是非必须的需求,吃了可能会开心,而不吃也不会怎么样,但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会对于孩子的所有需求都一概而论,不管是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还是作为延迟满足的需求,家长都会被这种理论冲昏头脑,兼施这种理论,甚至有时候延迟时间长了,家长都给忘了,那么出现的现象,只有延迟,而没有满足。

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千千万万种,但是身为父母的一定要知道适合自家孩子和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里也希望父母们不要把孩子当成教育中的小白鼠,自己对某些教育理论还读的不太通透,就全盘使用到孩子身上,要知道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你又是如何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