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被欺负怎么办,这位妈妈或许会给你启示!

作者:育儿妈妈宝 07-21阅读:3015次

幼儿园放学回家后,5岁的小营对妈妈说: “妈,排队的时候,一个大个子哥哥,骂我是大笨蛋……”

遇上这种情况,有的家长会压压孩子的火,然后一笔带过:“谁说的你,谁才是笨蛋。”还有的家长,可能会在孩子面前义愤填膺:“宝贝,谁说的你,我找他家长去!”

其实,孩子毕竟小,不明白什么原则问题,是非观也不深,自己家孩子如此,别人家亦如是。或许由于自身的家庭环境和经历,获得的爱太少,才会以嘲笑他人的方式赚眼球,博得存在感。那怎么处理才正确呢?咱们看一看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

这事儿得追溯到孩子五一小长假时,此前小营在幼儿园体检的时候,被查出单眼弱视,于是,小长假妈妈便为她配了一个眼罩矫正视力,小营告诉妈妈,“坏孩子”之所以这么说她,导火索恰恰出于眼罩。

听了女儿的陈词,妈妈轻轻拉起了她的小手,望着小营璀璨的明眸:“宝贝,你觉得自己笨吗?“

小营斩钉截铁:“我才不是笨蛋!“然后,小营接着复述当时情景:“今天,我和YOYO做算术题,YOYO和我都没答对,那个大个子哥哥,就冲另一个哥哥大声喊,两个大笨蛋,两个大笨蛋!妈妈,我其实是……眼睛没看清……YOYOU差点被他们气得哭出来!他们是坏孩子。”

妈妈小心翼翼问她:“你们哭了?”

小营说:“后来,老师来了,坏哥哥就跑掉了!我们都没有哭!”

妈妈观察到,小营叙述时没有太多的情绪代入,当把这事彻底向妈妈倾诉后,她眼神变得格外明朗,心情貌似也变美丽了。

于是,妈妈乘胜追击:“他恶语相向,只能代表他欠缺教养问题,,咱别跟他们一般见识,选择沉默,让他们自己领悟自惭形秽去吧。好营营,我很开心你能这么做。”

说到这里,妈妈抱起小营亲了一口:“妈妈为你们的做法感到骄傲。”

母女间看似平淡的一番对话,却显现出这位睿智妈妈对人性与育儿心灵深处的思考,她明白——很多时候伤害孩子的从来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孩子对事件的看法。若孩子对这件事本身就非常释怀,内心本来就非常强大,那就无法伤害到她。

假设孩子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就会对他人嘲笑反应激烈,心灵容易受严重创伤。

那么,如何有效避免呢?其实很简单,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给予的足够的爱,让孩子知道,没人比父母更爱她。这就好比一个人机体免疫力强,遇到病毒侵袭就能自然免疫,而不害病……

亲子教育亦是如此,恩威并施,对孩子的学习要督促,同时,不吝啬回应孩子对爱的索取。唯有这样,孩子的心灵方能长到足够坚强,坚强虽不能使其成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足够免疫伤害。当孩子拥有了坚强,成功路上,任何荆棘、困难,都将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当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受到不公平对待,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

第一:孩子这样让我很心疼,该怎么办?

第二: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该怎么引导他们看待这件事,以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过得更好?

第一件,是消化掉我们自己的情绪;第二件才是核心,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不幸的是,我们常常把这两个问题弄混淆——自己还带着情绪,就想去帮助孩子。结果孩子直接被妈妈的情绪吓到,本能地向妈妈隐瞒实情,只盼不要让妈妈“那么吓人”。

所以,当我们想帮助孩子,首先要平复好自己的情绪。

几乎所有人都在成长中有过“受伤”的经历——被训诫、被处罚、被言语侮辱或身体冲撞。看到自己的孩子遭遇类似的情景,我们深埋于心的受伤情结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导致我们对孩子所承受的疼痛反应过度。

我有位远房亲戚就是这样。她上小学时,因为和同学打架,被老师把妈妈叫到学校,她再三申辩说不是自己先动的手,却被老师严厉斥责。回到家,妈妈也不听她解释,狠狠责罚了她。

“爱之深,责之切”,是我们这些大人的逻辑,可到了孩子那里,感受到的就只有训斥而已。

那件事成为她心里过不去的坎儿,此后碰见什么事都不再告诉妈妈。现在自己有了孩子,每当老师跟她反映孩子的问题时,她都无法冷静对待,不由自主觉得老师带着情感倾向,老说自己家孩子的不是,往往会言辞激烈,把老师都得罪光了。

而现实中,大部分孩子被训斥的次数多了,会默认自己的软弱,养成逆来顺受的“包子性格”。甚至因为担心妈妈生气,受了欺负不敢再告诉妈妈。不知有多少孩子都是因此对父母隐瞒自己受到的伤害,直到造成严重后果,令父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