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懒?你会发现孩子天生缺点还挺多,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作者:福林妈咪 07-25阅读:3493次

文|福林妈咪

孩子一出生就知道:睡觉的姿势不舒服,哭一会就会有人发现,就有人给他换个姿势。

孩子一岁时学会了叫妈妈,他发现:叫妈妈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饿了渴了不舒服了,叫妈妈!

孩子三岁左右就习惯了:把玩具拿过来,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我要……

……

其实我们会发现,才能够孩子出生那刻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了与“孩子天性的斗争”。

不吃蔬菜,要斗争。

习惯依赖别人,要斗争。

只会表达自我意识,从不考虑别人感受,还要斗争。

生孩子哪里还是幸福的生活憧憬,俨然已经成了一场“家庭大乱斗”。你发现,你不仅要跟孩子斗争,还要说服一大堆反对你的人。

爷爷奶奶可看不了你“虐待孩子”,甚至连老公都会成为你的教育阻力。这个不着调的男人,怎么连自己的心都读不懂?

对于三岁之前的孩子来说:自私、占有欲是他们最明显的天性特征。因为精力充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表现出“懒”的天性,但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只不过还没有爆发而已。

对于自私和占有欲,我们需要有这样认识:

孩子拒绝与别人分享玩具,当别人拿了自己的玩具会哭闹不高兴,这些都是正常的行为反应,并不存在所谓的“品质问题”。

你可以这样认为:三岁之前,孩子自私源于自我意识的萌发,孩子已经开始产生了“自我意识”并迫切的想要得到自我的满足。

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体验着“我”的重要性,而无关乎外界、第三人、其他任何人的感受。

这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经历,非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品质,反倒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的必要过程。

占有欲也有着同样的表现,各位宝妈们不必太过担心。

当孩子三岁以后,懒的天性开始逐渐萌发,这个时候孩子的自私和占有欲就有了另外一层含义。

三岁之前,它们是自我意识萌发的必然产物,需要被尊重。

三岁之后,自私和占有欲逐渐产生一定的惯性,任其发展就会影响孩子与别人相处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与孩子天性中的“惰性”进行对抗。

其实孩子三岁之后的很多行为习惯,都可以归结为天性“懒惰”。

不会自己吃饭,总是依赖父母,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会发脾气、耍性子,看到爷爷奶奶就会各种诉苦、各种告状……

这些行为都基于“天性懒惰”,别人喂饭吃才更舒服,依赖父母坐享其成当然轻松了。

看到爷爷奶奶开始诉苦,这样那两个自称“父母”的人才会更关心我,更呵护我啊。

天性懒惰当然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意志力力不足导致兴趣度不高

意志力是孩子能力成长的重要因素,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孩子的兴趣成长就会停留在兴趣表面,很难进行深入的成长。

比如孩子玩玩具,往往只有三天的新鲜感。孩子想要学钢琴,前两天还能坚持,没多久就失去兴趣了。

2. 惯性懒惰导致能力成长不全面

天性懒惰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懒惰就不再是天性而成为了孩子的习惯。习惯性懒惰会导致孩子的兴趣感进一步降低甚至完全消失,只会对感官刺激产生兴趣,比如美食、手机游戏、玩耍等等。

习惯性懒惰会极大的影响孩子能力成长的全面性,你会发现懒惰的孩子往往会爆发一系列的能力问题。

那么,该如何对抗孩子的天性懒惰?

其实很简单,就是习惯。

1. 生活习惯培养自律意识

一岁之前,孩子的行为往往是无意识行为,并不需要太多的管控。一岁之后,孩子的行为往往具有强烈的意愿表达,当出现这些有意识的行为时,我们就需要对孩子的生活习惯进行一定的管控。

比如,吃饭时不能敲桌子,坐着不能跷二郎腿,玩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哭闹不能解决问题等等。

通过一定的生活习惯的管控,孩子会逐渐产生自律意识,而自律就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最好锻炼。

2. 行为习惯对抗天性习惯

生活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行为习惯可以有效的对抗孩子的天性习惯。

行为习惯不同于生活习惯的根本在于:行为习惯是基于孩子自己内心的喜好而产生的习惯性行为。比如跷二郎腿,这就属于生活习惯,往往是因为孩子通过模仿学习到的习惯。而睡前看电视就属于孩子的行为习惯。

睡前看电视可以让孩子获得心理满足,进而产生习惯。

行为习惯基于孩子的内心喜好,其实也就是基于天性懒惰,通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管控,可以有效的对抗这种天性习惯。

习惯养成是孩子成长内容的关键所在,好的习惯就像修好了一条高速公路,孩子不仅可以快速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找到了成长的方向。而没有好的习惯,孩子仿佛置身荒原之内,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