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杂谈】顾倩:如果有一位信任的医生朋友,“流感下的中年”结局是否会被改写?

作者:锦绣路上工作室 02-14阅读:2896次

如果有一位信任的医生朋友,“流感下的中年”结局是否会被改写?

流感下的中年,也许有另一种结局……

最近朋友的问候方式变成:“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看了吗?

一位刚满60的老人,从患上流感不以为然到入院就医,之后辗转6所医院,从门诊到住进ICU,用上人工肺,最后不治身亡,仅仅29天阴阳两隔。

读完这篇悲伤写实的长文,我一声叹息,夜不能寐。

作为一名医院工作的非医疗人士,我的感触很多,于是写下以下文字,希望对朋友有所启发。

观念和习惯是如此之轻,以至于无法察觉。又是如此之重,以至于无法挣脱。

在来医院工作之前,对待感冒这种“小事”我也从来不当一回事,家里常备的克感敏,一感冒就抓来吃,要是发烧了也是吃点退烧的感冒药加头孢就对付过去了。

自己有孩子了之后才开始知道,感冒要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即使用抗生素也是没有用的;如果是细菌感染,就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想起小时候,只要一感冒发烧妈妈就给我塞头孢,现在想想也是蛮后怕的。

在国人的观念里,感冒根本不是病。所以很多去国外的朋友很难接受,感个冒去医院要花400美金挂号看医生,看完医生没有配任何药,只让回去喝水。我们真的习惯了花4元去公立医院挂号,然后花1000元挂点滴、吃一堆药,似乎这样才是正常的,sigh~

就和文中作者岳父差不多时间,在我家也发生了一场感冒的小战争。

去年12月诺如病毒流行,18个月的宝宝不幸中招,吃什么吐什么,连喝水都吐。因为已经是晚上7点,正在纠结是否要立即送往附近医院急诊,在微信上向儿科傅医生描述了症状,傅医生让我不要担心,怀疑是诺如病毒感染,医生建议立即断掉所有的奶类和肉类,只给米汤等少量碳水化合物。因为在医院工作的便利,平时宝宝有不舒服都是看傅医生,对她已经像朋友一样信任,于是当天晚上就完全按照她的话执行。

第二天下午宝宝开始发高烧,依然呕吐,心急如焚的老人又想送宝宝上医院。我又微信咨询了傅医生,傅医生询问了一下宝宝的进食情况和体温,建议继续在家观察,因为医院已经全是流感和诺如病毒的宝宝,很容易交叉感染。我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用冰宝贴物理降温,继续只给碳水进食。

到了第三天,宝宝退了烧,精神状态也好多了,除了期间因为婆婆担心宝宝营养不良偷偷给他喝奶粉,导致又发生过一次呕吐(老人的固有观念真的很难去改变),第5天宝宝就好全了。整个过程没有吃一粒药、没有去医院排队,没有花一分钱,最重要的是,宝宝和家里大人都没有受罪。

我常想,如果没有傅医生这位朋友,那我家的情况是这样的:全家人带宝宝半夜去急诊、排队、抽血、等待、挂水;运气不太好的话,宝宝或者大人又被传染上流感,双重病毒夹击,折腾起码半个月……

这件事后我真的体会到,在关键的时候能有一个信任的医生朋友是如此重要!——医生朋友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你诊断疾病、开药,更重要是基于对你家人的了解,帮助你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为什么美国人都有家庭医生?而我们号称有5亿人有家庭医生——可是没有你和我

生病其实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问题是,一旦你不幸得了病,对你家庭而言就是一个百分百面临解决的“难题”,这个难题至关生死。即使是一个小感冒,如果打开了抵抗力的大门也会转肺炎、多器官衰竭……除了祈祷自己的运气好一点,我们是否可以提前为自己的健康做点什么?

文中作者感叹到,需要多认识几个医生朋友,请对他们好一点。如果作者有家庭医生,全家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就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得病的机率是不是就少一点?如果有家庭医生从感冒初期就介入并提供建议,是不是可以更快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结果就并非如此……

小时候看美剧《成长的烦恼》,经常听到杰森说“我约了我的家庭医生”煞是羡慕。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现在有5亿中国人也有社区家庭医生了,可是我不知道我的家庭医生是谁。我曾经打电话到社区医院去询问,社区医生回答我她要负责500个家庭,真的很忙。

好吧,我相信。

真正的家庭医生服务只可能是私立医院和诊所提供,家庭医生的核心是长期、专业、信任。医患关系的根本是信任。家庭医生和公立医院陌生医生最大的区别是,家庭医生基于对你的了解、信任给予专业建议;公立医疗系统的第一动力不是创造价值而是免责(冯唐评论),但这是体制和机制决定的,不能为难和责怪他们。

有些事儿根本不是有社保就能扛得住的。

一个月前流感大爆发,上海所有公立医院儿科门诊排队4小时以上,不少朋友急着打我电话想转到我们SIMC——早就听闻我们的儿科环境好、医生好、还不用排队,就是担心不进医保费用高。我的回答是:如果有商保可以全部报销。于是,好几个朋友纷纷去香港买保险了。

你必须知道,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提供最基础的保障,很多进口药、创新药、新型治疗器械都无法纳入医保范围。如果可以通过商业保险解决支付问题,我们当然选择高端、优质的医疗机构,为什么还要跑去挤公立医院呢?

让医生得到尊重,让患者得到关爱。

文中这个片段读了让人特别揪心:面临是否要给岳父上人工肺的抉择时,医生太忙没有时间和家属沟通,能不能治愈?有没有后遗症?这是什么原理?没有明确答案,只有10分钟时间,家属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

公立医院的医生真的太(ku)忙(bi)了,不怪他们。作者只发了一个感叹:以后坚决不让女儿学医。

心灵医者应该是医路行者的终极目标,医生就是要多与客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语言也会成为灵丹妙药。医生不仅要医病,还要医心。

“有时治愈、时时关心、总是安慰”——特鲁多医生一句话就道出了好医生的标准。

我相信,每一位医护工作者在立誓成为一名白衣天使时,都怀抱着救死扶伤的美好愿景;

我期待,在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今中国,SIMC能成为一个像梅奥诊所那样的优质医疗机构——一个能让医生找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的尊重,也让病患得到温馨的人文关爱,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提前管理健康,对疾病多一些了解、对医院少一些抱怨、多医生一份理解。

医者仁心,渡己渡人,但求每个家庭少一些悲伤,多一些生机。

——顾倩

2018年2月13日写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