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原创)哪些情况会导致黄疸?是真的吗?

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05-23阅读:4901次

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

史上最为来势汹汹的育儿谣言粉碎机,誓当育儿界的方舟子,宝宝健康的卫道士!

黄疸(三)哪些情况会导致黄疸?是真的吗?真的吗?

上篇说到黄疸的分类和危害,那么现在我们来说说关于哪些情况会导致黄疸的问题吧。

——① ——

脐带延迟结扎,真的会导致黄疸加重吗?

有学者提出来,如果延迟结扎脐带,可能会造成胆红素增加。这是因为从胎盘和脐带回流的血液造成的。所以提倡早断脐。

梧桐妈妈就“呵呵呵”了。

可以参看本书“奶少、奶不好”章节“贫血”段落,也可以查阅《夏娃的困惑——育儿谣言(滥喂食水篇)》“补铁”章节。我想你会有些感觉,晚断脐是多么重要,而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是多么忽略!

如果产后断脐时间能延缓2~3分钟,通过脐带的搏动,新生儿能从胎盘中多获得50~100ml血液!这可是他们1/4~1/2的血容量啊!啧啧,这么多的血,宝宝生后要吃多少奶和辅食来弥补呢?如果孩子距离瓜熟蒂落的自然生产期提前几周出生,身体的铁储备将受到很大影响,医生手起刀落快速斩断的脐带,将浪费多少珍贵的血液啊!那些血里面还有丰富的干细胞、免疫细胞等,就这么轻易地给扔了,多么可惜!

梧桐妈妈甚至斗胆推测,早断脐和提前出生,是如今生理性贫血加重、母乳宝宝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配方奶大多额外添加了不少铁质,但并不能说明它比母乳优越,详见“奶粉”章节)!只是因为我们不想随便给孩子抽血,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很少而已。

当然,从理论上来讲,晚断脐回流到宝宝身体里的血液量增加,可能会造成黄疸指数增加。有的学者还有些危言耸听,造成宝宝心脏负荷增加!梧桐妈妈就“呵呵呵”了……孩子,这本来就是属于你的血,脐带天天搏动也没见你的小心脏受不了,现代医学强行剥夺了你的血,还说害了你,这演的是哪出和哪出啊!

假设,孩子早断脐黄疸最高值是7mg/dl,晚断脐是11mg/dl,这有差别吗?有危害吗?要处理吗?得早点砍脐带,避免黄疸害人吗?这是生理现象,怎么会害人哩?一些科学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缺乏数据,也没有权衡利弊,荒谬得很呢!

其实呢?大自然本就有最好的安排。自然界,没哪个哺乳动物这么心急,孩子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啃脐带,吃胎盘。脱离自然规律的实验研究,一定得仔细想想,不能盲从——很多时候,我们抱存对自然最基本的信任和敬畏,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

——②——

摄入不足性黄疸/饥饿性黄疸,确有其事吗?要添奶粉吗?

理论上,这个可能不是没有。如果孩子刚出生饿着了,造渣的大便少了,肠肝循环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所以胆红素比正常的新生儿高。如果孩子饿得低血糖,细胞代谢都出问题,那就得更黄了。

这个理论,被写进各种各样的教科书里面,医生和百姓深信不疑。还有学者提出母乳性黄疸分成两类,一类是刚出生母乳不足导致的黄疸,一类是后期肠肝循环增加导致的黄疸。

这不?理论来了,市面上就有了林林总总的解决方式。一开始母乳没下来,就得勤喂奶粉“造渣”。奶粉喂进去了,还得喂水喂糖促进排便。

问题来了——自然界有哪个动物,会因为惧怕黄疸,让自家孩子吃别的物种的奶,喂这喂那,偏不喂母乳?凭什么猫猫狗狗都有奶吃,人类的乳汁这么容易饿孩子哩?奶瓶容易过度喂养,非要把孩子吃撑了才满意?

