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做父母的,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够出人头地。每个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现在更好一点、比别的孩子更快一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于小孩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直被许多家长视为“至理名言”,“早教”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媒体、广告也在大肆宣扬着早教的种种”好处“,还有标语说“孩子三岁之前是早教的最好时期,错过了的话就会后悔一辈子”。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个时代的教育谎言!
兴许是为了让孩子的未来有更多选择,兴许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别人,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培养兴趣,让孩子的周末被各种“兴趣爱好”充斥,从此,奔波于各类从早教、幼儿园到高三的培训班、特长班、兴趣班,成为了“80后”、“90后”以及“00后”的共同记忆。
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仅要求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甚至还要求孩子“抢跑”:还未上学,就要学拼音、学汉字、学英语、学数学……原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孩子,过早地被超负荷的“抢跑”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量灌输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前段时间还被邀请回答:一岁半的孩子不肯学写字,怎么办?看得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场与金钱狼狈为奸的商业骗局!
不知从何时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被奉若神灵,是上帝的指引。可无论小编查阅资料也好、在网上搜索也罢,这句话的出处一直无法找到。如此的经典之作,为何无人认领?因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是一则有着浓浓金钱味的商业广告,是众多不怀好意的商人们以及相关利益者,盯着他人口袋所发出的诱惑。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血本的教育投资,成了许多家长不二的选择。“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与金钱狼狈为奸的口号,就像一个巨大的幽灵,游荡在神州大地,引诱、裹挟着不知所措的父母和可怜的孩子。于是家长们纷纷不惜重金为孩子进行早教而投入,或者上各种中的、洋的提高班,或者培训琴棋书画各种技能。在北京、广州、南京等大中城市,大大小小的早教机构已经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3岁以下幼儿背着书包去“上课”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早教机构收费高昂,40分钟的一节课从300多元到500元不等,一个学期的学费高达5000甚至20000元。
这里,我想说的是,在这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闹剧中,父母失去了更多的金钱、拥有着更多的是无奈,孩子们失去了更多的欢乐、承受着更多的苦累;那些贪婪的黑手们从中上下其手,捞取着不得好死的好处。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抢跑“式早教,坑了家长害了娃!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曾经风靡、现在仍然非常具有鼓动性的话语,很多父母允许自己平凡、平庸,却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为了让孩子站上“塔顶塔尖”,甘愿付出全部的时间、精力、心思、金钱实现着一个个拔苗助长的理论。
然而,孩子赢得了起跑线上的优势后就真的能够帮助他们赢得人生吗?我看并不如此。孔子早就说过:“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20多年前,若干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美国一所大学一项历时30年的对天才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一个孩子能否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知识和智商。他的心智和情感需要在合适的阶段慢慢长大,即便是“天才儿童”,也经不起过分的“揠苗助长”。 ”
你的宝宝多大了?你打算让他如何度过小学之前的时光?或许,你希望他拥有一个快乐而无忧无虑的童年,但看着别人家孩子会念会写,会说英语,会做数学题,会背三五十首古诗……你着急吗?你焦虑吗?
此前,有媒体晒出一个6岁孩子的“学习清单”:英语(精品课)词汇量4000左右,数学心算1万以内加减法,语文会背千字文,在家长群中掀起了“惊涛骇浪”。被称为“抢跑妈妈”的武汉一位女市民,其年仅5岁的儿子,已接受过17项培优,投入近12万元培优费。类似的“抢跑”,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病态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对自己、对家庭,都是一种伤害。
表面上看,“抢跑”教育或许暂时解决了孩子的学习问题,但孩子在“抢跑”的重压下学习和生活,不仅会觉得没有一点自由空间,心理也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害怕失败,一旦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受挫或就业不利,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抢跑“式早教,坑了家长害了娃!
1、让孩子失去童年的乐趣。
昨天坐出租车,广播里正在播家庭教育讲座,听着空洞的理论和励志语言,很反感,就让司机换个频道,一个爷爷级的老司机关了广播和我聊起了孩子的教育:“最害人的一句话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孙子才4岁,就没多少玩的时候,不是这个班就是那个班,不是画画就是围棋,还要游泳,我想带着玩都没机会,有啥乐趣?!”
