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儿子恋爱对象是个男人……

作者:耕林敖德 08-15阅读:4238次

谈到舞蹈家——金星,可能之前公众对她了解并不多,但随着近几年选秀节目的火爆,这个“不好好”跳舞,却跨界做起评委的她一下子被全国观众所熟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她的“毒舌”(因为她活得很通透、很明白),她总能一窥选手的内心世界,点评犀利深刻,甚至有时不留一点面子,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出的话。每当那一刻,我这个数学小白,就在心里默默盘算选手的心理阴影面积。

金星本来是个男儿身,但却有一颗女儿心。终于在1995年他做了全国首例变性手术,从此成为了一位彻彻底底的女人,在他做手术的前一天,他把父亲叫到医院摊牌,他对他父亲说:“我要变性!”,他父亲听后愣了两分钟,说了句:“总算对上号了!”

金星

中国现代舞拓荒者

我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我在想:假如有一天,我儿子也对我说出同样的话,我能不能向金星父亲那样的淡定与坦然。同样,那么多跟我一样的父母,如果你们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该如何选择呢?是跟孩子站在一起?还是因世俗关系,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性别认同,以及同性恋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课题,从2004年12月1日,官方公开的数字显示大陆的同性恋总人数超过4000万,而世界公认的数据,同性恋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为4%~6%,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没有统计到的数字,我相信远远大于官方的统计。所以,假如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该如何面对?我们的态度,关乎到一个人个体的幸福,也关乎到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认同与接纳。这并不是一个小概率的问题,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发生在你我他的身上。

其实,很多社会问题,在童书中都有所涉及,只是很多大人认为,童书就是给孩子看的,所以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再学习机会和途径。

[法]约翰·勒华/文

[法]贝胡安爵·德拉勃特/图

何唱/译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只叫虎斑的小猫,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老虎。

《想成为老虎的猫》内页

每当它的主人想去抚摸它的时候,它不会像一般猫咪那样,幸福地打着呼噜,而是大吼——像老虎一样的吼叫!老鼠们下得四处逃窜、邻居的狗狗也倒了大霉……终于有一天,它的主人无法忍受它的嚣张,决定把虎斑带到动物园去,虎斑平生第一次来到老虎的面前,“啊!成为一只老虎,大吼一声就能够把所有人震慑住,大口大口吃生肉,这就是我的梦想啊!”

而笼子里的老虎却认为,“啊,成为一只小猫,舒舒服服地躺在沙发上睡懒觉,让主人抚摸我的耳后根,多么舒适的生活呀!”

原来,他俩都想着成为对方……

不久之后,虎斑终于如愿以偿,用它的吼声震撼全场。

而老虎呢,也学会了像猫咪一样赖在沙发上打呼噜……

这个幽默的故事,难道不正说明了一个问题吗?让每个人找对自己的位置,才会找到幸福的根源。

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成为自己都将是一生要面对的课题。故事里那只猫和老虎都做到了,金星也做到了!她不仅有勇气,更有背后支持他(她)们的父母,当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对我们说:“爸爸,我不想按照你们的想法活,我要做自己!”时,我们不该露出惊讶甚至是愤怒的表情!而是应该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做自己,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有太多人,都是为别人活的!幸福还是痛苦,恐怕只有自己知道吧!

那么,“我要做自己”这么大的人生道理,有时候大人都做不好,我们要如何说给孩子听呢?

关于这一主题,宗教、艺术、哲学、科学都试图通过自己的解释来让人有所启迪,但对于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故事往往是一个载体。而一个好的绘本故事不是非得像寓言那样,非得在最后给你弄一个“道理”,而是将道理隐藏在故事中,无声无息的浸染,让你享受故事本身,并获得一种引领的快乐。而这套《我要做自己》就是这样的一套故事。

5本书,5个围绕成长主题的幽默故事,完美的向孩子解释了“做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认为别人好

忽略了自己的长处

学会认识自己

才会更好地认识世界

——《想成为鳄鱼的河马》

我喜欢自己的样子

我也尊重你的样子

接纳自己,接纳别人

才会更加自信、宽容

——《想变白的棕熊》

在一个群体里

有个性的人往往遭到排斥

认同有个性的人

就是崇尚个人价值

——《想当大灰狼的小羊》

孩子最不缺少异想天开的梦想

但往往缺少一份坚持

给孩子不轻易言败的勇气和决心

——《想飞的鸵鸟》

一个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朋友之间

都要认清自己的位置

认清自己应该属于哪里

才会发挥巨大的价值,也会获得幸福

——《想成为老虎的猫》

关于“自我”主题的绘本,市场上有很多,但是能把一个故事说好的,却是很少。自我是什么?童书作家常立曾说过:“自我是不断建构出来的,会产生、会消亡、会变化。”有的人会担心一只想成为老虎的猫、一只想变白的棕熊这样的主题会不会导致孩子对自我的不接纳,我想说并不会这样,这并不是对自我的不接纳,而是在建构生成自我。当你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会发现,我们都是在不断的“想成为”中逐渐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从而接纳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