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产孕妇跳楼身亡!不到分娩的那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嫁没嫁对人

作者:中国家庭报 09-12阅读:328次

8月31日20时许,26岁的产妇马茸茸疼痛难忍,因申请剖腹产未成功,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住院部5楼跳楼坠亡。该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涉事医院负责人表示,目前警方正会同卫生部门、家属、院方做调查,将尽快给出答复。

不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毫无疑问的是该产妇在跳楼前承受了难以忍受的临产痛苦。有医学疼痛指数表明,分娩疼痛仅次于烧灼伤痛,位居第2。

遗憾的是,在此突发事件前,分娩疼痛被视为“不得不经受的考验”“做母亲的义务”“幸福的代价”,长期未引起人们足够关注。1992年美国产妇学院分娩镇痛委员会指出:“妇女因分娩产生的剧烈痛苦往往被人们视为正常过程而惨遭忽略。”

分娩疼痛真的是不可战胜吗?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欧美国家,无痛分娩比例高达80%以上,在我国,目前只有不到1%产妇选择无痛分娩。

“顺转剖,两茬儿罪我都受了”

马欣在36岁时生下了宝贝儿子。本来家人都劝她剖宫产,毕竟她已属“高龄产妇”,自己生既困难且危险。产检时,医生认为马欣的身体素质不错,可以自己生。怀孕41周时,胎儿仍无动静,已经过了预产期,医生安排马欣住进了医院。

第二天一早,医院给马欣用了催产药,当天下午,马欣阵痛加剧,到晚上10点多,羊水破了,被匆匆送入产房,值班医生随即叫来助产医生。

“在产房,我的阵痛进一步加剧,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折腾到第二天凌晨5点多,马欣始终无法顺产,只好选择剖宫产。

“顺转剖,两茬儿罪我都受了。”马欣说,她是对疼痛比较敏感的人,也听说过无痛分娩技术,但她觉得作为母亲,经历点疼痛算不了什么,既然医生没推荐,也就没多问。

剧痛让她们选择了剖宫产

分娩疼痛到底有多痛?不同人给出不同的形容,“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好像肚子里面有刀在剜”“好像被人拿着大锤子不间断地砸上8个小时”“断了12根肋骨似的疼痛”“小腹曲线型爆炸疼”……所有形容表达的是一个意思:那是一种超出想象的剧痛。

因无法忍受分娩疼痛,一些孕妇采取剖宫产。

据统计,2013—2015年我国剖宫产率分别为34.6%、35%和34.3%。而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世界卫生组织对剖宫产率设置的警戒线为15%。

“很多准妈妈临近分娩时就会问能不能剖腹产?大部分原因是怕疼,或者怕没生出来又顺转剖,受两次罪。”北京某医院妇产科的刘医生说:“很多准妈妈认为,剖宫产可以减轻分娩痛。”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和抢救产妇及胎儿生命的有效措施,并非分娩的捷径,其死亡的相对危险度比正常分娩高7倍以上。此外,剖宫产产妇产褥感染率是正常分娩产妇的10至20倍,孕产死亡率为正常分娩产妇的5倍。

剖宫产对婴儿也会产生伤害,专家表示:“剖宫产的婴儿由于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往往缺乏感觉上的一些必要刺激,导致孩子容易发生情绪敏感、注意力不集中、手脚笨拙等问题,甚至发生感觉统和失调的比率也比一般孩子要高。”

为躲避分娩疼痛,许多产妇选择了剖宫产,可无痛分娩技术却未能被大多数人接受。

无痛分娩为何难普及

“生孩子哪有不疼的?”这是许多孕产妇都常听过的一句话。但专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给孕产妇提供更好的生育服务,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1853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生第7胎时吸入氯仿(一种麻醉剂)缓解疼痛,她觉得效果很好,便推荐给上流社会的女性,这是世界上无痛分娩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可160多年过去了,许多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无痛分娩不是新鲜事物,已有百余年历史。”北京和睦家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薇说,“该技术在欧美国家被广泛使用。美国超85%的产妇选择了无痛分娩,在英国,普及率更高达98%。”

