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需求、压抑欲望!你对孩子自控力训练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作者:母婴育儿问答 09-18阅读:4594次

有妈妈在群里咨询该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然后就有好几个“过来人”献计,说要锻炼娃的延迟满足能力,还提到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但是,育儿达人却表示,大家真的对这个自控力训练有太大误解啊↓↓↓↓↓

文|CC爸妈(公众号ID:cc-bama)

那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Walter Mischel)对一批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大致的内容是,他让孩子们独自坐在房间里,桌上放着棉花糖。

研究者告诉小朋友,他不得不离开一会。

如果她能耐心等他回来,她就可以得到两只棉花糖。

然后研究者关上门走出去,有的孩子立马吃掉了糖、有的孩子忍了几分钟后吃掉了糖,有的小朋友则试图通过蒙住眼睛、唱歌和踢桌子来转移注意力坚持住没吃糖。

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实验人员跟踪并研究这些孩子的发展轨迹。

结果就像一开始那样令人惊讶:

孩子幼时忍耐棉花糖的能力越强,他们会更有竞争力和更好的学习成绩,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

中年后对他们的大脑的扫描发现,他们的前额叶皮层更加活跃。

所以江湖上开始流传这样一个传说:能通过延迟满足考验者,自控力更强,长大后更易成功。

最近我也在拜读棉花糖实验设计者沃尔特·米歇尔的著作《棉花糖实验》,看完才发现,原来我们对这个实验有这么多误会。

米歇尔在书中透露,事实上设计这个实验最初并不是为了去测试孩子们的表现有多优秀,而是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有些孩子会选择“延迟满足”,有些孩子则不会?

如果他们想要延迟满足,或者当他们想要延迟满足时,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到的。

我想这可能是棉花糖实验更大的意义。

在后续的系列研究中发现:有效的自律,来自聪明的思维习惯。

如果想要成功的坚持某件事,除了靠意志,更重要的是有策略的进行自我管理和刻意练习。

但现实中,很多家长训练孩子自控力的方式,却是让孩子自己去压制和对抗自己的欲望:

  • 看见糖,不能吃,要挣扎着忍耐;

  • 看见玩具,不许买,要活生生的被拖走;

  • 想玩一次钓鱼,不行,30块钱花的太不值,不如妈妈去给你买个冰淇淋;

  • 想要个汽车,好,你乖乖吃完这碗饭我就买给你。

上述种种情况,即便孩子大哭大闹家长也丝毫不妥协,美其名曰,耐得住延迟满足,才修得来强大自控!

因着这种反馈,孩子对延迟满足最大的误解就是:我“想要拥有某些东西”是不对的、羞耻的,或者,我需要乖、听话、顺从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孩子被父母训练的自控力,不是发自他内心的控制自己的能力,而是他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讨好父母的能力。

我不知道你能否感受出这两者的不同。

但我知道,对美好东西的“向往”和“渴望拥有”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一种最美好的期待。

我们不应该因为孩子的要求多、无理,就无视它、打击它,同时,还逼迫孩子去否定它。——让孩子们逼自己不去喜欢糖、不去喜欢看电视、不去喜欢想要的玩具,不是我们常常会做的事吗?

如果你不想养出一个长大后自卑、怯懦、凡事不敢主动争取的孩子,那么他们小时候,就不要随意压制和否定他们的愿望,永远不要让孩子觉得“某些东西”是我不配、不值得拥有的。

当然,一味的满足也是不对的。

婴幼儿原始的欲望是无穷的:吃完一个冰淇淋,还会再要一个;家里有一模一样的玩具,超市里看见还想再买;看到别的孩子吃棉花糖,他哭闹着也要吃。

当需求确实不能满足时候,让孩子抵抗诱惑不是让他活生生的盯着糖咽口水,拼命的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也不仅仅是陪他共情,让他知道他的委屈你能理解;更重要的一步是,教会他方法,让他学会改变思维方式,换一个视角去化解、稀释、转移这些诱惑。

就像棉花糖实验中的那些小朋友做到的:

  • 或者把椅子搬远一些,持续的敲打凳子享受自己制造的撞击声;

  • 或者玩假装游戏,让自己始终保持忙碌状态;

  • 或者放声唱歌,让自己不去想棉花糖......

在孩子还没有如此强大的自控能力之前,我们该如何运用策略帮他?

棉花糖实验的设计者,自制力之父Walter Mischel在书中建议,可以激活理性的冷系统,抑制冲动的热系统:“热系统”指那些让我们头脑发热的诱惑,“冷系统”指带反思性、有策略性的冷静思考。

就比如正在减肥的你,与其盯着眼前这份甜点修炼自己的意志力、跟自己较劲。

不如把它想象成一张照片,我们不能吃照片(避免触发热系统);或者直接把它想象成“一坨翔”(直接将热系统转化为冷系统),这样你会降低很多欲望。

当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而且对于更小的孩子来讲,他们一下子学不会如此颠倒视角,但父母可以试着引导他跳出欲望本身、去化解它、抵抗它。

举个CC的例子,还拿糖举例,因为这是每个孩子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那天去超市CC自己选了一个棒棒糖,还是双头的那种。

  • 我说你可以选双头,不过你不能一次全吃完,这太多了对牙齿不太好,你可以分两次,每天吃一个球。

如任何一个孩子一般,在听条件的时候,她是对糖两眼放着光、留着哈喇子,头脑发热的情况下答应的。

等真吃起来,尤其是当第一个球要吃完的时候,她立马清醒了。

  • CC试着钻空子,假装云淡风轻:妈妈我还想吃一个球。

  • 不行,说好的今天只吃一个,明天再吃一个哦。你现在可以把它存起来,明天再吃。

接下来发生的事,刚好被我拍到了。

她先把糖放在了装蔬菜干的盒子上,但是半分钟都不到,就假装不经意、却别有用心的凑过去了,小手一点一点的凑近棒棒糖。

  • 试着撒娇讲条件:妈妈,我就再舔一口。

  • 一口也不行哦,我知道你想吃,但明天就可以继续吃了。不过现在我们可以想想:做点什么才能“不吃它”呢?

    不如把它藏到一个地方,谁也找不到,就CC自己知道?

    或者当它不能吃的时候,它就变成一个仙女棒,你可以拿它变魔法?

    或者干脆干点别的怎么样?咱们去看本小猪小象?

犹豫了半响,最终,就像视频中那样,她选择了把糖收起来(放在了高处饮水机上面)。

事实证明,通过转移视角、改变思维的方式,更能事半功倍的提高自控力。

自控不是硬抗,不是把孩子推出去,逼他可怜的独自挣扎着跟自己的欲望较劲,而是帮助他运用策略去抵抗诱惑。

真心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正确的训练自控力。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