孩子还小,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好玩,这个时候本应让孩子更加自由的玩耍,尽情的享受童年的乐趣。然而,很多家长却为了让孩子学得更好而将孩子送去早教。这样子,孩子的童年从很小就开始面对各类书本,根本没有时间接触别的东西。因此,早教让孩子失去了更多的童年乐趣。
2、磨灭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
好奇心是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而产生兴趣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科学家、发明家不断进行钻研和创造活动的强大内在动力。好奇、好问正是孩子共同的特点。一个好奇心强烈的孩子,对于新奇事物总是主动去探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好奇心对孩子创造才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天生对世界就充满了好奇。但是如果家长只管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本来他可能会好奇提出“我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吗?”,结果因为父母的要求他必须先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爸妈才会满意呢?”他对事物的好奇心将会慢慢消失,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去探索,甚至为了迎合父母变得功利。
3、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去记忆汉字,背出一百以内的加法,他虽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一位专家这样说。
过早地给幼儿灌输知识,会影响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而在人生这盘棋上,想象力、创造力远比知识更容易成为成功的因素。以画画为例,8岁的孩子才能按大人的视角观察临摹,在这之前孩子画画只是直觉思维的自我表达。让太小的孩子学习绘画技巧,告诉孩子太阳应该是圆的,云朵应该是白的,这是对想象力的扼制,使孩子的头脑过早地“格式化”,得不偿失。
4、错失本年龄阶段的“成长重点”
教育抢跑的家庭往往把重点放在文化知识或“才艺”上,但却忽视了本阶段真正育重点——培养良好习惯与性格、拓展眼界、锻炼思维,以及发展想象力。
事实上,有许多品质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成绩。有调查显示:成绩处在班级前15名的学生往往具有专注、协调、兴趣广泛、乐于沟通、独立思考的素质,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大多上课走神、读书跳字、任性、缺乏兴趣、人云亦云、缺乏深度思考能力……而这些有利于学习的良好品质,绝大多数是在学前习得,并在小学阶段得到巩固,最终成型的。
一项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因此,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5、抑制孩子的“高层次思考”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当父母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的智力水平还无法理解的事情的时候,孩子的大脑往往会逃避到一个“低层次”思考的状态,去制造了一个假象来表示他已经会做这件事了,而这样“学习”得到的技能有可能今后反而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重新修正。
比如说,让一个两岁的孩子背乘法表,他可能也能背,但这不代表他懂得“乘法”是什么。等到他真正应该理解“乘法”的运算法则时,他可能已经习惯于以“低层次”的背诵方式去对待“乘法”运算,而很难从“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来看待“乘法”运算。Elkind教授称这种因父母的虚荣心而被迫表演乘法表背诵的行为为“pony trick”(马戏表演),而孩子是不应该被这么对待的。
6、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比如通过玩水来感受水,通过抓虫子来感受生命。而在6岁以后,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开始重组,从“感知”逐渐过渡到“理解”,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飞速发展。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课堂教育和课本知识的年龄一般不会早于6周岁。因此,除极少数聪慧者之外,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并不能适应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从而感到“学不会”、“不想学”,产生无助感和厌学情绪。
有些家长在学前阶段让孩子超前学习拼音知识,看似在短时间内“会读、会拼、会写、会默”了,但背后付出的代价是反复、机械地操练,孩子很可能对进入小学后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
7、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后劲不足”
由于已经提前学习了该年龄段的知识,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就不再认真听课,久而久之,上课的专心度会弱于其他同学,对新知识的期待感和掌握新知识的成就感也会降低。另外,很多“抢跑”学生更容易上课溜号、扰乱课堂、不写作业、不复习等。而小学低年级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恰恰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3年级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有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阶段曾经“抢跑”过的学生,90%以上都会在3-5年级出现成绩下降、名次下滑等现象。而不“抢跑”的学生则大多成绩稳定,并因为“抢跑”者后劲不足,班级名次有显著提高。
8、容易出现不良性格倾向。
当一些年纪很小的孩子不愿去做(尝试)一些超越他们能力的事情时,有的父母反应是失望、不高兴甚至会对孩子生很大的气。这时孩子对父母情绪失控的状况是束手无策的,在心理学上将孩子面临的这种情况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孩子如果长期被这种他无法控制的负面情绪所浸染,对他的智力发展和心理发展都是非常不好的。
即使“抢跑”成功,也不代表这对孩子毫无伤害。“逼迫学习”的负面影响是终生的。如果家庭成员执意让孩子学习,就会给他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将逐渐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宽容、不懂合作、心胸狭隘、报复心强烈……严重时,还有可能出现暴力倾向。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常常被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正是这句话,让无数家长着急得寝食难安。其实,学习也好,人生也好,绝不是一鼓作气的短跑,而是一场持之以恒的长跑。对于长跑来说,是看谁第一个起跑,还是看谁笑到最后?我欣赏龙应台的教育理念,不催孩子“抢跑”,而是用“孩子你慢慢来”的心态,蹲下身去,倾听孩子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声音,陪伴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笑着到达“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