所以,问题可能存在,不过生硬的、反自然的解决方式,让这个命题成为伪命题。

1)首先,人类妈妈的母乳跟猫猫狗狗妈妈的乳汁一样,不会饿着孩子。前面“争夺第一口奶”章节提到过,孕晚期最后一个月都是囤积营养和能量来的。如果孩子正常足月出生,身体的棕色脂肪足够孩子挥霍3~7天!那些新闻里悲伤的故事,被遗弃抛入草丛的孩子,就是这么活下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正常足月的孩子,至少饿上12小时不会出现低血糖(也有说最多饿上24小时不出现低血糖的。再久就没有文献证实了,刻意饿刚出生的孩子做实验太不符合伦理道德了)。其实,孩子本身也没觉得多饿,他肚里还有不少羊水,胃肠粘膜也微微有些肿胀呢。

那孩子为什么老要吃奶,还吃得这么不规律?没及时给奶就不满意地尖声嚎啕大哭?这是大自然设计的天性——吸吮需求造成的,由一些原始反射控制。他需要通过频繁吸吮,帮助妈妈稳步增长奶量;他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吸吮乳房的方式安抚自己,并与母亲快速建立亲密联系。所以,这时候的吸吮,还是功能性的,傻乎乎的不断地找奶,逮啥吸啥,像小金鱼一样不知道饱,但不是因为饥饿。

宝宝吸吮需求过剩,“求”大于“供”,妈妈奶水稳步增长,基本与孩子实际需求对上号。这个过程非常精密,就像我们吃东西产生口水和胃液,做爱产生爱液一样,都是刚刚好。

因此,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广大生物的普适特性来看,只要早开奶,勤喂哺,母乳不会少,不会饿着孩子。孩子吸吮需求那么旺盛,只要他妈妈是正常人类,拥有正常的乳腺和内分泌系统,怎会饿着自己呢?相反,如果妈妈奶量太充足,或给孩子添加了奶瓶,他因为过剩的吸吮需求吃撑了才是更常见的事情。母乳摄入不足导致黄疸加重,本身应该是个伪命题。

2)我们需要喂奶粉防治黄疸吗?抑或说,黄疸宝宝更需要母乳还是配方奶?

涉及母乳性黄疸的内容,我们会在下述介绍。这里主要探讨一般性生理性黄疸的孩子。

其实,较真的外国人,还真对此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与我们担忧的恰恰相反——除了母乳性黄疸,掌握正确吮乳方式、频繁吃母乳的婴儿,较之喂哺配方奶的婴儿黄疸出现时程度较轻,消退也更快!这是为什么呢?

①母乳好消化,吃得勤,中间的寡糖成分又有轻泻作用,所以总体而言大便次数是增加的。相反,奶粉营养垃圾较多,难于消化,较为粘稠,多数时候出渣次数少于吃母乳的孩子。而想要黄疸排泄快,当然需要大便快点排出来,减少大便停顿的时间,肠肝循环造成的胆红素重吸收自然会减少。

②母乳宝宝贴近妈妈,吃的是乳头,大量的正常菌群进到肠胃里面,所以胃肠正常菌群建立得又快又好,能够帮忙处理胆红素。而奶粉喂哺过程相对无菌,即使有菌也不是咱想要的那些个菌,能处理胆红素的健康正常肠道菌群建立,至少要晚上一个多月!不仅建立得晚,还建得不好,这些异种蛋白、不同的PH、残留的抗生素等,还经常给菌群建设过程添乱。

③奶粉属于异种蛋白,经常是强抗原性物质,不同程度的过敏几率其实挺高。胃肠轻微受损的情况下,各类酶功能、消化吸收排泄功能、菌群协调功能都会下降。这都对胆红素代谢可能存在不利影响。

当然,这些理论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证实。不过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黄疸宝宝更需要母乳。

外国人怎么就注意到这一点了呢?大约半个世纪以前,老外也走了不少误区,喜欢搞新生儿母婴分离,集中护理,拿奶粉按时喂养孩子,时不时加点儿糖防治低血糖,还鼓励新妈妈回家也坚持按时喂养。我国也受到当时这些“时髦”的西方行为的影响,新生儿监护室一直存留到90年代,甚至一些地方医院至今还在沿用。结果,这些非不按照孩子自然规律喂养,大量添奶粉的孩子,黄疸指数反而更高!“理论纸上谈兵,数据实力打脸”,老外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实验和反思,终于提倡“母婴同室”,早开奶,勤喂哺,亲密育儿,按需喂养,不乱喂东西……恭喜全人类,我们终于又可以像猫猫狗狗一样,自由自在地按照最原始的方式喂孩子了。而咱们显然不像他们反应这么快,这方面还滞后了许多年。而且大规模流行调查的数据也是很欠缺的。

