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原创)对很小的孩子,看电视好不好?对眼睛和头脑,真的存在影响吗?

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08-30阅读:2592次

原创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史上最为来势汹汹的育儿谣言粉碎机,誓当育儿界的方舟子,宝宝健康的卫道士!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

对幼小的孩子,电子产品并无助益,还可能有害!

AAP在1999年儿童健康指南中提出,建议不让2岁以下的孩子看电视和接触其他电子设备,2岁以上的孩子,1日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2016年底,AAP将对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限制从2岁放宽到了1岁半,2~5岁的幼儿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缩减为1小时以内;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父母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对孩子接触电子屏幕的种类和时长进行管控,并建议:“父母应该优先选择有创造性的、非电子的游戏与婴幼儿互动玩耍”。

其实,这个时间节点并不是一刀切的,每个孩子发育程度和对电子产品的接受程度大不相同。比如多数孩子1.5岁前后不理解画面是正是反,也不理解画面的切换和故事简单的前因后果,事实上,许多孩子到2~3岁,甚至更大的时候,对此也难于理解。1.5岁是科学家们根据现有调查研究数据,提出的一个大概的年龄界限,仅供参考。

为什么不建议1.5岁内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呢?这是因为对眼睛不好,对脑袋也不好。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该限制看电视的时间,谨慎挑选适龄节目的种类。

(1)孩子视力处于快速发育期,长期居于室内,近距离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控制瞳孔的肌肉一直得不到放松,眨眼几率也减少,滋润眼球的泪液也分泌减少,势必造成近视、散光等诸多视力问题。电子产品蓝光的比例比自然光高,也很有可能损伤娇嫩的视觉细胞。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足1岁的时候,就把手机、电脑摆在他跟前,孩子趴在上面用小手不停地划,大人在一旁看着咯咯地笑。殊不知,这样对婴幼儿视力危害很大,这种“早教”,也让孩子早早地爱上电子产品,甚至依赖它们。现在,我们周边这么多低幼的四眼孩子,拥有不同程度近视、散光、斜视、弱视……这在过去相当少见。我们如今真得反思一下这些电子产品对我们的早期伤害了。

但,眼睛的问题,兴许还不是最主要的。

(2)2岁以下的幼儿,基本看不懂电视。

小婴儿出生时对外面世界的感知非常少,一直在一点一滴努力观察学习。2岁内的孩子,还处于动用各种感官,努力认知周围的环境和人群。吃奶和吃饭更是非常享受,简直是视听触味嗅的全面体验。比如妈妈的笑脸在自己面前晃动,妈妈快乐的语言和挥舞的肢体,以及妈妈宝宝的互动,这一切都在刺激他的头脑飞速地进行各类神经连接。再打个比方,将孩子小手放在水龙头下,感受流水的清凉、冲击力、柱状到飞溅的形状变化、光线的折射、哗哗的水声……他从未获得过这样的信息,很是新鲜,满心欢喜。也许你对这些事见惯不怪,对宝宝却是非常神奇的体验。

然而,婴幼儿此前并没有生活经验,习得、思考、理解、记忆、处理情绪和感官体验等,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缓慢的过程。就像一个没什么程序、CPU还挺慢的空白电脑,被人一点一滴地录入程序一样。这些信息如此庞杂和新鲜,婴儿要花上许多时间观察、静处和思索,试图理解这些信息。比如婴儿咿咿哦哦发声,吐泡泡玩弄自己嘴唇,用嘴啃咬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对妈妈的笑脸做出温柔的充满爱意的回应,对彩色气球、悬挂玩具和窗帘的晃动都欣喜不已;婴儿也在不断感受自己身体的变化,试图翻身、滚动、坐起、行走,大一些热衷于看物体坠落,积木堆积又推倒;婴儿也在不断理解自己冷热、饥渴的感受,对美好的事物表示喜爱和回应,对不喜欢的事物表示厌弃,对自己的情绪感到困惑,试图掌控……

动用全部感官慢慢感受和认知,形成记忆,习得技能,在此基础上再发展新的理解和技能。而这一切,需要时间。

这时候,给没什么生活经验的小宝宝,看一百张花的图片和写着“花”字样的卡片,嘴里念着“Flower”,也不如带着他到公园,仔细观察和抚摸一朵花,温柔地对他说“这是花,It is flower”对他的触动大。

