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医卫专家支招,教您过个健康年

作者:山西日报mp 02-09阅读:1130次

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吃、喝、玩、乐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然而,每年春节前后,省城各大医院因饮食不当、生活无度等引发疾病的患者人数都会明显增多。如何能够在春节期间既兼顾娱乐又不至于损害健康呢?

2月8日,省卫生计生委特邀来自山医大一院、山医大二院、山西大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等机构的多名专家学者,针对春节期间不同人群的饮食、保健、意外情况处理等问题,为大家“指点迷津”。

饮食篇

节制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和粗粮

支招嘉宾:邱服斌,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

春节期间,一桌丰盛的菜肴让人欲罢不能,一顿吃多不要紧,怕的是顿顿都吃多,麻烦就来了,轻则消化不良、上火,多长几斤肉,重则急性肠胃炎、急性胆囊炎等。节日期间,人们的体力活动消耗也不大,每天的能量需要比平日上班低200卡路里左右,然而,很多人非但没少吃,还多吃了很多,这就是问题的根源。

节日期间,一定要适当节制饮食。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代谢率减慢更要注意七分饱原则。同时,家中常备些复方消化酶、大山楂丸等助消化药物。

建议大家节日期间应多吃全谷食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粗粮,营养比精米精面要高。就糙米而言,膳食纤维含量是精米的30倍,维生素B1的含量是精米的3.7倍;标粉中膳食纤维的含量是精粉的6倍,维生素B1是精粉的4倍,对促进肠蠕动,调节血糖血脂,以及促进酒精代谢都是有利的。因此节日期间不妨适当增加粗粮的摄入,例如糙米饭、燕麦粥、小米绿豆稀饭、薏仁红豆汤、莜面栲栳栳等。

此外,新鲜蔬菜是促进主食和油脂代谢的最好食材,春节期间肥甘厚腻的食物吃多了,可以来点儿水煮菜帮助消化,荤素比例达到1:2或1:3比较合适。特别是绿叶菜和菌藻类,这两类食物是极好的“清脂剂”,不仅能量极低,吃1斤绿叶菜也不过半两馒头的能量,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钾、钙、镁、铁等,是控制血糖升高、调节血压、降血脂的常备菜,春节的餐桌上,应该天天有绿叶菜和菌藻类。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蔬菜的健康功效,较好的烹调方式就是凉拌或蒸煮,切不可用大量的油来加工,特别要减少荤油的使用量。

坚果和点心虽说属小零食类,但含油量绝不能小觑。坚果类油脂含量普遍在60%左右,松子的油脂含量甚至可达7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产油大户”。每日坚果摄入量,去壳后可食部分不超过1小把。

此外,锅巴、薯片的含油量分别是37%和40%,一般膨化食品的含油量在30%左右,而米面的脂肪含量为2%。过量摄入油脂除了导致肥胖外,还是诱发急性胰腺炎和急性胆囊炎的主要原因,且容易引起餐后血糖增高。因此,不论什么油,每人每天摄入量都以不超过30g为宜。

新春佳节亲友相聚交谈甚欢,久坐时间长,脂肪会悄悄囤积在腰腹部,过节胖3斤太容易了。建议大家节日期间的娱乐活动,尽量多些运动项目,如游泳、滑冰、逛庙会、跑步等,每天活动量不少于40分钟,避免一坐3小时、动嘴不动腿。多吃2两馒头摄入的能量,需要以每小时8km的速度快走20分钟才能消耗掉,因此,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在假期约三五好友同乐,也不失为一种健康时尚的春节休闲方式。

适量饮酒用了“解酒药”也别敞开喝

支招嘉宾:邱服斌,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

适量饮酒可以活血化瘀,有养生功效。对于酒,我们提倡限量,通常男士每天不超过750ml啤酒、或250ml葡萄酒、或50ml白酒;女士每天不超过450ml啤酒、或150ml葡萄酒、或30ml白酒。

在饮酒前可以先喝点黏稠的汤类,如玉米面糊糊、豆浆、酸奶,一来避免酒精刺激胃黏膜,二来酒精吸收速度减慢,三来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饮酒的量。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解酒药”和增加酒量的保健品,切不可因为服用了这些保健品而敞开豪饮。所谓“增加酒量”,只是促进酒精代谢,让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更快地转化为乙酸,进而彻底代谢掉。这种酶在经常喝酒的人身体里会多些,那些平时不饮酒的朋友,这种酶的含量少,酒量自然要小,所以就算用了“解酒药”也别敞开喝。

