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孩子做“塑料儿童”

作者:firefly 10-12阅读:3844次

1.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有篇以《塑料儿童》为题的文章。

书中写道,她为了让侄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带她们去旅行。

黄昏时候,三毛和家人带着孩子在旅馆附近散步时,发现草丛里有无数颗狗尾巴草在风中摇曳,白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三毛兴奋地奔到草丛里去采狗尾巴草,可孩子却担心草深蛇多不敢过去,她们只是站在路边,喊:姑姑,我也要狗尾巴草,帮我多采几根!

三毛小时候怕的不是草,不是蛇,而是柏油路,因为柏油路上偶尔会有车子。

她感叹到:“城里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是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

2.

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我怀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我满心欢喜:还好,我不是塑料儿童!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村子里有很多树,还有一条小河。到了秋天,桂花的芬芳,橘子的香味,田间的稻草香,溢满整个乡村,还有各种鸟儿的鸣叫,比起汽车喇叭声和挖掘机的声音,要美妙很多倍。

夜里,大人们喜欢走家串户,一起闲聊,夏天的时候还会在一起乘凉,讲起古老的传说。

七夕那天深夜,我不想睡,大声唱着歌,奶奶领我到葡萄架下,说:不要出声,今晚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与织女的悄悄话。

那晚,我梦见,银河里的星星在天上飞舞,重新排序,变成了一座银光闪闪的桥梁。

小时候的我们,夏天很少午休,经常一起去捉鱼虾,去抓螃蟹,然后学着大人模样去烧着吃,倒不是那味道有多鲜美,而是和小伙伴一起玩,一起闹,一起亲近大自然的感觉,格外惬意和开心。

3.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再次读《塑料儿童》这篇文章时,我已为人母。

我和我的孩子们现在居住在城市的中央,草地很少,公路四通八达;

一座座高楼大厦像一个个巍峨的巨人,我们走在街上,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

看到东升日落和雨后彩虹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从高楼往外望去,看见的是人山人海与车水马龙,而不是那一片接一片的田地。

有一天,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宝宝看着外面突然说:妈妈,我好想出去玩。

我想也没想,回答说:外面下大雨呢,会淋湿,还会把衣服弄脏的。

宝宝不做声了,只是盯着窗外,脸上写满了落寞。

雨滴落在玻璃上,溅起一朵朵漂亮的小水。

突然想起小时候的我,一看到下雨,就和弟弟撑起雨伞往外跑,踩在软软的土壤上面,像只小鹿在雨中欢呼雀跃,格外的开心。可是,等我长大了,懂得多了,成熟多了,却失去了这份在雨中玩耍的洒脱。

和孩子们呆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多,忽然觉得孩子似乎离“塑料儿童”越来越近。

于是,我站起身来,对宝宝说:走,咱们到外面踩水花去。

宝宝的眼睛开始发光。

我们找到小区的一个凹处,有少许积水,他就一遍又一遍地跑来跑去蹦来蹦去,笑得非常开心。

看得出,这份欢笑是来自他的内心,这不是电视和手机能给予他的,那种打发无聊的慵懒表情。

我看着宝宝快乐的身影,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一只蜗牛,一片树叶,一条毛毛虫,都能引发小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这些想象力,似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得到自由的驰骋与释放。

4.

美国作家理查德·卢夫,在《林间最后的孩子,拯救自然缺失症的孩子》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自然缺失症”。

“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种医学病症,而是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完全割裂的一种现象。

他说:向往自然是与生俱来的,作为人类,我们天生就喜欢与大自然亲近。

如果孩子们得了“自然缺失症”,影响是非常大的。

首先,孩子不与大自然接触,就会缺乏锻炼,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其次,如果长时间不与大自然接触,孩子的感知和感觉会受到影响,儿童创造力会下降。

因为大自然能教给孩子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孩子只能在自然中,才感受到万物和谐的智慧和生存的力量。

再次,在大自然中玩耍是孩子们主动去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动有趣;而在家玩电子产品则属于被动接受,无聊乏味。

二者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如果缺乏在大自然中学习,探索和体验的经历,在心理上,会出现压力过大,忧郁,无法集中注意力等现象。

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与大自然接触的经历仅仅当做是一种学习教程以外的活动,我们也要认识到与大自然多接触对小孩的健康以及将来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下次下雨

准备好带宝宝出去踩水玩儿了吗?

-end-

原创作者介绍:提拉没有米苏,85后妈妈,喜读书,爱写字,家有一儿一女,用感恩的心陪伴孩子成长,用笔收录一切美好。【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