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坠楼事件:一尸两命,对应着“10万+”的嗜血狂欢

作者:媒通社 09-07阅读:416次

本文 2258字

烧脑指数:★★★

阅读大约需要 8分钟

媒通研究院

如果没有那纵身一跃,此时此刻,26岁的马茸茸应该已经成为一名母亲。

令人唏嘘的是,最终她却躺在了太平间里。一尸两命,震惊社会。

她的死因,她的遭遇,她的选择,引起舆情迅速升温,在9月5日—6日间达到高潮。

微博数据显示,近两日与产妇坠亡相关的话题占据了热搜榜的30%,“医院凌晨公布监控截图”“产妇下跪求剖腹产”等词条搜索指数均超过5000000。

通过清博舆情监测系统(yuqing.gsdata.cn)监测“产妇跳楼”,获取数据时间为9月6日17时。得到2083条相关信息,其中75.24%为负面。医院公布产妇下跪视频所释放的信息,成为6日的主要话题,数十条引起重要关注的文章均是围绕这个点展开。

#来自清博大数据

发酵至今,舆论聚集点不断转移,事件照例出现反转,“产妇跳楼自杀事件”成为罗生门。

01

产妇坠楼之后,舆论经历了什么?

公开资料表明,马茸茸的坠亡讯息最早是由华商报“二三里”App于9月1日传出。当时许多细节尚未明确,此事在自媒体上传播较多,但未引发普遍关注。

9月3日10点52分,榆林市第一医院在官方认证微博发布说明称:马茸茸于8月30日入院待产,次日其因疼痛躁动不安。院方主管医生多次向产妇、家属建议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家属明确拒绝,最终产妇情绪失控,跳楼身亡。

#医院的第一次声明

同在9月3日,马茸茸丈夫延壮壮在网上发布声明推翻院方说法。声明称,在产妇提出剖宫产要求时,作为家属自己已经同意,但医院医生说孩子马上就要生了,不需要剖腹产。

9月5日11时54分,北京青年报发布报道《医院称孕妇想剖腹产被家属多次拒绝后跳楼家属:曾两次主动提出》,文中确认了延壮壮的态度。当天下午,财新记者采访马茸茸的母亲,对方也表示医院方面在家属认可剖腹产后,仍坚持让产妇顺产。

一时间,马茸茸坠亡事件演变为家属和医院之间的口水战,网络舆论也呈现出站队之势。

9月6日凌晨1时许,院方针对产妇坠楼事件第二次发布声明,重申主管医生曾多次向产妇、家属说明情况,建议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产妇及家属均明确拒绝,坚决要求以催产素诱发宫缩经阴道分娩,并在《产妇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顺产要求。在今天的声明中,院方还公布了监控录像截图,称产妇两次“下跪”请求家属同意剖腹产。

看到院方此次发布的截图后,舆论矛头重新集中指向家属方,男女平等、产前抑郁等话题成为讨论重点。

6日上午9点40分左右,一点资讯和新京报“我们视频”分别发布更完整的产妇坠亡事件监控视频。新京报也跟进报道称,死者丈夫延壮壮对院方声明内容并不认可。延壮壮解释,“不是下跪,她是疼得受不了,人往下瘫软,我扶都扶不住。”延壮壮还出示了他与妻子的聊天记录,说没有感觉到妻子有情绪异常。

02

“产妇跳楼自杀事件”成为罗生门

至此,“产妇跳楼自杀事件”成为罗生门。在真相暂时无解的情况下,舆论整体调性开始由抨击转变为探讨。9月5日的主要论点是:谁在拒绝剖腹产?什么力量迫使产妇做出自杀抉择?

9月6日的主要论点则是:无痛分娩的优劣势各是什么?女性如何在婚姻、家庭中获得自我主张?手术为何得家属签字?医院和相关医生到底有没有责任,得负多大责任?

此外,也有少数网友比较关注医院和家属谁在撒谎?产妇的丈夫是不是渣男?医院发布产妇下跪截图是否有意带偏舆论?

此次事件中,医院作为当事方,表现强势,自证清白和引导舆论的意识强烈而清晰,前期大量自媒体文章均基于院方说辞而展开阐释。反观家属方,声音微弱,从一开始就被道德谴责全面碾压。而事实上,据权威媒体报道,家属是否一直坚拒剖腹产,产妇下跪是哀求还是阵痛,至今尚无定论。

总体上,媒体传播方面,北京媒体新闻发布频率最高;舆论热度方面,事发属地陕西的讨论度最高;而微博、微信和网站依然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对于此类负面事件,主流媒体的客户端、报刊等会有更严谨的把关。

03

逝去的人逝去了,活着的人依旧喋喋不休

媒通社认为,这不只是一场医患纷争,更是一个天大的悲剧!在这个冰冷冷的社会,我们每一个失掉耐心的人都应当为之羞惭。一尸两命,尸骨未寒,与火热的、满天飞的“十万+”公号文构成了氛围上的鲜明反差。逝去的人逝去了,活着的人依旧喋喋不休,谩骂着、指责着、分析着、辩白着、推诿着……

一些自媒体嗨了,嗨过了,嗨得忘掉了对生命的敬重;忘掉了对死者、对家属的同情;忘掉了真相明了之前的克制。一些糙烂的吸睛词汇、语出惊人的“独到见解”以及偏执的套路就这样直愣愣地楔入到对这桩悲剧的描述之中,挑动着人们的情绪,制造着各方之间的对立,企盼着数据和打赏上的好收成。

很多公号的结论下的仓促且随性,逻辑线条冗长且无畏,血气太重且不顾事实,只听其所听,信其所信,兀自布道,谈女权、骂渣男;谈人性,骂庸医;谈责任,骂孕妇……各种盖棺定论的破口大骂沿着未经确证的枝枝蔓蔓的细节浩散开来,导致事件的核心一再被转移和削弱;同时稀释了各种有益的反思,制度层面的对话目前根本无法归拢。

对权威媒体抱有成见的人通过此事大体应有所改观。尽管截至目前,真相成谜,但新京报、北京青年报、澎湃、财新等几家媒体的及时介入和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廓清了事件的梗概,跟进了最新的进展,较客观地呈现了家属和医院双方的说辞,这无疑对撕裂的舆论起到了一定的弥合作用。

在悲剧面前,权威媒体的克制应当成为一种高贵的修养,怀有悲悯之心、体恤之情去等待揭开的真相,远比抓住一点想见的“破绽”就破口大骂要有益的多。

换一种思路来想,马茸茸的含怨离世不正是因为在需要援手时体会不到来自他人的支撑嘛,因而,要避免这种悲剧,我们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多一点暖心的体谅,而不是愤愤的指责以及戮力把所有不同意见者都推入道德深渊的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