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弑母3年后落网:那个完美的孩子,为什么会杀人?

作者:深夜慢读 05-01阅读:3324次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深夜慢读

-01-

这两天,热度最高的话题,莫过于“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被抓。”

据警方透露,这个3年多前曾残忍杀害母亲的北大学生,3年虽被全网通缉,却一直在国内活动。

中间,一度与一位性工作者谈恋爱。

而被抓时,他身上有30多张身份证,就是凭着这些假身份证,3年来,他一直隐匿。

有人大胆猜测,只是他不想再玩了,否则根本抓不到这个“完美犯罪者”。

是的,“完美”两个字放在“吴谢宇”身上,好像恰如其分。

依据新京报的案情回溯,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他弑母的缜密过程。

15年6月底,他网购了刀具、防水塑料布、防油桌垫、干燥剂、防潮剂、抽湿器、隔离服等,其中仅刀具就购买了剔骨刀、菜刀、手术刀、雕刻刀等多种。

然后返回老家杀害了母亲,并用塑料布把母亲谢天琴的尸体裹了十几层,每一层,都放入了活性炭吸臭。

除此之外,他还安装了视频监控和红外线报警器,布置再房间里远程控制,并将房间密封。

紧接着,借着母亲的名义,帮母亲辞职、四处借钱、宣扬到国外等,制造出母慈子孝的假象,所有人都相信,吴母跟儿子在国外地着风光的生活。

若不是2016年,他主动联系亲人,或许至今无人知晓,吴母已经被害。

这些细节,不由想起电视剧中那些变态杀人狂,让人隔着屏幕都害怕。

但杀人案曝光之初,许多人表示难以置信,甚至有同学表示,宁愿相信自己杀人,也不相信他会做出这样的事。

为什么,因为吴谢宇是个非常完美的孩子。

-02-

吴谢宇被人称为“宇神”,从小自律,放学后,周围的孩子玩游戏,他回家写作业。

老师称他为“天才”,不管多难的内容,他看一遍就会了,不管哪科都很优秀。

初三时,参加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获得福州赛区三等奖,同年,又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入福州一中。而三年后,他又考入到北大。

在这里,又接连获得了“北京大学三好学生”等荣誉,就连GRE考试成绩都可以挤进全球前5%。

除了学习,情商也让人赞叹。亲戚说,从小到大,见到人都会主动打招呼,礼貌而谦逊。

喜欢坐在教室的第一排,课上踊跃发言,也常和老师交流,从未和同学闹过矛盾。

与母亲感情好,每晚和母亲通话的习惯,主要聊当天的饮食、活动和学习情况。

高中老师评价他:如果非要说他的缺点,那就是没有缺点。

但一个完美的孩子真的存在么?永远不存在。

有同学说,吴谢宇遇到烦心事时,只会绕操场跑圈,从不向他们诉苦。而在父亲去世之后,曾流露过“想自杀”的倾向,表示人生无趣。

最后即便在杀人后,与好友的聊天中,他依旧展现出很高的沟通技巧,丝毫不把情绪流露出来。

这些细节,现在想来,都是为最后走向极端埋下了伏笔。

正如尹建莉老师说,“当一个人一直被要求完美,她如何能和不完美的自己相处?她被驯化到只是为‘优秀’、‘成功’活着,家门外得到的赞誉和回家关上门自己的感觉,无法统一到一个身躯里,这是一种分裂的痛苦。”

就像吴谢宇在应该玩耍年级,却不去玩耍;

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却不去哭泣;

在应该情绪释放的时候,却用沟通技巧完美掩盖。

看起来,的确是懂事、完美,但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到底有多压抑。

而在日复一日的压抑中,有多少孩子挺不住,或是心理出现了问题,或是与父母反目成仇。

-03-

《奇葩说》有一期辨题是:“如果有一个按钮,可以给自己的孩子定制一个完美人生,你会按么?”

很多人的回答是会按,正如我们的父母做的那样。

可嘉宾雷军的一句话却让所有人深思:父母眼里的完美人生,真的是孩子眼里的完美人生么?

同样是北大学子王猛,曾以万字长信声讨父母,并拉黑父母6年、12年春节不回家。

从小到大,王猛也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数一数二,高考是四川地级市的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录取,上了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但在王猛的控诉信中,父母以爱和保护的名义,忽略了他的情感需求,明里暗里,对他的要求也是近乎完美。

有个细节印象深刻,小学时,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后来传到亲戚耳里时再次遭到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彼时,面对一次次嘲笑,父母从未给予安慰和鼓励,甚至会因此训斥他。

在父母的要求下,王猛的确完美了,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

可父母眼里王猛有多完美,在王猛心中他就有多失败。

因为动手能力跟不上、社交能力有欠缺和心理自卑,王猛大学毕业后接连几份工作都不顺利。

直到最后,他被诊断为“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

而他留下的万字长信,更是字字带泪。

追求完美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是爱的方式错了。

因为他们认为的完美,常常放在学习好和懂事听话上。

却忽略了决定孩子一生的除了智商还有情商,还有抗挫折的能力,要有人品与道德。

正如蔡元培所说,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而人格有缺陷的孩子,哪怕再完美,也注定了一生孤苦。

-04-

美洲原住民有句谚语:“同时追逐两只野兔,你将一无所有。”

在我们身边,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有这样的希望:

孩子太活泼了,如果能安静一点就更好了;

孩子太内向了,如果能够活泼一点就好了;

孩子喜欢到外面运动,真希望孩子能坐下来安静的画画;

孩子喜欢画画,又想到,如果孩子在体育方面也有所爱好就好了;

一个爱好唱歌的孩子,往往又被强行补充画画方面的能力;

当孩子音体美样样行时,功课也能跟上就更好;

而功课好,如果能够更加礼貌懂事就不错了……

无论如何,总想把孩子往完美的方向培养。但最后呢,往往是以悲剧来收场。

在TED演讲中,来过一个叫Reshma Saujani的女士,她说,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做一个完美的人。

女孩子要规避风险和失败,要有漂亮的微笑,不要冒险,课程要全部拿A。

男孩子则被教育要更加勇猛,冲击更高的目标,爬上单杠最高的那层然后往下跳。

这些看似积极,家长引以为傲的教育心态,在不断累积中,沉淀在孩子们心里的,却是不敢向前一步,不敢去做有可能失败的事,甚至不敢表露负面的想法。

Reshma Saujani说,她曾创办了一家教女孩如何编程的公司,要知道,编程是一个无止尽的过程实验和错误,试着将对的指令放在合适的地方,有时只是一个分号就能决定成功还是失败。

很快,她就发现,前来学习的女孩都害怕出错,担心不完美,有些甚至以“我不知道要写哪个编码”为由,拒绝开始。

追求完美的孩子,几乎不会犯错,常会拥有傲人的成绩、得体的言行、美好的未来,在“别人家孩子”的光环笼罩下,父母看到这些令人羡慕的结果,常常乐此不彼,心安理得,毕竟,教育子女到最后,都只希望有个好结果。

然而,家长们却忽略了,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往往是在不断犯错中才能真正拥有。

允许孩子玩耍,孩子才能培养动手、协调和社交能力;

允许孩子有爱好,孩子才能在遇漫长的人生中,找到精神的寄托;

允许孩子哭泣和倾诉,孩子才能在遇到挫折与悲伤时,懂得释放情绪;

而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知道人生就是跌跌撞撞,而不是长大后因为一点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

这个世界从不是温室,也没有那个人会天生完美。

正如几米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所说的那样“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互相容忍,辛苦坚强地活下去。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而一个父母最好的爱,就是从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开始的。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