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减负,各方面合作配合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闲侃教育 02-14阅读:4351次

近日,中小学生的减负问题再次走入公众视野。2018年末,临近寒假之时,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下称“减负30条”),对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多方提出30条措施,进一步明确并强化各方职责。减负30条举措之多,被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那么,这“30条”真的能够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度过假期吗?

正确认识减负,各方面合作配合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减负”已有20年历史

其实在20年前,学生负担重就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下称“减负7条”),提出了7条举措。

2013年8月,教育部又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下称“减负10条”)公开征求意见。但是减负10条在当年两次征求意见后未见发文正式出台。

仅从文件内容来看,减负7条和减负10条相对于近日出台的减负30条,有些条款的力度有过之无不及。

政策频出,减负效果不彰

可以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已成为当下教育的“顽症”。20年来的减负历史,效果并不明显。

正确认识减负,各方面合作配合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2002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相对于2000年,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肺活量指标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最近一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继续呈现低龄化倾向,各年龄段学生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

2018年12月,湖南、江苏、山东等省公布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睡眠时间达标率均严重堪忧。

为什么20年来,减负措施频出,学生负担却越来越重?这个问题本难以得出准确答案。

给孩子减负,学校和家长应转变观念

教育专家认为,现在学生学业负担重,根本原因在于教育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分数至上的理念。为了打破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带来的“唯分数论”,近年来减负令在努力引导着一种全面发展、素质先行的教育观,然而在许多家长和一线教师眼里,其中描绘的场景难免有些理想化。

正确认识减负,各方面合作配合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不当的教学评价,往往会使孩子无法发挥真正的优势。培养人才需要让其自然地成长。既需要发挥其内部驱动力,让他能够真正在喜欢的领域把自身潜能发挥出来,也需要外部环境的助推。另外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的学业施加过多压力,这也是减负屡减不成的原因之一。

因此,为中小学生减负,只从学校一方面努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虽然大多数家庭都希望孩子的教育环境宽松一点,减少孩子学业压力带来的焦虑,但家长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教育的参与者。只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自觉遏制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争做“虎妈”“狼爸”的冲动,才能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根基。作为担负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的家长,必须主动改良家庭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