这时候,给翻身都不利落的孩子看舞蹈视频,流水都没怎么摸过的孩子看瀑布和海洋视频,猫猫狗狗都不认识的孩子看狮子老虎视频,很多时候还不是实景拍摄,而是劣质的动画,又有多少早教意义呢?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些会动的有颜色的图而已,会发声发光、画面会动的电视机无疑会吸引他们注意力,但根本理解不了,更不能像成人一样,理解画面前后间的逻辑联系并组成一个故事。

这就像给幼儿园小朋友讲古希腊哲学史一样,并不是内容有什么问题,而是对受众而言,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信息对他们而言杂乱无章,理解不了,会不会让他们感到焦躁和灰心呢?很可能会有。

而且,宝宝的大脑发育绝不是一蹴而就。一岁半前后的孩子,上下左右都分不清楚。研究人员发现,给宝宝看视频,正着放倒着放他们都无所谓;绘本正着倒着也不要紧。研究人员还发现,婴幼儿从实际经历中学习的效果,比视频中学习的效果更好。兴许,这些会动的图片,在他们眼里真没多少意义。

而且,随着宝宝慢慢“懂事”,这种隔离了真实体验的视听冲击,还可能会把宝宝头脑弄糊涂——小脑袋转不过弯来,“电视上的跟生活里的东西,怎么不一样?”

还是举刚才那个例子。宝宝摸了水龙头的水,感到这种流体的触感和在手心的撞击力,看到水花飞溅,听到哗哗的声音,拧一拧龙头就能关掉,拿毛巾能把湿湿的手擦干……这一系列的感受,让他逐渐形成个印象:“这是水”。头脑对这一系列的感受和动作,飞速地搭建着神经连结。而给他看电视里拧开的水龙头,是不是只有视觉和听觉感受呢?而且这个感受还会受到配音、伴奏等等多种干扰,录制视频的人还可能会夸张或动漫化,这水是不是会让宝宝的头脑,搭建出不一样的神经连结?他的脑袋要在虚拟和现实中交替好几次,才能相对正确地处理出水的概念。这个过程,真的不知是有益还是有害,说多点刺激“益智”的也有,说“感觉统合失调”的也有。

这个问题,梧桐妈妈是这样看待的——宝宝需要在基本认知基础上不断堆积新的认知和产生相应的技能,这个过程,还是让大脑直接搭建出自然的、简单精炼的神经连结,貌似更好。

年幼的宝宝,还要以认知为“主业”。这时候,眼见为实,风吹草动、鸟叫虫鸣、鸡飞狗跳的大自然,叮叮当当的玩具和五颜六色的绘本,无疑是最好的老师。

(3)宝宝理解情绪、幽默、行为因果关系,还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更糟糕的是,宝宝这样“老实”,容易轻信电视中的内容,进行模仿。

很多孩子到了四五岁,才能理解《猫和老鼠》中的幽默,一休哥对将军无伤大雅的小捉弄,跟着咯咯地发笑。对超越现实、夸张的表现手法更是百思不得其解,有些孩子还可能会感到不安。他们很容易认为这就是现实,或对是不是现实困惑不已;他们以为自己也能拥有英雄的超能力,很多4岁前后的孩子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有些还会天天穿着超人的衣服在幼儿园里走来走去,但对自己会从板凳上摔下来,屁股摔痛这件事情百思不得其解。

梧桐妈妈小时候,对这个能装下小人儿,画面会切换,图片会动的“大盒子”,感觉十分新鲜和困惑。汤姆猫会被压成肉饼或被切成好几段,又很快拼在一起,接着追杰瑞鼠。有些电视剧人被捅一刀就死了,魔术师却怎么弄都不会死,咋回事哩?一日,自己试着拿手抠脚,居然抠破了皮,嗷,太疼了!原来人真的会受伤啊!这才慢慢理解电视里哪些是超现实的事。

