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所谓“问题少年”, 全是爸妈从小没教如何处理问题

作者:有才家长帮 06-29阅读:1088次

你告诉4岁的小A,现在需要睡觉了,她怎么也不肯,自己用头撞墙,还把所有玩具都扔在地上;

6岁的小E想要看电视,你要求他完成作业后再看。于是,他大喊大叫在客厅打滚一小时表示抗议;

12岁的小F因为同桌没征得他同意拿了他的橡皮,于是他直接一拳打向了同桌,你因此被老师叫到学校谈话;

18岁的小S沉迷在网络游戏,你试图把她关在屋子里不让她玩,她在卧室大骂你是个坏妈妈。

上面这样的一些场景,相信你我都不会陌生,现实里有很多熟悉的影子。这些看似无关的事件,反映的本质却是相同的:孩子无法解决问题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或者责任),当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解决时,第一反应就是逃避,逃避的方式通常就是哭闹、发脾气、撒谎,甚至欺负别人。

而所有问题的根源都直指一个方向:这些长大后的“问题少年”,从小父母都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有效解决问题!

想要教会孩子如何有效解决问题,可以试试美国早教机构推荐的“解决问题四步法”。这个方法最好从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就有意识使用,并在三岁以后不断创造机会练习。

第一步定义问题

很多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第一反应就是说“不可以这样”或者问“为什么”,“为什么打人?为什么不做作业?为什么扔玩具?”这一句“为什么”一出口,就把真正教育孩子的大门关掉了。

父母不要第一时间指责的问为什么。要定义问题,把问题说出来,负面的情绪有出口,就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年小的小孩,父母帮着说出发生的原因;年长的小孩,鼓励他们自己说出来。

当孩子自己知道遇到什么问题时,他们说出来的瞬间其实负面情绪就得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而对于父母来说,只有定义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源解决问题。

当你可以准确定义问题时,基本上也就有了解决方案。

示例:

"哦,女儿是不喜欢我走开,我走开,你不高兴,所以就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表达。"

第二步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开动脑筋,与孩子讨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锻炼思维的办法。当一个孩子发现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时,他们就不再无助了,就不容易有很多过激的表现了。

年小的孩子,父母引导说出来或者父母帮忙说出来;年长的孩子还是鼓励他们自己说出来。让他们觉得解决方法比问题本身多的多!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看待生活的态度:“生活中问题总是有的,但是解决方法永远比问题多。

示例:

"我知道你生气,你不想自己一个人玩。你想妈妈陪你玩,你可以直接说,妈妈,你陪我玩好吗?还有,你可以过来拉着我过去玩,或者自己玩一会。"

第三步想象每个方案带来的结果

帮助孩子预演一下不同方案可能会导致的结果,这不仅是教孩子如何做选择,而且也是在锻炼孩子的同理心换位思考

思考解决方法,本身就是缓解情绪的过程。如果还没发生的事情,你们讨论了,相当于给孩子打预防针,给他们提前演练。

示例:

"女儿,你大喊大叫的,可是妈妈并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妈妈只听到你哭闹,你觉得妈妈的心情是什么?"

"烦躁。"

"对的,妈妈听到你大喊大叫,不懂得你是有什么想法,就觉得很烦躁。但是如果你轻声的说出来,妈妈,我想跟你玩,那你猜妈妈的心情是怎么样?"

"很高兴。"

"是的。是很高兴。但是如果现在妈妈还没有忙完。我跟你说妈妈正在洗菜,妈妈洗完菜了马上跟你玩好不好?"

"不好,我想妈妈马上陪我玩。"

"除了妈妈马上陪你玩,我们还能不能有其他方法?妈妈洗完菜陪你玩;你跟小熊玩一会,妈妈再陪你玩;你可以跟小熊念书,妈妈再跟你玩。你觉得如何?到那时妈妈已经忙完,也能与你玩得更久。"

"好的!妈妈等下陪我玩!"

年龄大的孩子自己会提出这些如果以后的问题,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当父母引导出这些提问时,就相当于给他们打了“预防针”,他们今后遇到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第四步演练一下

所有的技能要内化成自己的能力,都需要大量的行动实践。要让孩子真正学会如何自己解决问题,不能光停留在口头说,而是要去实践。

实践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角色扮演,第二种就是去生活中实践,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预见性。

示例:

"妈妈马上要炒菜了,如果你要妈妈陪你玩,你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我忙完马上过来!"

第四步不是终点,它可能是下一个新问题的起点,这就提醒着我们父母需要时刻带着这样的思路,而不是一出现问题就进入应激模式。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尽管我们都是成年人,但很多人是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这里就包括了如何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或者因为孩子自己产生的问题(比如情绪失控)。

于是,我们采取的就是对孩子制止呵斥,把自己的问题发泄到其他人身上,想单方面掩盖问题,却从来没有花时间去梳理问题,自然就更加不会教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身教胜于言传,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做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并教会孩子解决问题。

更多育儿教育资讯,请关注微信平台“有才家长帮”:youcaij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