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并非“打击教育”,错误使用会让孩子陷入成长困境

作者:妤婕教育分享 02-01阅读:4333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困难和挫折,梁启超就曾经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最高的学校”。适当地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有促进作用,那么,家长是否明白什么叫做“挫折教育”呢?

小梁的爸爸是我们部门的同事,上周他参加了一个线上的育儿讲座,讲座里的老师特别提到了“挫折教育”,告诉家长们要适当地让孩子感受一下挫折和困难。

上周小梁在篮球比赛中输了,回家以后一直无精打采,就连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机都不玩了。这下小梁爸爸觉得正好可以给孩子进行一场挫折教育,于是对小梁说:“赛场上肯定有输有赢,就算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当常胜将军呀!大不了以后多练习嘛”

谁想到孩子一下就情绪爆发,冲爸爸哭喊:“爸爸,你知道为了这场比赛我们已经练习了多久吗?对方都犯规了,凭什么拿冠军?”

小梁爸爸顿时陷入了沉默,原来是自己没有搞清状况,莫名其妙地就给了孩子一记沉重的打击,让孩子崩溃了。

在生活当中,有多少家长像小梁爸爸一样混淆了“挫折”和“打击”的概念,明明想告诉孩子挫折的意义,却不小心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忽视了孩子的努力呢?

第一:挫折教育作用于环境,而打击教育却作用于孩子

挫折教育指的是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让孩子感受困难与曲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失败中构建对世界完整的认识;而打击教育就不同了,这是一种对孩子自身心理进行攻击的方式,很容易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挫折教育是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失败,而不是让孩子在失败中挣扎。

第二:挫折教育不否认孩子的努力,不会对孩子带来直接伤害

由于挫折来源于生活,且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家长应该也 必须教会孩子养成面对风险的勇气,就拿小梁的例子来说,比赛中的规则是定死的,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已经努力了,但只是输给了规则,并不是输给了对方。”这样在肯定孩子努力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去面对生活中常有的“不公”。

第三:挫折教育不伤害亲子关系,而打击教育则会降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打击教育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方式,很多家长以为自己是在告诉孩子现实,但实际上孩子小小的自尊心最害怕被最亲的人伤害,因此家长千万不可采取打击教育来否定孩子的努力,导致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

打击教育是大部分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会采用的育儿方式,但是很多家长的本意却并不是想打击孩子。”挫折教育”并非“打击教育”,错误使用会让孩子陷入成长困境。

首先,强调困难的意义而非痛苦

当孩子面对生活当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常常容易否定自我或望而却步,这时候家长应该强调眼前的困难只是一个坎,如果不敢迈过去,就不可能前进。就比如当孩子输掉了比赛时,家长应该多告诉孩子积累经验的重要性,而不是反复跟孩子提到“输”这个字。

其次,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遇到挫折后最怕孩子否定自我,从而导致失去面对挫折的勇气,身为家长更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陪伴孩子走过每一次失败后的情绪过渡期,先肯定孩子的优势,再在孩子恢复情绪后帮助他重建自信。

最后,让孩子建立积极乐观的人格

挫折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勇于面对挫折的人更能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一次失败和挫折只是带来了短暂的不愉快和痛苦,但能够从中有所收获的孩子才能够在未来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挫折只是小事,但失去了自我和对未来的希望才是大事

适当让孩子感受挫折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多面性,而进行挫折教育时一定要用对方法,否则将会在不经意间打击到孩子脆弱的心灵,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家长一定要记得,正确地运用挫折,才能让挫折反过来推动孩子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