五岁那年,我非常希望能在天空飞翔。有一集杰瑞鼠拿着一把伞,从楼上从容地跳下来。这样也行?心心念着非常想模仿,又有点儿不敢——从高处摔下来,不是会摔疼吗?伞真能兜住风吗?又一日,看到跳伞运动员用那么大一张伞,比我们平常打的伞大很多,又很不解。于是问妈妈:“打一把伞,从三楼跳下来,会不会摔死?”“当然会摔死!”“像跳伞运动员那样,手里捏着张床单会摔死吗?”“也会摔死!”家长呵呵地笑了起来。多年后,我回想起这件事,后背惊出一身冷汗——因为,当时我真的想过要模仿这类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猫和老鼠》被定为适合7岁以上孩童观看的原因。因此,看到网上那些婴幼儿翻栏杆摔死的新闻,我一点儿也不奇怪,也十分害怕自家孩子模仿电视人物出事故。由此,新闻里的熊孩子学红太郎拿平底锅打同学、学圣斗士踩同学脸、学光头强拿锯子锯烂了妹妹的脸……就都不难理解了。电视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超过实际,相信危险没那么大。我想,很可能相当多的儿童意外,电视都是始作俑者,不仅仅是因为孩子淘气。

因此,给宝宝挑选适合年龄发育阶段的,温和美好,三观正的影视作品,太必要了。

(4)看太多电视,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焦躁不安,不过看起来精力无限。

①电视容易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发生率增加。

电视等电子产品主要是以视听为主的感官体验,与其他感官是割离开来的,可能会对婴幼儿的理解造成困难。婴儿对影视作品中行为的理解,要早于语言。我们小时候对英雄打坏蛋,一休哥点蜡烛烧绳子做机关可能更容易理解,这些人物用言语捉弄别人或讲过搞笑段子,理解起来就困难一些。婴幼儿对理解不了的事物,有时候会有轻微的挫败感,还可能选择性屏蔽这些信息。时间长了,可能会形成信息处理习惯,也就是——“走神”。

很多研究证实,过多过早地看电视,也许是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原因。比如,2004年,华盛顿大学的克里斯塔基斯博士的一个研究发现,3岁以前,每天平均每多看一小时的电视,7岁时注意力障碍的问题的发生率就会增加10%。虽然严格地说,这个研究仅仅指出了相关关系,不能直接得出“看电视导致了注意力障碍”的结论,但已经有相当多类似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了这个相关关系(已排除早发多动症和其它因素的干扰),幼年时期接触电子产品过多产生的不良影响可以影响到青少年时期甚至更久。那么,家长还是应该对3岁前看电视的现象保持警惕。

②电视可能会让孩子焦躁易怒、多动、冲动好斗。

电视中的节奏,往往比现实中快很多。不仅如此,还会运用大量镜头切换和声光效果,这种快节奏变换很可能会把婴幼儿还在发育期的头脑搞糊涂。

因此,很多爱看电视的孩子像患了多动症一般,也就不难理解了。他们的脑袋试图适应这种快节奏,也会试图将这种节奏带到现实生活中来。他们学着自己钟爱的英雄人物,穿上“披风”和“铠甲”,拿木棍当刀剑或手枪,尖叫嘶吼,翻跟头,打滚,爬山山坡,从滑梯上冲下来,或从高高的雕像底座上跳下来,与假想的敌人或小伙伴打斗。上树爬墙,无所不能,恨不得飞檐走壁才好。其实仔细观察,他们不仅仅是单纯模仿这些人物的神态动作,还试图让自己的动作接近电视中的快节奏!他们关上电视的瞬间,就急着要将在电视机前长时间静坐积攒的能量,无穷无尽地发泄出来。

而且,他们不仅仅是多动这么简单。他们经常对这种快节奏和自己的能力感到困惑,时常焦躁不安,性格很可能变得冲动、好斗、易怒易激惹。那些不好带的,像有好几个人能量、难于管教的“熊孩子”,很多都是小电视虫。

电视对小宝宝语言发育、身心健康、家庭教养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影响,真的存在吗?明儿且听梧桐妈妈细细道来。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所有。转载规则请添加公众号后,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购买新书可以添加公众号,后台右下方有书籍详细介绍和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