喝酒“上脸”,是由于缺乏将乙醛转化为乙酸的乙醛脱氢酶,使体内乙醛数量增加,脸上的毛细血管扩张,最终导致脸红。所以,喝酒“上脸”,也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这类人其实是不能多喝的。

酒精代谢,需要大量的B族维生素,在饮酒的日子里,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谷类食物、鱼类,也可服用B族维生素补充剂。

糖尿病人应增加血糖检测次数

支招嘉宾:朱亦堃,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节日期间,应像日常一样保持规律的生活,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应比平常更加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少吃油腻煎炸食物,多吃新鲜蔬菜。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节日里,有些患者往往会因为走亲访友或接待宾客而打乱平时的治疗方案;也有时外出游玩临时起意在外就餐但忘记带药;更有一些年轻的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因不愿别人看到注射药物就自己决定短期吃药代替胰岛素等,这些都是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不能够犯的错误。

外出游玩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可随身携带些糖果、巧克力以备不时之需。一些简单的药物调整也应自己学会,比如某顿饭淀粉类食品吃多了,可及时补吃一定剂量的阿卡波糖。

另外,提醒大家要做到认真监测血糖,除常规时间点的检测之外,应增加检测次数,在感觉身体不适时随时测定,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饮食运动或就诊调整药量。

高血压患者减少钠盐摄入忌饮浓茶

支招嘉宾:高东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钠盐可显著升高血压以及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而钾盐则可对抗钠盐升高血压的作用。我国各地居民的钠盐摄入量均显著高于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每日应少于6克的推荐,而钾盐摄入则严重不足。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并增加食物中钾盐的摄入量。

尽可能减少烹调用盐,建议使用可定量的盐勺;减少酱油等含钠盐的调味品用量;少食或不食含钠盐量较高的各类加工食品,如香肠及各类炒货;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肾功能良好者,使用含钾的烹调用盐。

同时,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饮酒、忌饮浓茶,尤其是忌饮浓烈红茶。因为红茶中所含的茶碱最高,可以引起大脑兴奋、不安、失眠、心悸等不适,从而使血压上升,而饮清淡的绿茶则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辛辣和精细食物可使大便干燥难排,易导致大便秘结,患者排便时,会使腹压升高,血压骤升,诱发脑出血。所以,高血压患者禁用辛辣和精细食物,而且要限制或禁用动物蛋白,如动物肝脏、蛋类的摄入,因蛋白质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可引起血压波动,平常饮食可选用优质蛋白,如鱼肉、牛奶等。此外,高热能食物如巧克力等也是高血压患者的禁区,因为这些食物可诱发肥胖,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高。

食品安全防范风险做到心中有数

支招嘉宾:程景民,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1、正确选购食物、注重安全健康。选择规模大、信誉好、食品质量把关较严的商场或超市选购食品,同时认真阅读包装上的各种标识,如生产日期、保存条件等,并保存好购物凭证。购买食品及外出就餐索取和保留好相关票据,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有助于原因的追溯调查。出现不适,请尽快就医,保留病历卡、化验报告等相关资料,同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2、保证原料安全、避免盲目尝鲜。不要购买、加工和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不要采摘、食用不认识的野生菌类、野菜和野果,以保证食品原料的卫生安全。尽量不要食用不常食用或从未食用过的食物以及易过敏食物,老年人、幼儿、孕妇及抵抗力较弱人群尤其要特别注意。

3、科学处理食物、谨防交叉感染。尽量不要生食肉类、海(水)产品等食物;制作食品时要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加工,避免交叉污染;烹调食物和进餐前注意洗手,接触生鱼、生肉和生禽后,建议再次洗手。

4、关注自制食物、规避潜在风险。部分家庭在春节前有自制食物、囤积蔬菜的习惯,建议一旦出现腐败变质就不要再食用。对家庭自制半成品,比如肉丸、卤肉等,无论是在窗台外放置自然冷藏,还是冰箱冷藏,食用之前必须彻底加热。

5、合理储存菜肴、防止食物变质。熟食或需冷藏的食物要放在冰箱、冰柜中冷藏。剩余食物冷藏不应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要加热透、确认未变质后方可食用。

意外急救篇

急诊常见意外 看清症状学会应对方法

支招嘉宾:李燕,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

每年春节期间都是急诊科最忙碌的时候,突发的、意外的、急症的患者接连不断。那么,春节期间急诊科经常出现的症状有哪些?又该如何应对呢?

