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上了北大,可我不想活了”|父母一定注意:千万别让孩子学的“太有用“

作者: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09-15阅读:3143次

文|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 01、自杀人数多于交通意外人数

那天,一个统计数据让我十分震惊,真的惊到了。

不妨拿来问问大家:你们觉得,我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多还是交通意外的人多?

我想,你一定和我一样,认为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要高于自杀。

别的不说,就说前些天陕西秦岭一号隧道的特大交通事故,一次就造成了36人死亡!

还不只这一起,据统计,我国每年交通意外死亡达9万人,平均每6分钟死一人!

然鹅,数据却是,我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达25万,明显高于交通意外!

也许,自杀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一定是相同的,那就是自杀者活得不开心,不幸福。

生而无味,活而无趣,所以,选择自杀。

  • 02、四成北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意义

北京大学,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言而喻。考入北大,是每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梦想和渴望。考上北大,何等荣耀!

然而,调查表明,四成北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意思,最极端的想放弃生命。

学生王刚(化名),某省高考状元,考进北大,尽管学霸扎堆,第一学期仍考了学院第一。

但就在那个学期,甚至在那之前,他一直尝试自杀。为打消他的念头,家里四处求医,大学四年,住院、吃药,能用的全用了,他还是觉得活着没劲,甚至自杀了一次,幸好被及时发现,没办法,父母只得让王刚退学回家。

王刚说,总感觉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总有一种孤独感,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十分虚幻……

在北大,乃至其它高校,像王刚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甚至有“每年自杀名额”的说法。

这些学生成绩优异、个性并不偏激、人际关系也较好,却常常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想放弃生命。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说,“这些人们眼中的‘好孩子’ ,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但当他们发现那些东西都得到了,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他们常常不满足,总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但这一切似乎都为别人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疲惫不堪……“

“空心病“是徐凯文主任对这些学生的诊断。

他们十几、二十年的人生只有分数,只有竞争,心灵没有能量,没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拼过了高考,却折在了大学。

  • 03、不接纳、不认可自己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孩子1岁起,就逐渐形成关于自我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过度帮助,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挫败感。

孩子需要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或伸出援手帮助他人。而在很多家庭,这种需要是不被允许的。

比如,父母怕孩子吃不饱,两三岁了,还追着喂;

嫌做家务越帮越忙,就不允许孩子插手,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感觉“我什么也做不好,一无是处”,

而这种挫败感一旦产生,就是终生的,是挥之不去的。

难怪有人说,太多中国家长,正在用拼命付出毁掉自己的孩子。

成长是在感受中完成的。一个人幸福与否,不是成绩、名利、金钱来衡量的,是靠自己的感受来判断的。

孩子只有自己系鞋带,才能感受到系好的欣喜和系不好的焦急;

只有自己整理书桌文具,才能感受到什么叫秩序井然,什么叫杂乱无章。

细致入微、点点滴滴的感受汇在一起,逐渐形成孩子对自己的全面认识,更真实,更自信,更接地气。

好多家长让孩子啥也不用管,只管学习就行,割断了孩子与世界、与人的联系,孩子的自我认识无法建立,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学得好不好,考得怎么样,使孩子的自我评价只和成绩绑定,严重限制了孩子。

这个标准说简单也简单,王刚这样的好孩子通过努力考上北大,就达到了;

这个标准说难也难,“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过了这山还有那山,

不接纳自己,不认可自己,即使考上名校、赚了大钱、当了大老板,仍然想赚更多,更出名,更获利,

而这种靠抓取外在来证明自己,是没有尽头的,只会让孩子更痛苦、更焦虑。

像王刚这样的好学生,考上了名校,就没了目标,没了方向,活着没了意义。

也许有家长说,我孩子学习不好,没心没肺的,不会有王刚这样好孩子的困扰的,

别忙着下结论,也别被孩子的表象迷惑,有时,不接纳、不认可自己的孩子伤害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马加爵的例子就很典型,如果有自我认同和人生定位,同学的嘲笑,会让他去杀人吗?

人活天地间,就要和万事万物有效联接,不是只有分数高才有价值,对他人的帮助,对小动物的爱心,都能让人产生价值感,

否则,就像王刚感到的,“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十分虚幻”。

一个人像一座孤岛,这种孤独是可怕、致命的。

  • 04、“学的都太有用了”

有人说:古人学习为明理,今人学习为名利。这话虽然偏激,但也真实。

如今,太多孩子的成长中,只有学习、补习、课外班,什么兴趣、什么爱好,只要和学习无关,对分数无益,统统不被家长允许。

写到这儿,想起高晓松的育儿经,高晓松让女儿学习琴棋书画等学一大堆“无用”的东西,

他认为,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有用,为了生存和繁殖,人要做许多没用的事,比如琴棋书画,比如爱与等待。

高晓松说,让孩子懂得如何在不成功的人生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地度过漫长岁月而不怨天尤人,这时候,那些“没用”的东西就变得弥足珍贵。

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人生实在美妙,可诸多美好的东西,那些想自杀的人却视而不见,生无可恋。

只是因为,他们的眼中没有爱,没有人,没有世界。

除了有用的,也让孩子学点“没用”的吧,

这样,长大后,才懂得平衡生活、调整心态,有能力面对有挫折有挑战、并不美满的生活!

大家好,我是一个七年级男孩的妈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修家庭教育、情绪管理方向,搜狐亲子教育专家,在搜狐网原创家庭教育文章总阅读量达8400多万,《今日头条》、《企鹅号》原创作者,《心理育儿》杂志专栏作者,《娃娃》手机app平台特邀家庭教育网络主播,应邀在大v店、宝贝棒、有书等多个平台举办家庭教育直播、微课讲座,媒体记者、高级编辑。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