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个孩纸啊,打我还要讲科学?

作者:妈咪知道 08-23阅读:3113次

哈哈,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是看了标题后觉得很荒唐,然后气冲冲“杀”进来看我是怎么胡言乱语的?

现在无论做法是不是,但是“科学育儿”这四个字已经被宣传得很多人都知道了,于是就有家人问我“徐医生,有专家说科学地打孩子是没有关系的,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乍一看这个问题,我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科学”和“打孩子”被组合到一起了?好奇之下随手搜了搜,还真是有文章告诉大家:“打孩子要科学地打”,“几打几不打”,“为什么老外不打孩子可以,但是咱中国的孩子需要适当地打”……

为什么那么多的家长认为打孩子是很正常的育儿方式呢?

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有着同等尊严同等权利的个体, 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保护自己身体安全和完整的权利,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尊重另一个人的身体,而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尊的人。

很多的父母还停留在把孩子当成自己私有物的认识状态。大学期间勤工俭学做家教曾教过一位女孩,有一天我去她家的时候正好赶上她和父母在争论父母偷看她日记的事情,她很生气抗议父母不尊重她,不经过她同意打开她抽屉翻日记本,当时那位妈妈说的一句话我记忆深刻:“我是你妈,我怎么看不得?别说你的吃的穿的,你的人都是老娘的!”

孩子在小的时候需要大人的支持帮助,也需要帮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和边界,但是所有的这些需要建立在对孩子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如果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所有物附属品,自然就不会去费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也并不认为打骂孩子有什么不对了。

打孩子是不是科学的育儿方法呢?

并不是。

大量的研究证实了儿童体罚会导致孩子出现低自尊、高反叛,会增加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品性障碍、物质滥用(酗酒、吸毒等)。几乎所有的危险罪犯都有被长期威胁和惩罚的童年经历。

为什么说挨打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因为他们的身体不由自己控制和保护,而由父母操控。

因为父母会把他们的行为等同于他们,所以父母不喜欢他们的行为就会对他们进行身体惩罚。于是,在孩子眼里,他们不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不是本身就值得无条件被爱的,父母对于他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因为打骂是相连的,很多父母会一边打一边用尽各种词语来刺激和侮辱孩子:“蠢猪”、“笨蛋”、“白痴”、“活着浪费米饭,还不如死了”……

因为喜欢打孩子的父母,通常也会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有个孩子这么说:“反正周围人都知道自己是个经常挨打的皮孩子,不如破罐子破摔吧!”

打孩子会帮助孩子学习吗?

并不是。

根据“认识容量”理论,一个孩子大脑的认知容量是有限的,如果经常动不动就挨揍,他们会长期处于警觉状态,对父母的情绪和行为型号才能很敏感的“雷达探测”,一有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很多“认知容量”都被消耗到“探测雷达”上了,用于自己探索思考学习的自然就少了很多。

当外界刺激产生后,首先最快到达我们大脑中对知觉和身体记忆信息加工的脑区,然后到达我们的负责情绪加工的脑区,最后才会激活我们的负责思考整合的新大脑皮质。但是,一旦刺激激烈,生存脑和情绪脑被激活,往往会阻碍新大脑皮质的信息加工。所以,我们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很多时候大脑是“一片空白”;我们在紧张害怕的时候,会“胃部不舒服”,完全无法思考。

这个时候,我们指望孩子能通过挨打就突然懂道理,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孩子的行为改变,更多是源于恐惧和紧张。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管他懂不懂道理,只要他因为孩子改变行为,打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对于这种想法,我想请大家想一想:孩子小的时候,挨打当下确实可能会发生行为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持久吗?是不是挨过打,要不了多久原来的行为还会出现?然后,我们再想一想:孩子小的时候,他怕家长打他,因为他太弱小,无力反抗。如果他大了呢,他能和家长抗衡了呢?会怎样呢?研究显示,那些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攻击性行为和叛逆行为比不经常挨打的孩子高出很多倍。

也就说,挨打并不能从长远上改变孩子的行为,只会一步一步毁掉孩子的安全感,以及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无论各种号称“科学的打孩子”是怎样的所谓“科学”,只要有打的存在,都是强势的一方通过武力和伤害来控制一方,何来科学?何来尊重?

【作者介绍】

徐桂凤:工作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儿童发展与障碍中心,擅长儿童生长发育咨询及指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咨询及治疗、家庭亲子关系咨询及指导。

  • 本文版权归【妈咪知道】和作者所有

  • 需转载请联系授权:[email protected]

【妈咪知道】母婴健康咨询互联网医疗APP,三甲医院医生随时问,600万妈妈的信赖选择。

【妈咪知道儿科诊所】你身边的私人儿科诊所,提供专业、贴心的就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