1、异物气道卡顿

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意外情况,气道堵塞后无法进行呼吸,严重者甚至可能因缺氧而意外死亡。

支招:在急救时,家属常常采用拍打病患背部,或将手指伸进口腔咽喉去取的办法排出异物,其结果不仅无效反而会使异物更深入呼吸道。此时,使用海姆立克腹部冲击法可以让胸腔内的气体在压力的作用下自然涌向气管,一次不行可反复多次,可促进异物排出,恢复气道通畅。

需要注意的是,在异物卡顿中鱼刺卡顿比较特殊,鱼刺卡喉切勿硬吞饭,因为较硬的鱼刺有可能刺入气管或者食管临近器官,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处理过程中能看见的鱼刺就直接用手或镊子取出,若看不见或当事人已不能说话,应及时就医。如果用海姆立克法急救,有可能是无效的。

2、急性酒精中毒

一次性饮酒过量,会发生机体机能异常,对神经系统和肝脏伤害最严重,甚至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酒精具有直接的神经系统毒性、心脏毒性和肝脏毒性,因此中毒后患者具有一系列神经系统表现异常,甚至发生昏迷及休克,此外还可发生心脏病、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酒精中毒还可诱发冠心病、脑出血、胰腺炎等。

支招:酒精中毒昏迷者失去了自我防护功能,如果处于仰卧位,一旦发生呕吐,呕吐物可能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缺氧死亡。轻症酒精中毒后发生话多、易怒,面色潮红或苍白、眼部充血、心率加快、头昏、头痛等。随着病情进展,出现步态不稳、动作笨拙、言语含糊、语无伦次、视物模糊及重影,并可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重症中毒患者呈昏睡状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皮肤湿冷、体温下降、呼吸浅表、瞳孔扩大。严重者陷入深昏迷、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心率加快,直至衰竭死亡。发现以上症状,需及时送医。

3、经济舱综合征

由于长时间空中飞行,静坐在狭窄而活动受限的空间内,双下肢静脉回流减慢,血流瘀滞,可能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引起肺栓塞,严重的可危及生命。由于此病例大部分发生在座位比较狭窄的经济舱,因此把坐飞机旅行中或旅行后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称为经济舱综合征。实际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舱,商务舱或头等舱或者长时间乘坐火车、汽车等其他交通工具也会出现静脉血栓栓塞。

支招:乘飞机超过8小时的旅客,应注意预防经济舱综合征。可采取以下的一般措施来预防:乘坐飞机前或过程中尽量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咖啡、茶和镇静药等,多喝水或果汁饮料,以防脱水造成血液黏滞度升高,增加风险;适当地在机舱内走动,定时做伸腿运动,以免造成下肢静脉血流瘀滞;穿着宽松的衣服,避免穿紧的袜子和袜裤。有血栓风险的人群,可穿着逐级加压弹力袜。

4、鞭炮炸伤、烫伤

曾经处理过的多起烟花、鞭炮炸伤病例,基本都是因哑炮突然爆炸而伤及患者的。

支招:一旦出现爆炸,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或手帕盖上创面,轻轻捂住伤眼(伤口),尽快赶往就近的正规医院就诊。不要自己用水清洗眼睛,在家用的清水中其实是有大量细菌的,尤其是眼球破裂以后,用带细菌的清水清洗,反而增加感染概率;不要处理或压迫包扎已被炸裂的眼球。

烫伤一旦发生后,可立即将被烫部位放置在流动冷水冲洗30分钟,直到疼痛感显著减轻。小面积伤口,在冷水中持续浸泡10到30分钟,可以将纱布或是绷带松松地缠绕在烫伤处以保护伤口。烫伤如果面积大于手掌的话,患者应去医院看看,专业的处理可以避免留下疤痕。

5、心脑血管疾病

节日中,生活习惯不规律,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平时增加。

支招:当出现胸部憋痛时,有肩背部疼痛或者呼吸困难的情况,可就地休息,避免走动。可舌下含服消心通或者速效救心丸,拨打120,等待医生到来。假如出现心脏停跳、呼叫无反应等症状,应该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不要停止,直到病人挣扎、心跳呼吸恢复或者坚持到医生到来。

