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女儿王诗龄活得那么拼,你还在带孩子玩“王者荣耀”?

作者:凯叔讲故事 09-30阅读:3045次

文 | 蔡尖尖

01

前几天,李湘的女儿王诗龄

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视频:

“周末在家写数学作业!”

这也没什么,关键是全程用英文解说,

奶声奶气的发音,流利程度几乎媲美母语。

网友纷纷留言送上膝盖,

更有人热心解答小学生为什么需要这种算法。

其实这并不是她第一次show英文了,

前几个月她发的英文视频就直接上了热搜,

有人感叹自己学了十八年英语,

语言表达程度还不如一个八岁的孩子。

也许有很多人对她的印象,

可能还停留在第一季的《爸爸去哪儿》

里面肉肉又直率的印象,

因为是星二代,

小小年纪早就习惯了注视和好奇的眼神。

对着镁光灯、镜头和围观的吃瓜群众们,

毫不怯场。

这个节目让王诗龄走红之后,

李湘带着女儿频频亮相,

穿着配饰都是奢侈品,出入时尚秀场,

一上头条就是“炫富”的标签。

8月份李湘在微博上PO出一条微博,

眼尖的网友,从王诗龄衣服上的校徽,

辨认出了她就读于Detur Pons Mundo,

北京的德威英国国际学校。

这所学校是英国德威学校

(Dulwich College)的所属学校,

地址设于北京,拥有1450名学生,

全英文教学。

王菲的女儿李嫣也是从这所小学毕业的,

不招收中国籍学生,

除非父母是商界或者文艺界有一定影响力。

有人感叹,本来投胎技术就好,

学习还这么好,

让我们普通人民群众怎么活。

许多爸妈焦虑了起来:

自己恐怕没有如此雄厚的资本,

提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以后孩子就落后了,

在社会阶层里面,就会慢慢下滑,

很难再向上一步。

如果说阶层固化是大众的痛点,

那么孩子的未来,

就是我们为人父母的集体痛点。

02

今年高考分数公布后,

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

接受采访时的一段言论在网上被疯传。

尽管每句话都扎心,

但网友的评论绝大多数都对他表示赞同。

也有很多人在慨叹着,

就算竞争的规则依旧是公平的,

但金钱却能取代天资和勤奋,

得到更多的机会。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平心而论,

熊轩昂虽然代表着社会典型

优秀阶层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

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大局观,

仅仅依靠目前的教育机制是很难培养出来的。

但他的背后,

必定是凝结了父母十几年的悉心教导

以及言传身教,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经年日积月累。

只不过我们通常看到的,

是表面和最终结果罢了。

进一步说,我们不作纵向比较,

只作横向比较,同样的家庭条件,

不同教育方式下的孩子,

相互之间差异都很大。

真正拉开孩子间差距的从来不是物质,

而是在于父母的格局和思维上面。

03

表妹夫是个商人,

早早就白手起家为家庭赚下了非常优渥的条件。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算是个大老粗,

但是他却非常支持儿子学习围棋和钢琴,

只因为孩子喜欢。

孩子学琴的天资其实不算聪颖,

但是和他同学的那批孩子,

最后几乎只剩下他一个人继续与琴棋为伍,

虽然他也没有因此而考级成功、

或是获得什么成就,

但我想,琴棋带给他的远比这些来得更宝贵。

因为孩子一直都很快乐呢,

我想这与表妹夫的支持和陪伴,不无关系。

表妹夫曾说过一番话让人很有触动:

“孩子没有起跑线,竞争从三代之前就开始了,

我既然做不了富二代,辛苦点自己做一代,

但孩子一定要比我有见识和耐力,

他喜欢什么,我支持他就好了,

对于喜欢的东西,还能把孩子教坏了不成?”

多年的商场淬炼,

让他明白,人生这场长跑里面,

谁能多点坚持才能得到更多,

也许抓住一个机会,

就足以改写自己的人生。

前段时间,有一封求助信

《一位甘肃高分考生的请求》受到关注。

在信里,甘肃定西残疾考生魏祥希望清华大学

“在接纳我的同时,

能够给我母子俩帮助解决一间陋宿”。

魏祥身患重度残疾,

父亲因患重症于2005年去世,

留下母子相依为命。

即便如此,他在母亲的照顾和鼓励下,

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648分的优异成绩,

清华大学予以回应称:

将会为他提供尽可能的资助。

同时,校招生办公号还专门给魏祥回信说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掌声从来不偏爱,它不管你是否有权有势,

它只为你的自信、执着和热爱鼓掌。

04

我们可能无法让孩子读一年20多万的学校,

孩子说出来的英语也可能

不会带有纯正的英伦腔,但是对孩子的鼓励,

对孩子价值观的建立,

却是可以言传身教,不花钱就做到的。

在孩子塑造自我的过程中,

他需要透过你去认识这个世界。

他是你的镜子,也是你的延续和再延续。

身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有哪些呢?

①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但不强迫。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从小练习各种乐器,

绘画或跳舞,但是真正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很多都是半途而废了。

根本原因不是家长不坚持,

其实是孩子对此没有特别大的兴趣。

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真心喜欢,

有哪个家长会不坚持呢?

我们公众号也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叫

《孩子学什么都不坚持?家长们也许低估了一件事》,

我们之所以让孩子培养更多兴趣,

不过是希望孩子多一个

表达情绪和情感的通道。

以后不管走到哪儿,不管开心还是难过,

都有一个忠实的朋友陪在身旁,

可以与之交流。

若是兴趣都未建立起来,

又谈何坚持呢?

所以,私以为任何时候,

我们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再去引导,

结果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

要知道,对孩子最没用的教育,

就是否定命令

②快乐学习是前提。

路金波说过:

“千万不要给你的孩子只塑造一个世俗的、

眼下的、渺小的世界,

要从小给她看星空、海洋、恐龙、神话、圣贤。

这样,等他长大的时候,

他就有足够的胸怀容忍各种无趣的生活。”

怎么才能让孩子坚持地去做一件事?

那便是爱上它。

当你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是忍不住想要勤奋的。

有研究表明,

孩子的性格在两岁的时候就开始成型了。

也就是说,从孩子两岁开始,

父母就应该试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当孩子逐渐长大,

我们不妨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并适时地给出意见帮助他们判断。

帮孩子找到喜欢的事情,

并保持学习的兴趣,才是最宝贵的。

③尊重成长的自然节奏,允许孩子犯错。

会犯错,说明孩子在成长。

给孩子时间,相信他们内在的力量,

给成长自然的节奏,

甚至让他们“在错误里多待一会儿”。

你不能把孩子桎梏在大人的世界里,

然后告诉他,你要这样,你要那样。

其实,大人和孩子的生活节奏

和生理节奏是有很大不同的。

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

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

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伤害。

在错误中长大,

在错误中学会独立生活和思考,

在错误中发现生活的乐趣。

岂不妙哉?

如果孩子一定要有起跑线的话,

那么一定是父母。

如果父母一定要有起跑线的话,

却绝不仅仅是物质。

关心我们能做的,

远比关心我们做不到的更加重要。

作者:蔡尖尖,多家知名平台专栏作者,写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温暖的情感树洞,尖尖而立,保持独立思考。

对于“教育投资”,您有什么看法?来留言区里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