3)医务人员的建议是多吃多拉排黄疸,所以建议吃奶粉,支持母乳的医生要求将母乳挤出来瓶喂,意思是这样吃得多。的确,奶瓶流速快,源源不断,孩子吸吮需求又很旺盛,经常会吸下过多的奶水造成过度喂养。

我还是很难理解——明明吃得刚刚好就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吃奶瓶过度喂养呢?为了大便多而硬塞孩子,这又是几个道理?

反正,吃母乳不会饿到孩子,也就不会有“饥饿性黄疸”这一说法。不考虑母乳性黄疸,吃母乳的孩子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到达警戒值。用添奶粉、瓶喂等过度喂养法来胀孩子,多吃多拉排黄疸,并没有数据证实这么干有用,信价比低,梧桐妈妈并不推荐。

4)有些孩子出生后解了胎便,之后一周内挺长时间都不解大便,开始“攒肚子”(吃得多、拉得少或很长时间不拉,是生长加速期的常见表现之一)。这有点儿麻烦,“攒肚子”也属于生理现象,但对黄疸不好,要不要用开塞露、肥皂条等人为干预呢?事实上干预并不好,孩子需要自己感受肛门括约肌的活动,自主排便;另外有些孩子身心受了点刺激,不正常的反馈途径使得肛门处神经肌肉功能有点紊乱,这回打开塞露是解了,之后反而频繁憋便,攒肚子,总依赖开塞露解决问题——要知道孩子是适应性很强的小生物,你给他怎样的环境和习性,他就会坚持这么干,与之适应,特别是小月龄孩子。倘若你给他传输打开塞露、把屎把尿才能解便的信息,较真的、天真的、如此信赖你的他,真有可能这么坚持下去。不过别太紧张,用一两次倒不打紧。

当然,梧桐妈妈个人的意见还是顺其自然。该喂母乳就喂,想拉大便就拉。这过程是生理需求,与生俱来,没几个是需要大人帮忙的。至于黄疸,只要孩子正常足月出生、一般情况很好,胆红素不超过18~20mg/dl(具体见下述),比其他孩子稍微偏高一点儿不用去管它。攒肚子引起的黄疸增加很少超过警戒值,增速一般也不会很快,做好监测,不需要额外处理。

5)许多文章会提到,如果宝宝含乳方式不当,有效吸吮的母乳量偏少,有可能费老大个劲儿却没吃多少奶,产生饥饿性黄疸。

有关含乳不当的内容,可以详见“如何喂哺母乳”、“奶少”章节。不过,梧桐妈妈个人感觉,长时间含乳不当的孩子还是非常少的——在自然界,有哪个小动物,不是天生会吃奶,而需要大动物教导的呢?这是由吸吮需求决定的,小生命的求生本能。

做母乳工作也有些年头了,迄今为止,含乳不当只在书里见到过,刚出生不久用奶瓶干扰过乳头混淆的孩子会有,与早产孩子磨合要更为耐心些,但真的从来没见过有孩子长时间含乳不当,还能坚持吸奶,把自己累坏又饿坏的。

所以,个人认为含乳不当造成的“饥饿性黄疸”,还是书本理论居多,现实证据很少的。当然,这一点需要更多的数据证实。

6)“按时喂养”那就是扯淡了,这属于违反生物性行为的操作。它当然会造成喂哺次数和量减少。具体详见“按需喂养”章节。

今个梧桐妈妈就先说到这里,下篇就母乳性黄疸做个具体的讲解,希望多您有帮助!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所有。转载规则请添加公众号后,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购买新书可以戳文章末尾“阅读原文链接,也可以添加公众号,后台右下方有书籍详细介绍和微店二维码。”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