假如发现有人突然脑袋一下子耷拉在桌上、口眼歪斜流着口水、四肢活动不灵、合并昏迷时,切勿上前摇晃。因为假如突发脑出血,头部受到晃动会导致脑出血更快。如果患者坐在桌子边,应把他坐的椅子往前一推,把患者挤在桌子和椅子之间固定好。如果患者已经溜到地下了,不能乱搬动患者,应该给患者摆成一个稳定的侧卧位。具体的操作方法:展臂、搭肩、圈腿、翻身。要点是让患者一侧肢体伸直,另一侧肢体弯曲成90度。整体翻身,保护脊柱呈轴线翻转,防止窒息,等待医生到来。

宝宝“急症”

家人先别慌,注意观察及时送医

支招嘉宾:阴怀清,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春节期间,正值冬末春初,气候很不稳定,加之节日期间各种诱人的美食,很容易使孩子们罹患常见的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那么,出现这些症状该如何处理呢?

宝宝发热时,宝妈们总是显得那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全家人都着急上火。发热通常以小儿腋下体温来衡量,低热为37.4℃—38℃,中等热为38℃—39℃,高热为39℃—41℃,超高热为超过41℃。因此,儿童体温升高时,家人先别慌,一定要及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情况。

一般体温超过38.5℃,就需要考虑应用退热药物,退热药物主要有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需要注意的是,有癫痫或热性惊厥病史的宝宝们,需在38℃时及时应用退热药,同时多喝水、并行物理降温。

需要强调的是:体温高于39℃,连续高热2天以上;中等度发热超过5天,2个月以下小婴儿;发热伴有腹泻或呼吸困难或喉喘鸣音或精神欠佳或抽搐等症状,需及时去医院就诊。

儿童惊厥时宝妈们怎么办?其实85%的儿童发生惊厥在5岁以内,其中1到3岁的儿童多为热性惊厥,但是年长儿需注意神经系统感染及原发性癫痫等疾病。因此,宝宝在高热时需注意物理降温配合退热药物处理,若发生惊厥,需注意防止误吸及舌咬伤,观察宝宝发作时的表现、发作时间及体温,同时积极去附近医院就医。

宝宝呕吐、腹泻,该怎么办?其实绝大多数小儿腹泻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其中尤其以轮状病毒最为多见。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包括三大特征,即发热、呕吐及腹泻。初期可有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出现高热,大便为三多,即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多呈蛋花汤状。有些宝宝会出现精神萎靡、脱水的表现。

治疗原则为继续饮食、预防脱水及合理用药,主张应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若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时,宝妈需及时就医。

外出旅行

警惕传染病侵扰,避免蚊虫叮咬

支招嘉宾:李国华,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控科科长,主任医师

传染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分布特点,随着全球性活动的日益增多和公众出行频度的增加,霍乱、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不仅输入我国的机会增多,也加大了出行者感染传染病的风险。春节将至,计划外出旅行的人们一定要加强传染病防范意识,了解传染病的分布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1、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如治疗不及时易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近期赞比亚、刚果金、南苏丹、也门等非洲多地霍乱疫情持续恶化。

支招:春节临近,回国探亲访友及出境旅游的旅客明显增多,提醒近期前往赞比亚、刚果金等地的旅客,要留意防范疫情,可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及其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咨询有关情况,或登录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卫生检疫与旅行健康专栏查询相关信息。在霍乱流行区域应避免食入或饮用有可能被污染的食物、饮料或饮用水等;一旦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口服补液盐纠正脱水,并及时就医。对于来自霍乱流行国家或地区的人员,如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入境时应当主动向检验检疫人员申报,配合做好医学排查等工作。

2、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患者死亡率高达2.5%,已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2017年12月底,斯里兰卡、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合计报告40多万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斯里兰卡疫情最为严重,仅12月以来就新增8000例登革热病例。

支招:春节期间前往东南亚地区旅游的民众要做好预防登革热的相关准备,旅行期间应当采取严格措施避免蚊虫叮咬,前往草丛等蚊虫密度较高的地区需穿长袖长裤或涂抹驱蚊剂。如果在旅行期间被蚊虫叮咬并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归国旅客有上述症状应主动向检验检疫部门申报。

3、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可危及生命。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其次为巴布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群岛国家,主要流行恶性疟。美洲、中东、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主要流行间日疟。

支招:防止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最有效的方法,如使用蚊帐、纱窗纱门,蚊香等。如果有原因不明发热或感冒样症状,请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和治疗。如当地医院没有疟疾诊治条件,可直接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寻求帮助。

(来源:山西晚报 记者薛琳 通讯员郝东亮)

(编辑:李思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