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带孩子旅行和生活,也能培养一个充满诗意的武亦姝

作者:白糖妈妈一起玩 10-17阅读:3935次

文:白糖妈妈一起玩(白糖妈原创)

-1-

今年年初,上海16岁中学生武亦姝夺得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

当时看了几期诗词大会,印象最深的不是比赛现场的沉着应对和飞花令的对答如流,而是她满心欢喜地说起一句诗: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她带笑地说,我在江南,没有什么东西好给你,那我就把江南的一整个春天都给你吧。多美啊。

大家在课本中熟悉的陆游,在武亦姝眼里亦是非常可爱的一个人。

比如他写过“我与狸奴不出门”,就是外面雨啊风啊那么大,我就在家摸猫,不出门了。

当武亦姝聊起这些时,眼睛里是有光的。她不只在背诗,更是读懂了诗中的趣味。因为享受,所以不满16岁就背下2000多首诗词,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当很多同龄人在为课本中的文言文和古诗词感到焦头烂额时,她能够饶有兴趣地读着,品着诗中的韵味,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其实,让孩子像武亦姝一样,读懂诗中韵味,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轻松自如),并不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

不用愁眉苦脸、死记硬背,甚至孩子一边旅行、一边游玩,就能开始感受诗歌的魅力。

-2-

曾经看过一个段子,大致是说,我们让孩子学习古诗词,并不只是为了应对高考,而是当有一天站在滕王阁看着夕阳时,不是一拍大腿惊叹道:

“哎呀妈呀,美惨了!”

而是可以欣赏着美丽风光,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种感叹不是装模作样,不是掉书袋,而是真切体会到诗文的魅力和美丽,觉得此情此景,最精妙不过这句话。

去年6月,我和小白糖从长沙回厦门,返程半路接到朋友电话,说他们一家三口刚好去南昌。

彼时我和小白糖已经路过南昌2个小时了,犹豫几分钟后,我们下了动车,重新买票折回南昌,去和友人汇合。

白糖妈摄于滕王阁

一起登上滕王阁时,朋友聊起王勃当年的故事,应景而让人“入戏”(“入戏”的典故请点击这里阅读)。

尤其是凭栏远眺时,朋友背起《滕王阁序》,那一幕特别对味。

一篇《滕王阁序》让滕王阁声名远扬,来到这里,不读此赋,不因此“入戏”,就少了很多兴味了。

俩小孩在滕王阁上,听着滕王阁序,凭栏远眺,就算不能彻底明了诗词的意境(话说我们大人又明了多少),也能感受到此情此景和诗词的韵律之美。

当时住的酒店隔着赣江能远远望到滕王阁。傍晚我和小白糖站在酒店走廊的落地窗前,看着夕阳西下,我对她说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不用再多解释什么,那样的情景,配上那样的词句,就足够了。

读诗并不辛苦,辛苦的是食不知味,死记硬背。当你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韵味,孩子读诗时就多了一份理解和领悟,这是生活的美丽,也是功利的便利。

-3-

古诗词并不只是生涩地存在书本中。其实生活中处处都可以遇见古诗,旅行的过程中更是如此。

白糖妈摄于杭州西湖

小白糖2岁的春天,我带着她骑行西湖。在白堤上,突然看到路牌写着“孤山路”三个字。

孤山路……白堤……熟悉的字眼在脑中串联起一首诗,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写的不就是我们今天的景象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整首诗美极了,韵律感也特别强。我一路念给2岁的小白糖听,站在水面和堤岸相平的西湖边,告诉她“水面初平”,指着低低的白云,对她说“云脚低”。

很久以后,说起那天发生的事情,小小的人儿还会对我说,“就在水面初平的地方”。站在涨潮的湖水边,也会指着水面对我说“水面初平”。

看,情境之下,无需用白话翻译,小人儿已经可以用古诗文直接描述了,而这并不是很难实现的事。

西湖边可以读的诗很多。苏轼的这首也不能错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遍地拂柳,那就一起在柳树下读一读《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每次读到“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时候,我就用手做出剪刀咔擦咔擦剪的姿势,小白糖就笑得咯咯响。

2岁小白糖在西湖畔

后来忆起西湖之行,我说道“水面初平云脚低”,她就说“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呀”。

北京城里也到处是柳树,只是来得更加高大。几次沿着红色的皇城根儿走,一路柳树映着红墙,就念叨起“满城春色宫墙柳”,更简洁,更透彻,而且有故事。

-4-

生活就是可以这样充满诗意的。

中秋第二天的傍晚,全家一起去海边。正准备放风筝的小白糖蓦然抬头看到天边一轮又大又亮又圆的月亮,兴奋地指给我看。

从那一刻起,天色渐渐变暗,月亮越升越高,我们见识了什么叫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一起去苏州寒山寺之前,提前在她耳边读了几天《枫桥夜泊》,见到实景之后更有感觉。(苏州游记请戳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