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睡前跟孩子做这2件事,孩子会受益终身!

作者:鲜橙 06-13阅读:447次

我家孩子有段时间特别淘,不好好睡觉,也不好好吃饭;性子也突然变得很急,稍不顺心如意就发脾气;有时候跟小朋友比赛,还只能他得第一,他要是输了就开始哭闹;玩完的玩具经常乱扔乱放,你跟他讲他也不听……

那段时间,刚好是我们白天工作特别忙的时候,所以,也不是特别有心情和精力去照顾他,但是,那段期间,每天回到家睡觉前,我都做了2件事情……

我做的第一件事儿是:跟孩子聊天。

开始纯属跟孩子闲聊,一般就聊20-30分钟,就睡了,我们都聊些什么呢?就聊些他白天的情况,聊聊他在学校一天都干了什么,玩了什么,交了什么朋友,读了什么书,或者聊聊白天跟爷爷奶奶去了哪里啊等等。最初也就聊些这些,但聊着聊着我发现孩子往往能跟吃喝连在一块儿。开始我还觉得,这孩子真像我啊,就是个“吃货”啊~

“白天做了那么多事情,,你怎么就记得吃了呢?”

结果孩子非常理直气壮地反问我:“妈妈,一个人如果他对吃的都没热情,他还对什么事儿会热情啊?一个人只有吃饱了才会有力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啊!才能做得更好啊!”

我发现,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孩子的思维非常跳跃,一不小心就会把你带偏了,但是学心理专业的我内心有窃喜,这是我愿意看到的,因为它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1.孩子是在用平等的姿态和我对话,他没不隐瞒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2.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思考和表达的逻辑,也敢于表达出来。

另外,听完孩子说的话,我有很多感慨。首先,坚持这么久的“睡前 20分钟聊天时间”的效果已经显现。

其实在中国这样的亲子交流在家里不是经常有?

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是等到孩子问题爆发了,想去解决问题,才迫切地希望能与孩子沟通,苦口婆心说了很多,反倒没有什么效果。

原因是我们多数作为家长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

在我们眼中,孩子每天都有变化,但孩子生下来后看到的我们却一直就这么大;我们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家里,眼里和心里却是两个世界。

这种的“差异感”会造成孩子潜意识里的距离感,如果我们不能够一开始就打开孩子的心扉,之后我们跟孩子进行沟通出现问题是必然的,特别是到孩子10多岁有了更多主见的时候。

孩子需要的不是每天你跟他讲大道理,而是真正的能跟他交心。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教育引导孩子,要先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作为父母要在家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孩子才愿意和我们对话。怎么做呢?很简单,我们就像朋友那样和孩子聊天。白天遇到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回到家可以睡前进行交流,认真地和孩子聊一聊看法,这样可以启迪孩子的智慧和想象力、让孩子的思维更有条理,也能培养他的表达能力。

这种睡前聊天谈心,就让孩子跟我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我们作为家长也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及时疏导,就不会等到问题集中爆发,到时候束手无策。

每天晚上睡前聚在一起的聊天,我们要忘掉父母的的身份,忘掉孩子的身份,将心扉完全敞开,以此来理解彼此心里真正的感受。这样的聊天时间不在于聊的是什么主题,我们就可以谈一谈一天的收获,形成习惯后,给到孩子的是持续的关注,孩子会觉得:哇,爸爸妈妈这么忙还这么关心我。

时间久了,我发现要想聊天聊得有效果,也就是可以在孩子的行为上表现出来。得有沟通技巧,这其中的要点在于….

就是我都会做好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他当天表现比较好的地方特别郑重地说出来——也就是“重点表扬”。

比如,“妈妈今天要表扬你哟。因为今天妈妈看到你脱衣服时把脱下的衣服叠的很整齐,样妈妈就轻松多了。”

“你今天和小朋友的比赛虽然后来输了,我看你本来想发脾气的,但后来又没有,是不是因为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是男子汉了,所以就不能随便发脾气了呀?”“是呀”。

“今天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看见你把你的积木和玩具全部都收到箱子里了,你是不是也不喜欢家里面乱七八糟的呀?“是呀,我还把所有的故事书全都放到书柜里了,这样书也不会乱七八糟了。”

每天晚上睡前跟孩子做这2件事儿,对我来说,是一种低成本的教育方式:无需耳提面命,不用费尽心力,只需用心关注和关心一下孩子每天的言行就可以——其实,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工作繁忙,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的家长。

就这样,我就坚持了下来,让我欣慰的是,孩子现在每晚都会带着满足的笑意入睡,他身上的毛病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自信。

如果我们经常和孩子有这样的“互动”,那么亲子关系双方,遇上任何事情第一时间就可以把彼此的思想频率对接,及时接收到对方智慧的滋养。

坚持每天睡前做好这2件事情,会激发孩子内驱力、自省力,逐渐地孩子会学会自主思考人生、自助式成长。

我很欣慰,他,渐渐地成长为了我想看到的样子。

深圳夏令营组委会,咨询热线:15728561667(微信同步)赖老师

(免责申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