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不是自己给的 是父母给的

作者:塞卡拉吉的低语 07-07阅读:3766次

7月3日傍晚,重庆暴雨倾盆、雷声轰鸣。

这个时候重庆警方接到一个5岁小女孩的求助电话:“警察叔叔,妈妈出门没有回来,我一个人在家好害怕...”民警根据女孩提供的位置找到女孩的家,敲开门时,女孩一下扑到民警叔叔的怀里。

由于一时无法联系上女孩的妈妈,民警陪着女孩在家等待近40分钟,直到女孩妈妈回家后才离开。

小女孩因为害怕拨打报警电话求助,塞卡脑中浮现的便是一个无力地、弱小地、毫无安全感的小女孩的形象。

是的,没有安全感。

或许大家觉得安全感这种东西是自己给的,新闻中的小女孩是自己不够坚强等等,但是塞卡想说:孩子的原始安全感,是父母给予的,而原始安全,绝对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安全感是孩子心灵成长的一块重要基石,是孩子适应与融入社会,充满信心地生活与学习的前提条件。而孩子原始安全感的建立,和家庭与生活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曾经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在一次讲座上向到来的家长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孩子在电视里面看到一个人过世了,就问妈妈这个人怎么了?

妈妈一听这样的问题,就非常谨慎地跟他说,“他这是要离开自己的亲人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那妈妈也会这样吗?”孩子眼中带了点不易发现的不安。

“呃……”妈妈一阵语塞,但还是诚实地回答了孩子的问题,“是的,妈妈也会,每个人都会这样。”

妈妈话刚落,孩子就立刻嚎啕大哭了起来,“不要,我不要妈妈离开我,不要……”孩子边哭,还边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

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特别粘人。无论母亲去哪里,要做什么,这个孩子一直都紧紧粘着母亲。

为什么?

因为他怕母亲“会死”,母亲无形间的话给他带来了巨大的不安。

故事讲到这,全场一片静默。

这时专家就问在场家长,“如果你们是这个孩子的母亲,你们会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呢?”

有的家长表示:“我们家的孩子曾经的确问了类似的问题,但那个时候还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所以就随便找了个借口避而不谈了。”

而有家长也谈到,“当时孩子问的时候啊,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后来被缠得不行了,也就实话告诉他了。毕竟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孩子自然也是要明白的。但我刚说完,孩子就哭了。唉!”……

一番议论过后,家长们还是没有想到更好的回答,于是就看向了台上的专家。

专家看了看一脸疑惑的众人,说,“如果我是孩子的母亲,在孩子问我会不会像电视里的人一样时,我就会告诉他‘不,孩子,妈妈会永远陪着你。’”

专家话音一落,现场瞬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其实在孩子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知道死亡是什么自然规律,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命过程。他潜台词只是希望你回答:你会永远陪在他身边。

如此而已。

父母(尤其母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客体,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如果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爱,持续的、稳定的、持之以恒、前后一致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这种原始的安全感,就会延伸出对于他人及世界的信任,并且感觉到自尊、自信以及对现实和未来的确定感和可控制感。

来自父母的安全感是如此重要、如此不可或缺!

除此之外,网友评论说小女孩很聪明知道打报警电话,有的说民警很暖心,有的说女孩家长不应该把孩子一个人丢家里。

确实,对于5岁的孩子来说,把孩子一个人放家里是很危险的!而对于这一点,在中国的家庭中还没有养成意识。

美国就有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孩子是不能独自留在家里的,让12岁以下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是违法行为。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被警察知道,不但孩子会被相应的社会福利机构或警察带走,父母还会被起诉“危害孩子安全罪”。

父母如果要想要回孩子,则需要经历一系列持久的法庭官司。如果法庭判定父母缺乏监管能力,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不能回来了。在电影《刮痧》中这一幕就曾出现过。

在中国,对于将12岁以下的孩子独自留在家里简直是家常便饭了吧,但是,往往这种“家常便饭”却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留孩子独自在家结果坠楼这样的新闻真的不少!

不要留孩子一个人在家!告诉孩子窗户、栏杆这些对方不能翻越!这些安全常识真的很重要!

真的不愿任何一个孩子陨落、也不愿任何一个孩子丢失安全感,而能做到这些的,只有我们的家长。

塞卡说

孩子的原始安全感,是父母给予的,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中。

*塞卡,四年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经验,一年心理学咨询经验,参与多项四川省实验项目。擅长领域: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 end -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