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告诉孩子,输得起才能赢得漂亮

作者:李凌云绘画心理 05-03阅读:5472次

孩子早期的“输赢观”都来源于家长。

有的家长过分看重结果,所以让孩子所受到的教育就是“我不能输”,因为输了后果很严重。

如果给孩子寄予了太多赢的期待,孩子会怕输。

如果经常跟孩子说:你最棒!你是最好的!会让孩子内心产生负担而怕输。

“赢”惯了的人,如何面对“输”,处理好这种负面情绪,比“一直赢”重要的多。

一定要告诉孩子:输得起才赢得起!

1

有位家长在微信上和我谈论孩子的情况。

“陈老师,我的孩子十分好胜,而且虚荣心强;现在情绪起伏大,一点批评一点挫折都受不了。这该怎么办?”

这才几岁的孩子,怎么就能“虚荣心强”了?我很好奇地请家长详细说说。

原来,这家的孩子从小练钢琴。妈妈培养很用心。孩子也挺有天赋,一路过关斩将,小小年纪已经参加了不少比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一路以来都是同班同学的榜样,老师的骄傲。

但是妈妈现在明显发现了一路比赛的副作用。孩子的好胜心越来越强。

每到要参加比赛,孩子都表现得很紧张,很在乎结果;一旦失利就很低落。平时在课堂上,也很好胜,不喜欢听到老师批评指正自己。

孩子越大,这样的情绪起伏也就越激烈。

妈妈说,其实平时看到孩子那么努力,看到她赢得荣誉,自己也觉得非常骄傲;所以也说不出“想赢”、“想争第一”究竟有什么不好;但是孩子承受力弱,尤其是“爱听表扬”的虚荣倾向,也确实让人担忧。

妈妈说,自己说尽了“胜不骄,败不馁”之类的引导;但是在真实的生活面前,一点用也没有。这可如何是好。

我忍不住问这位家长:“你究竟为什么让孩子学钢琴?”

妈妈想了想说:“我并非指望要让孩子做钢琴家;我是希望孩子从小能培养起一个爱好,有个特长,有点音乐素养。我特别希望孩子将来长大了,能像电影里的外国人那样,弹弹琴,抒发抒发自己的感情,享受音乐。这样就够了。”

这位妈妈的愿望,或许是学琴家庭最初也是最大的愿望。毕竟大家都知道,能成为一流艺术家的比例太小。

对大多数人而言,能够享受音乐,提高修养就是最大的学习目的。

但是,我们如此美好的心愿,你的孩子真的收到了吗?真的实现了吗?

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享受音乐,那为什么实操过程中,孩子们最大的成就感,最深刻的体验,还是来自于“成功的喜悦”呢?

在我看来,能不能获奖尚在其次,一个孩子,或者说是一个家庭所反映出来的单一的价值取向,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2

我并不反对孩子去参加才艺比赛。但我常常觉得,在比赛中接受考验最多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母。

如何在参加过程中的给予教育引导,让家庭教育不要走偏,才是父母最大的挑战。

倘若没有足够的信念、定力和教育能力,父母特别容易完全进入到了“比赛”的情景当中。

孩子赢了,说明孩子优秀,大家很高兴;孩子输了,说明孩子不够,大家有些失望。

一旦赢了,家长会鼓励孩子再接再励,不要松懈;一旦输了,家长都希望孩子不要气馁,要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

但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比赛输了就等于“不好”吗?

如果比赛输了,但是孩子跟自己比有进步、有了新的感悟算不算好呢?如果比赛确实是赢了,但是其实孩子只是吃吃老本,那又算不算浪费时间?

每一个科目都会有很一次比赛比不到的部分,那应该怎么算?还有很多收获,根本无法比,也不需要比,那又怎么算呢?

所以,某一次竞争的确会有输赢;但是这个科目的学习和孩子的成长,却要丰富的多。

当父母的价值取向只围绕着“大家参评的结果”来展开的时候,教育的维度瞬间就变小了,而孩子的世界也瞬间单调了很多。

孩子焦虑、好胜、有压力、会反抗,主要都是因为他不快乐。而这个不快乐的主因,是他的世界中只有一种二元对立的评价标准。

尤其当冠军或者优等生只有少数的时候,岂不是意味着大多数人都得经历输的痛苦,不断奔跑,不断忍耐?

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没厌学就算不错了,哪里还有美感可言。

但是,生活和学习本身其实是多维度的;我们何苦要如此画地为牢,让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

因此,一旦要参赛,父母就要万分留心,一定不能被比赛绑着跑;例如上文那个学琴的孩子。

如果整个学习生涯中,家长和孩子都一起认为,成绩好、获奖多,比同学优秀,就叫做“学得好”、“有成就”,反之就叫做“差”;反而忘记了去享受音乐学习本身的初衷:学习享受音乐本身。

纵观人的一生而言,孩提时代的荣誉是整个生命中多么渺小的一环。

如果一个孩子花了那么多时间,却还没有真正学会享受音乐,没有真正爱上艺术本身,那么无论今天多么风光,就教育而言都是失败的。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莫扎特、齐白石或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但是我们绝对有机会,去感受艺术、感受美,完全有能力去获得艺术的滋养。

可以学会去听,学会去看,学会评论和赏析。因此,家长应该多从孩子感受出发,去认可、鼓励和赞美他们!

无论我班的孩子学什么,我永远不会问孩子“今天老师表扬你了吗?”“同学们表现怎么样?”“你现在在班里排第几”这样的话;我觉得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你这段时间的练习有没有尽力?觉得辛苦吗?又有哪些开心有趣的地方?有哪些新发现?

这些最真实的体悟,永远是教育的第一位,往往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东西。

家长也要明白,“参与竞争”是生活中必然会出现的命题。而“竞争”和“评价”的本质意义,是通过对比,能让孩子更真实地面对自己。

明白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当我们有力量不被“比赛”绑着跑,我们才有能力去汲取比赛带来的正能量。

孩子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才有可能明白:打动自己的是探索的满足感、努力的成就感和学习本身的美好。

3

今天孩子们在学习中的种种困境,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成年人没能给孩子这样的环境,让孩子成就更多元化、有具力量的价值观。

因此,必须从我们家长的观念开始改革。

我们种下对的因,才能结出对的果。

(本文转自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