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师”一招搞定“熊孩子”,为什么看了那么不舒服?

作者:妈咪知道 07-21阅读:977次

最近朋友圈流传着一个视频:“第一次见到如此赖皮哭闹的孩子,育儿师竟然用一招就摆平了……真是大写的服气!”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这段视频。

第一次见到如此赖皮哭闹的孩子,画风有点惊人……

很多人看完后都有这种反应:看着视频里的孩子真心疼,看着这位妈妈这样带孩子真是着急!这位育儿师的方法真的可行吗?我出于母亲的本能反应为什么这么讨厌这个育儿师呢?

从视频的评论看,看完后不舒服的父母有很多,但是觉得孩子太熊,“育儿师”的做法大块人心的父母也不少。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位“育儿师”的做法究竟是否妥当呢?

这位“育儿师”所用的是“行为学”的方法

可惜使用得并不对!!!

行为学认为要减少某个行为,就需要同时引进具有相同功能的合适行为加以替代。这一点在“育儿师”的做法中并未得到体现。

无疑,孩子用哭闹自伤的行为来表达需求是不合适的。“育儿师”试图改变这种行为的想法并没有错。

可惜的是,她的做法是不让孩子表达需求,也没有引导孩子用其它合适的方式表达,而是用剥夺妈妈的爱和关注作为威胁,来压抑孩子的需求表达。

我很担心,如果那位妈妈一直这么做,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还会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育儿师”的最大错误:混淆了孩子行为的功能

“育儿师”用剥夺妈妈关注和爱的方法来“惩罚”孩子哭闹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把“妈妈对于孩子行为的态度”等同于“妈妈对孩子的态度”。从而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你这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

长此以往,孩子在行为表现上可能真的会变“乖”,不再当众打滚。但是不出意外的话,孩子会更粘妈妈。因为他失去了安全感,不确定妈妈是不是还爱自己。

孩子会比以前更多观察妈妈的表情语气和动作,把更多的认知能量放到对妈妈情绪进行探测的“雷达上”,因为他需要确定妈妈有没有生气,有没有表现出失望。

孩子还可能会出现讨好性人格,做一切可以讨好妈妈的行为。因为,在他最难受无助惶恐的时候,在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理自己的时候,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的时候,只有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才会抱他,才会说爱他。

无条件的爱 vs有界限的行为

孩子哭闹发脾气,怎么陪伴?

  • 理解发脾气的正常性和背后原因;

  • 妈妈自己的情绪尽量维持稳定(深呼吸、正念练习、家人提醒等);

  • 不在孩子正在哭闹发脾气时,用各种方法制止、诱哄或者威胁孩子停止哭闹;

  • 共情和设界限并不矛盾;

  • 不惩罚孩子的情绪,不把孩子的情绪行为=孩子本人;

  • 所谓“冷处理”的理解。

对于家长而言,有一点很容易混淆弄错:

“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满足并不冲突,对孩子的爱和对界限的遵守可以并存。”

一方面,有些家长很容易把对孩子的爱,和对待孩子的行为相混淆。

觉得我爱孩子,所以就应该满足孩子的不正确行为,否则他会哭得很伤心。为了让他不伤心,我就应该满足他的要求,而不制止他的行为。

这样做是不对的,结果很容易导致视频里的情况出现。孩子知道你舍不得他哭,舍不得他伤害自己,他可以通过哭闹自伤来达到目的。于是,他的哭闹和自伤行为就被一次次强化,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有些家长会容易把对孩子行为的愤怒,和对孩子的爱相混淆。

孩子出现某些行为的时候,家长会打骂孩子,会对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而这就是视频中“育儿师”教那位妈妈所做的事情。

我们所说的“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满足,爱和界限并不矛盾”,是指我们对孩子的爱,不应附加任何条件,但是对于孩子的某些问题和要求,则应该有必要的界限。

正解 =陪伴+要求不满足

在这个情境下,更妥当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孩子哭闹的时候陪在旁边,但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我们在孩子哭闹厉害的时候,可以不说话,只陪伴。因为这时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还可能哭得更厉害。

等孩子哭闹稍减,告诉孩子你在这里陪他,他可以随时和你说话,随时来你的怀抱,但是妈妈不会给你拿……(具体的理由建议等孩子情绪平静后和孩子聊天时再提及,这里尽量平静而简短)。

这个过程一开始会比较考验妈妈的耐心,尤其是已经哭闹成习惯的孩子,他们不会立即马上改变行为模式,而是会反复试探几次。

有些妈妈可能会说,我当时很生气啊,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你真的生气了,也没有关系。我们不是圣人,都会被一些特定的点碰触而发怒。重要的是,生气过后你是怎么和孩子交流的。是因为内疚而无条件满足孩子?还是当做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和孩子聊聊你为什么生气,即使孩子可能太小,还听不懂,我们至少可以对他说:“妈妈生气和不喜欢的是你的行为,但是妈妈总是爱着你的。”

我一直用这样的办法。现在我们家正处在T2的妹妹让我生气的时候,哥哥就会在一旁安慰妹妹说:“妹妹,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可是妈妈总是爱着你的……”

【作者介绍】

徐桂凤: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儿童发展与障碍中心,擅长儿童生长发育咨询及指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咨询及治疗、家庭亲子关系咨询及指导。

  • 本文版权归【妈咪知道】和作者所有

  • 需转载请联系授权:[email protected]

【妈咪知道】母婴健康咨询APP,三甲医院医生随时问,600万妈妈的信赖选择。【妈咪知道儿科诊所】你身边的私人儿科诊所,提供专业、贴心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