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通过“当然”世界,积累整理经验,扩大认识客观世界

作者:宝北的成长录 12-30阅读:670次

一开始,这个“当然”世界,有一个三岁大的孩子跟着爸爸和哥哥去园中玩耍,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很伤脑筋的事情。在哥哥的帮助下,他用向导地图找到了大象,发现了大象之后,就像着了魔一样,他必须逐个查看向导地图上的所有动物。找一个小动物,只看它一眼,就拉住爸爸的手说:“去看看那个。”厌烦了的爸爸说:“行,别去了。”他立刻大发脾气。有时候,走了一段路又突然发现漏看动物,还是要回去的好。

于是,他拉着爸爸和弟弟在园子里到处走,把爸爸和弟弟累得筋疲力尽。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他必须把游园中所有的动物都看一遍?看起来不像是成人所做的-因为是稀有动物,所以一定要去看;或者因为是第一次展出的动物,所以一定要去看看。但他认为园子里肯定有导游图上所画的所有动物,所以一定要把图上的动物与实物一对照确认。

因为有“当然”的信念,所以能够积累起过去的经验。也就是能根据“在那个时候,曾经…建立了“如果..,会…如果大人不让他证实这一点,他有预想的话,自然会感到不快。而且,“三岁儿”与成人不同,他既固执地不承认所有的例外,也不做出“看不见的后面”的折衷;又没有形成概念思维能力,无法以两三次对照验证为基础进行类推。所以必须进行这种经证实的仪式。

这一不容许例外的“经验论”,的确是幼儿进入现实世界的结果。对大人来说,孩子的自以为是就是撒娇。事实上,孩子是被“当然”的世界所驱动。虽然这种“经验主义”在每个孩子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但是三岁儿童的共同特点是,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过去的经验来引导新的探索行为。在4-5岁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固执于“当然”世界了。到外面玩的阿也忽然也跑到爸爸的房间里,脸色慌张地向东寻找。

父亲问道:“怎么啦?”“应该在这儿,但...他没说完就又跑出去了。玩游戏的时候,他可能会突然想起把皮球、小人书或其他什么玩意儿放进爸爸的房间,然后就匆匆忙忙地跑了进去;刚一看到没有,便想到别处找,或者想用别的东西来代替,于是就说“应该在,但是没有”,然后就立刻开始行动。阿也已经5岁了,如果是“三岁儿”的话,要想快速地从一个动作转移到另一个动作将非常困难。

终于,由于“三岁儿”只有一条粗线,连着“自己”和过去,所以他只能想到现在肯定在哪里。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三岁儿”才以“当然”世界作为不倦探索行动的指南,大胆地走向“意愿”世界。这个世界的建立,是为了让孩子们可能把外部世界整理成一个有秩序的、可理解的世界。儿童通过积累整理“当然”世界的经验,拓展对客观世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