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不懂得暗示的力量,恐难将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作者:齐丽娟 04-18阅读:2163次

文 | 齐丽娟

暗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就是间接让被暗示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而暗示接受者则会对该命令出现盲从行为。暗示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等方式进行,而家长对于孩子的暗示,大多是通过语言直接暗示或者间接暗示。

暗示有积极效果,也有消极效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家长在与孩子对话中大多传递的是消极暗示,尽管家长并不是有意暗示,或者本意并非如此,但是对于孩子而言却是一种打击。那么家长的哪些话,对于孩子是消极暗示呢?

一张饭桌上围满了人,今天是老人90大寿,一些远方亲戚都聚在一起贺寿。

桌子上不乏有三十岁的中年人,还有一些带着孩子的宝妈。既然聚在一起,难免会唠家常,而有孩子的家庭肯定往孩子身上扯,比如你家孩子多大了、在哪儿上学、学习怎么样,再到自己孩子几岁了还在尿床、晚上一个人不敢去厕所、大男孩还玩儿洋娃娃等等,都成了大人们的谈资。

大人们谈起孩子有个特点,就是明贬暗捧,自己贬低孩子,然后别人捧孩子,这也成了大人社交心照不宣的一种方式。比如:

“我家孩子就是太笨,一套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那可不一定,这种孩子往往厚积薄发,到时候一准窜到第一名,哪儿像我家的孩子,别说做题了,基本的数字都认不全。”

“咦,你家孩子一看就机灵,就是不好好学,好好学成绩肯定名列前茅,我家孩子那个样子,再怎么学也白搭。”

“你家孩子一看就稳重……”

“……”

你贬我捧,我贬你捧,几个人就像说相声一样。尽管大人知道这是客套话,也能从中别人的吹捧中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大人只顾着自己,却忽略了孩子,没有哪个孩子希望听到自己父母说自己不好,明明别人都说自己好,就父母觉得自己不好,从而导致孩子消极,逆反心理也越来越重。这一切,都是父母消极暗示搞的怪。

父母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虽然本意并非如此,但这其实就是在暗示孩子不行。孩子本来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肯定和认同,本来就比较缺乏自信,需要父母的鼓励重建信心,然而父母与别人的这番对话,不仅让孩子感到伤及自尊,而且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不如别人。

家长总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孩子树榜样,让孩子去学习、去努力,殊不知这种做法无异于暗示孩子“你不如别人”,对于年龄稍大、好胜心强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发奋图强,然而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好胜心,家长的这种做法反而让他们不敢求胜,反而让他们不敢去尝试新事物——害怕失败。

再比如,当孩子与别人起争执,并且被别人欺负的时候,本来孩子还想着下次一定要强硬点,不能再被欺负,可是家长一看到就说“别人比你更强壮,你身体不好,以后有事直接给老师说”,导致孩子潜意识觉得别人比自己厉害,从而出现胆怯的心理,纵使自己有办法不被欺负,但因为这种暗示,导致孩子下意识觉得自己比别人弱,从而只能被动的打小报告。

除此之外,家长喜欢给孩子贴标签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件事。有些孩子被家长称为“乖孩子”,有些孩子被称为“淘气包”,有些孩子甚至被家长定义为“学渣”。

如果经过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标签化的孩子极其容易出现标签化的行为。比如本来一个淘气的孩子,如果总是被家长说是“乖孩子”,那么孩子就会真的变得越来越乖、越来越听话,因为每个孩子都会下意识向父母所说的方向成长,反而迷失本性。被父母定义为“学渣”的孩子,就会出现厌学、不写作业等情况,会表现得破罐子破摔,对父母的责骂更是习以为常。

所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标签化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不要觉得这只是很平常的问题,因为标签化也蕴含暗示的成分,容易导致性格僵化。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给孩子传递正面的、积极的暗示,而不是消极的、负面的暗示,积极的暗示可以增长孩子自信,让孩子充满动力,比如在《摔跤吧爸爸》电影中的吉塔和巴比塔,两人虽然在当地比赛中频频获胜,但是当她们去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并不是最厉害的。就在两人迟疑之际,她们的爸爸鼓励她们,说她们是最棒的,而这种充满积极暗示的鼓励也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之后两人越战越猛,成为当时最大的黑马。

据心理学家发现,长大后表现叛逆的孩子,小时候往往受到过父母的打压和否定,就是这种负面情绪一直影响着孩子。

孩子们总是希望能得到积极的响应,能被家长认可,纵使在自己表现差强人意的情况下,家长也能站在自己这边,为自己加油打气,而这种积极暗示能让孩子更有动力。比如在《阿甘正传》中,阿甘本是比别人智商低的低能儿,甚至连成长学校都进不了,可是阿甘的母亲一遍一遍告诉阿甘“你是最棒的”、“你和别人没有区别”,在阿甘想要放弃时鼓励他,正是这种积极的暗示成就了阿甘,让他成为美国传奇式的人物。

家长们总是羡慕别人的孩子为什么那么优秀,那是因为优秀孩子的父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会故意贬低孩子,也不会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因为他们能看到孩子闪光的一面——无论孩子做的多么不好,他们都能让孩子重拾自信,而这种积极暗示让孩子不怕失败,从而成为别人口中“优秀的孩子”。所以说,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羡慕别人家的父母,上行下效,其实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