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每次半夜醒来,总是那么难再入睡?

作者:聊爸 10-11阅读:666次

【聊爸-詹晶明】

有位妈妈跟我说——孩子越来越大,快两岁了,可是晚上睡觉却越来越难了。常常半夜醒来,就怎么也很难哄睡,搞得我们好辛苦呀!谁也没有觉睡了,这是为什么呀?能如何改善呢?

孩子对睡眠的要求,与我们成年人不一样,孩子是不会认为天黑了,就自动产生睡眠的习惯而犯困去睡的。在他们的意识中,睡觉是有一个程序模式的,只有我们带着孩子进入到了这一特有的程序模式,他们才会乖乖地入睡,否则,他们会一直兴奋着玩耍,即使到了很辛苦,身体很乏,生理性要睡的时候,他们都会不愿意去睡。这就是很多老人常说的——吵觉(要睡觉前的吵闹)了!

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的年轻父母,都不知道孩子有这么一个特定的睡觉程序,总是在希望孩子睡觉的时候,开始紧张地,干涉性地,甚至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去睡。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更加造成了孩子不安定,不愿意睡,直至一听说“睡觉”两个字,就会做出强烈拒绝的情绪,要逃离父母,或者开始哭闹——我不要睡觉!

我想我们一些对孩子睡眠有困扰的爸爸妈妈,对此情景不会陌生吧?哈哈,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不要耽心,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孩子的睡觉特有程序,一切都会变得很轻松,很有趣,很容易了哦!

我们孩子对日常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必须依赖一些固定程序动作,进行相关性反应的。比如在孩子吃饭前,我们会给他带上围兜儿,我们会在孩子的面前,很兴奋很热情地说话——吃饭咯,好香哦等,孩子就知道了,现在是要进入吃饭的时候了。

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吃饭前做比较多的,固定的程序,那么孩子对吃饭的期待就会加强,吃饭的心理准备也会更充足,导致——吃的时候会乖很多,顺利快乐很多。

孩子在完全清醒,自主的状态下,都需要一定的程序来认知和理解相应的日常生活行为,那么,对于睡眠——放弃自我清醒状态,这种极度需要安全感保障的行为,就更需要特定的程序来给予安抚了。

因此,孩子会对一些舒适的睡眠前行为,进行记忆——比如睡前给了孩子喝一只奶瓶喝;比如睡前给孩子唱了一首歌;比如睡前给孩子讲了绘本故事;比如睡前跟孩子玩了一次躲猫猫的游戏等,那么下次孩子在谁前,就会希望重复这个舒适睡眠前的行为记忆,自动形成一个特有的睡眠程序模式,来给自己构建一个安全的睡眠心理安抚。

因此,当孩子在半夜中途醒来之后,他会需要我们给他重复一次睡前的程序,才会愿意快速入睡,否则,他会一直玩耍,或者很不安地哭闹,久久不肯入睡,因为他没有获得可靠的,预期发生的程序来构建可以安心睡眠的心理暗示。

一个孩子在睡前曾经有一支奶瓶喝,那么在未来的晚上,每次醒来后,他都会希望有一支奶瓶喝,或者至少吃些什么东西,这样他才能重新入睡。这与孩子是否饥饿毫无关系,仅仅只是一个睡前程序模式而已。

假如我们爸爸妈妈,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这个程序的存在,这个孩子睡前可预期的情况被打破了,我们的孩子就会表现出十分的失望,或者挫败感,或者发怒、不安等。

假如我们爸爸妈妈,虽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这个程序的存在,但看到孩子出现了重新入睡前的不安,吵闹,而采取很有爱很有耐心的抚摸、安抚、陪伴,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在这个新的舒适体验里,感到惊喜,探究新的程序,新的感受,并将这些新的感受与过去的程序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程序需求——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哦!

这就是一些特别有耐心的父母,在一次一次地安抚孩子重新入睡后发现,孩子的需求变化是越来越多,安抚成功的几率却越来越小的原因。

好了,解决这问题的关键方案,其实很简单——

我们有意识地

为孩子睡前设定一个程序

不断重复

比如给孩子一个睡前特定的小布偶,比如给孩子唱一首特别的睡眠曲,比如给孩子讲一个固定的小故事,或者带孩子去厕所小小一次等,都是可以的哦!

每次半夜中途醒来,我们便很安静地,微笑地引领孩子重复一起睡前的固定程序,孩子就而已安然入睡了。

另外,我曾经知道有些孩子,感情很细腻,安全感不是很足——因为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不足够。他们总是会在睡前,把一些特定的玩具放回到规定的位置,摆好,把一些日常自己喜爱的东西放回固定的位置,摆整齐,才肯睡觉。

对于有这种类似睡前程序模式的孩子,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要多加关爱我们的宝宝哦!他的行为在暗示,他的内心是在渴望得到爸爸妈妈的陪伴,他的内心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不安全感哦!

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孩子,就会多一份爱传递给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