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个秘密:孩子对玩具讲的话,是他希望从父母那里听到的

作者:懂心懂你 07-12阅读:5336次

小孩子常常会把小动物,或者一些柔软的娃娃、公仔抱在怀里,亲啊、摸啊、舔啊,甚至跟它讲话。

这一类毛茸茸的玩具,往往带有拟人的色彩,是有象征意义的。

可能象征着妈妈、爸爸,或者弟弟妹妹,更可能是象征自己。

我们将这样的玩具称之为安慰性的玩具从专业上说,也就是依恋性的玩具

比如说,双胞胎和单独出生的孩子就有些不同。

双胞胎差不多是同时出生的,从小在一起长大,经常会穿相同的衣服,父母也会把他们当成同一个人来对待。

久而久之,他们内心里会觉得,两个人在一起时才是完整的。

如此,他们互为安慰性的玩具,也就是彼此的安慰性对象。

单独出生的孩子则不具备这个对象。

因此,当他需要安慰的时候,他可能会抱着一个娃娃,或者抱着一个动物玩具,或者躺在玩具上面。

在这个常见现象中,他的娃娃、动物玩具就是他的安慰性玩具。

不过,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沉浸在安慰性的玩具中,有大量的时间都在抱着娃娃讲话,而很少去玩弄其他东西,对于探索外部世界不那么感兴趣,这时,你就要思考,你对他的态度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

为什么呢?

如果孩子总是停留在安慰性的玩具里,就说明他心中那个妈妈的形象既不稳定,也不确定。

不稳定的意思是:他的妈妈经常是不在的,尽管妈妈可能对他很好,但这仍然是不稳定的。

不确定的意思是:妈妈对他的态度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有时候好,有时候坏,让孩子无法预测。

有的孩子小时候常常被爸爸打。

爸爸打了他,他感到很委屈,本能地会哭,结果爸爸说,“不许哭,哭了我就打死你!”于是,他就不哭。

可是,过了一会儿,爸爸又说,“你不哭,说明你在内心中反抗我,我还是要打你!”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就会特别紊乱。

如果碰到这样的父母亲,尤其是母亲,孩子就会长期和安慰性的玩具待在一起

在他的心中,玩具就是他的安慰性的母亲。

这种情况下,孩子是想妈妈的,他常常会把自己当做妈妈,来对待玩具。

当孩子抱着娃娃讲话的时候,如果你仔细听他讲话,你会发现,这全部是他希望从妈妈那里听到的话。

所以,你要很认真地对待孩子给娃娃讲的话,因为那就是他希望妈妈对他做的事情。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

孩子把这个安慰性的玩具当做了妈妈,可是真实的妈妈却一直没有出现。

于是孩子开始变得愤怒,并表现出对娃娃的攻击性,开始折磨它、踩它等等。

孩子如何玩耍,如何对待自己的玩具,其中往往折射出他和父母亲的关系,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

欢迎你来“懂你APP”上讲出你的疑惑。(注:IOS版请联系小编或懂你客服下载,各位大咖在里面等着你来提问哦,里面的干货满满,你绝对意想不到,你想有的都有,没想到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