我国无痛分娩率低,原因有很多。

首先,公众认识不够。很多听说过无痛分娩的孕妇及家属对其安全性感到担忧,怕对胎儿造成影响。

其次,医院与患者之间在无痛分娩的价格上尚未达成共识。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前主任委员段涛表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制定无痛分娩收费标准,公立医院只能按硬膜外麻醉的标准收费,由于收费低,影响了一些公立医院推广无痛分娩技术的积极性。私立医院对无痛分娩持积极态度,但一些孕妇又认为收费价格太高。无痛分娩目前被列为舒适医疗范畴,医疗保险不支持报销,给人以“这是一笔多余花销”的印象。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德明曾多次呼吁,将无痛分娩的费用纳入城乡医疗保险,并在政策层面鼓励医院开展无痛分娩。但段涛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收费机制,无痛分娩难以可持续发展。

技术不难,人才难找

随着“二孩”政策放开,预计“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出生人口将达到1800万-2000万人。我国现有麻醉师数量严重不足,在许多医院,麻醉师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这么多新生儿,如都采取无痛分娩,麻醉师们将难以承担。

“无痛分娩的技术已很成熟,但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紧缺状况日趋严重,造成了医疗服务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北京和睦家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朱宇表示。在一些医院的麻醉科需要承担各个科室的手术麻醉任务,很难分出人力和精力到产房去做分娩镇痛工作。

朱宇说:“以北京妇产医院为例,一晚上能接生20-30孩子,可只有两名麻醉医生,根本忙不过来。”

朱宇认为,培养一个好的产科医生,起码要8-10年。他说:“一名好的产科医生应该是技术及理论知识最全面的医生,他的医疗技术水平结合了急诊科、外科、内科、遗传科等各个科室,可以说是个全科型的技术人才。”但朱宇认为,目前由于对产科医生缺少激励机制,产科医生越来越少。

在美国,麻醉师的收入在所有行业中排名数一数二,但在我国,麻醉师的地位和收入较低。江苏某医院麻醉科医生曾在网上自曝,自己加班费一小时才5元。

朱宇认为:“其实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无痛分娩这个技术并不难。”之所以没有普及,关键还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一些长期“欠账”。

如何应对这头“房间里的大象”

在无痛分娩推广中,还遭遇了文化瓶颈,即出现了“房间里的大象”效应。

“房间里的大象”指在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

一头大象挤在狭小的房间中,这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可大家都不主动谈论它,则它似乎就消失了,直到酿成悲剧。

南京妇幼保健医院曾搞过一次体验分娩的活动。医护人员通过电流模拟,让张林等3名男生体验到分娩之痛。

张林说:“仿佛一根钉子从头钉到脚,动弹不得,痛苦万分。”只坚持了20分钟,张林就受不了了。

“当时整个病房回荡着我们几个男生的惨叫。”另一名受试者李强回忆说,“当时我们几个都差点下不来了,有一个同学当场哭着给妈妈打电话。”

因不知分娩之痛,男性很少主动介入这一话题,但曾承受过痛苦的女性为何也不发声呢?

“说了有什么用呢?别人会怼你说,祖祖辈辈的女人都是这样忍过来的,怎么就你事儿多?”从事媒体工作的李莹(化名)对记者说,因为害怕分娩疼痛,她与先生决定不要孩子,安心于“丁克家庭”。

曾获得世界小姐殊荣的张梓琳在得知孕妇跳楼事件后,在微博上表示:“女性不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产妇的尊严和感受应当备受关注。”这条微博赢得了2000多条留言,可99%的回复者是女性。

妇女受苦不是理所应当

孕妇跳楼事件,让人想起山东曾发生过的另一起突发事件:为让产妇出“月子汗”,三伏天家属在家里开热风,导致产妇猝死。

“我们曾碰到过这样的案例,抢救产妇时,问家属同意不同意,家属讲的第一句话是要花多少钱,医院说加起来要四五千块钱,家属说不要救了,四五千块钱可以回乡下讨一个新的老婆。”某医院妇产科医生说。

一位妇产科医生在实施手术前,产妇将一张字条塞到他手中,上面写着:“如果出了意外情况,请先保我,别管门外那几个傻瓜说什么。”

“我们需要一种生育文明,尊重女性的生命,尊重她们的感受,尊重她们的生育尊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妇产科医生对记者说。

从历史上看,建立生育文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在世界各国都有一个渐进的历程。

普利策奖获奖图书《天空的另一半》中,作者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指出:“麻醉剂被研发出来后,曾几十年不让分娩妇女使用,因为妇女受苦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著名学者李银河说:产妇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产妇减轻痛苦,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反映了一种生育文明。

“能否提供给孕产妇较好的健康服务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的生育文明程度。”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副会长庞汝彦指出,“通过促进生育过程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衔接,增强对孕产妇的人文关怀。”

文/章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