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普通话,不忘家乡话——上海兴起了“沪语早教”

作者: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08-28阅读:5454次

"说好普通话,不忘家乡话——上海兴起了“沪语早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个丰富而又鲜活的地方文化,让中华文明繁衍千年,长盛不衰,其中就包括方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在孩子说好普通话的同时,也注重从小教育孩子学沪语,出现沪语早教、沪语幼儿园。

东北方言是最接近普通话的语言,不过对于江浙沪地区的人来说,他们的方言与普通话差距很多。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小孩子能熟练用上海话会话的越来越少,年轻人中不少听得懂不会讲,会讲的又讲得不标准。

一位家长感慨地说,还是希望孩子能从沪语学习中,了解家乡文化,不能让家乡语言彻底消失。本报记者了解到,早在五六年前,上海市教委就在幼儿园中试点开展沪语教育,不设数量指标,由各幼儿园视自身条件自愿参加。

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在“两会”上经过多位代表的提案反复讨论后决定的。家住上海的颜女士从事媒体工作,有时要深入街道和社区采访,她说,自己特别能体会沪语作为方言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我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掌握上海话,能更好地融入这个城市,这对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带来好处。”

通过多年的推广,普通话的普及面已经很大,但是方言依然成为地方使用性极高的语言。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陶寰多年来一直从事方言研究,“既然在这个城市生活,何不掌握它的方言,增加对这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何况,方言也是城市的魅力之一,这能体现这座城市的独特性。”

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呼吁保护沪语,不过在陶寰看来,上海方言的使用不仅越来越少,而且已经处于一种濒危状态。“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本地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到五分之一,由于外来人口快速大量的涌入,使得上海平常在资讯的交流、获取方面,越来越多地把普通话作为主要语言,相比于四川、广州等地的方言,上海方言更不易保存。”

陶寰经常对周边上海籍的年轻人做调查,“在我问的大多数年轻人中,他们有的能听懂上海话,因为家里的长辈平时说话是用上海话,但是自从上了幼儿园之后,跟周围人的交流就用普通话了,即使家里人还跟他们说上海话,但是他们一般也会用普通话来回答,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使用上海话的语言环境了,所以说上海话处于濒危阶段绝不是危言耸听。”

颜女士说,她的小孩所在的幼儿园有将近一半的生源是外地的,和她家的语言环境一样,没有人用沪语交流。“班上也有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孩,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家庭提供不了那么好的沪语环境。”

在陶寰看来,方言是地方文化传承的纽带和载体,方言承载着很多地方特色的文化。“我一个朋友前段时间去美国,他打开电视,发现一些频道的语言他听不太懂,后来才知道,美国不同地域也有方言。同样,在新加坡也一样,虽然很多人是华人,但是他们都各自说着潮汕话、粤语和闽南语,并且坚持用自己的方言交流,因为那代表着他们的身份。”

“就像生物有多样性一样,语言也是这样。”陶寰认为,会说不同语言或者方言的人,思维方式也会不一样,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理、风俗、信仰会相差很多。不同的语言背后捆绑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普及普通话的基础上,一个人语言掌握得越多,包容性也会越强。“我们要像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保护方言更是应该放宽渠道,给大家一个宽松的环境。”本报记者 毕嘉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