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频繁夜醒让妈妈很是头疼?也许是这方面的原因~

作者:让宝宝赢在起跑线 05-08阅读:2409次

生了宝宝全家开心,但有一点却愁苦了妈妈。

白天带娃哄娃已疲惫不堪,晚上好不容易与床来个亲密接触,宝宝却醒了!

于是进入“醒了哄,睡后又醒,醒了又哄”的循环模式。

如此折腾几番,即使是再强的人也被弄得心力交瘁……

这时妈妈在崩溃之余肯定也会疑惑,怎么又醒了?为什么这么难睡,Why???

  

别着急,看看这些妈妈们是怎么看待宝宝夜醒的:

@琴弦泪:有可能是肠绞痛什么的,婴儿这么频繁哭闹肯定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时间长了,对孩子影响不好。

@良言未素:恋奶的原因,六个月以后可以断夜奶了。我当时不懂,孩子一直一个多小时醒来找奶喝,持续到两岁断奶才睡整觉。

@小汐:是不是要出牙?我家这个就是这样隔一段时间出一颗,夜里闹得不得了,长出来又安静几天了。

看到上面各位妈妈的经验之谈,不得不说妈妈辛苦了!

其实宝宝频繁夜醒是有各种原因的,妈妈只要找到原因后一个个解决,相信会变得更好,以下原因,看看有没有你遇到过的呢?

1、饿醒

  

一般来说,因为饿而频繁夜醒的情况并不多。虽然宝宝的胃很小,刚出生一段时间可能很快就会饿。但随着宝宝的长大,夜醒远远没到孩子的饥饿周期。

这样做:尽量在白天将宝宝喂饱,除了喝奶外,可以增加一点辅食。养成白天吃东西,晚上睡觉的生物钟,同时避免过度劳累。

2、分离焦虑

“习惯了爸妈的怀抱,怎么一睡着爸妈就不见了呢?爸妈怎么又在吵架,是宝宝做的不好吗?哇——”

习惯父母在身边,一旦父母离开会让某些敏感的宝宝没有安全感,父母的情绪也会通过动作传染给宝宝。

这样做:夫妻间保持平和情绪,不要在宝宝面前吵架,很容易惊吓到宝宝。如果一走远就醒,应轻轻拍拍,安抚宝宝,告诉他这是正常声音,爸爸妈妈没有走远,一直陪他进入深睡眠。

3、习惯奶睡

  

有些妈妈以为宝宝醒了就是饿了,于是赶紧喂奶,这样很容易让宝宝形成依赖,认为只有被抱着,吃奶才能睡。

这样做:如果宝宝吃两口就睡了那可能不是真正饿了,妈妈可以逐渐减少夜奶的次数。在宝宝喂到快要睡着后,尝试取出来。改为拍拍、抚摸宝宝或哼唱哄他入睡,这个过程需要父母要充分的耐心,也有可能会失败,需要坚持。

此外,爸爸低沉的声音也是宝宝的睡眠曲,在宝宝受到惊吓而夜醒时,爸爸也可以哄哄、安抚宝宝,夫妻间也可以分配下安抚夜醒宝宝时间,减少彼此疲劳度。

4、出牙期、生病、冷热变化等因素

  

到5、6个月大忽然夜醒增多,而且出现咬人或烦躁的情形,多半是受出牙痛的困扰,这种难受通常会持续几个月,或者间歇性的发作,此外,太冷或太热,太干或太湿,尿布湿了等等都会让宝宝觉得不舒服,影响宝宝的睡眠。

这样做:给宝宝提供一个舒适的睡眠的环境,不用过亮的灯照明,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

出牙期可以给宝宝选择合适的牙咬胶,减少不适,如果宝宝又哭又闹,有可能是肠胃不舒服,可以去医院看一下。

5、鼻塞、呼吸道有刺激物、耳部感染

  

宝宝鼻子有鼻痂阻塞,或者其他情况如鼻窦炎、感冒等情况引起的鼻塞也是造成宝宝夜醒的原因,此外室内残存的香烟味、香水味、棉絮、灰尘过大等也能让宝宝夜醒增多。

这样做:如果宝宝夜醒多的同时有频繁摇头、使劲抓挠耳朵的情况,需注意是不是耳朵有感染,可能是洗澡水进入引起的。

6、其他疾病

宝宝夜醒哭闹有时候也是因为身体不舒服,如果发现宝宝有腹胀、便秘、呕吐、宝宝哭声与平时不一样,那么就可能是宝宝患上某些疾病,一定要立即带ta去医院进行治疗。

  

几个小妙招,让小宝宝睡得香——

抓住宝宝想睡的“信号”

宝宝想要睡觉时,通常会有这些表现:打哈欠、揉眼睛、对玩耍失去兴趣、哭闹不止、动作变得迟缓。

建立规律的睡前仪式

比如,先洗个温水澡,再讲个安静的睡前故事,或者听一段轻松的音乐,陪伴宝宝几分钟,一般都能够让宝宝心情愉快地入睡,半夜也不容易惊醒。

睡前让宝宝安静下来

在宝宝入睡前0.5-1小时,要让宝宝安静下来,不要玩得太兴奋,不要过分逗弄宝宝,爸爸妈妈也不要选择一些紧张可怕的睡前故事。

  

肚子要饱,但不能撑

粥、面等固体食物最好在临睡前两三个小时喂,睡前只需要再喝点母乳或者配方奶就可以了。

4个月以后,不要叫醒熟睡宝宝吃夜奶

宝宝4个月左右,会慢慢开始形成昼夜规律,这时晚上通常会有一个4-5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长觉,妈妈不要在宝宝熟睡时叫醒他起来吃奶。

不要急着抱或者喂奶

宝宝夜里醒来,有时只是哼唧几声,扭扭身子,这是睡眠过程中非常正常的现象,妈妈不要急着抱或者喂奶,反而会打搅他。

如果几分钟后,宝宝还是不睡,并且哭起来,就要检查他是否尿了、热了(摸摸后背是否有汗),或者是饿了要吃奶,根据宝宝需要处理就可以啦。

很多妈妈表示,自从有了宝宝,就没睡过一晚整觉,宝宝频繁夜醒,非常折磨人。

其实宝宝夜醒问题不是一次性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爸爸妈妈们充分的耐心和毅力,互相扶持,育儿不易,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慢慢改善的。

图|网络

——————

更多有用、有趣的育儿孕产等知识,欢迎关注头条号:起跑线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