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暴力行为:原因和结果

作者:牙膏课堂 08-08阅读:2091次

"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暴力行为:原因和结果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当孩子到了两三岁之后,自主活动的能力大大提升。

他们开始把目光放在他人身上,试图尝试探索他们的边界,在想要表达情绪的时候,会把小拳头砸向别人,肆意地发泄自己的力量。

很多家长会对这样的行为表示非常的忧虑,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的兆头,怕孩子养成了类似的习惯,长大之后会做出更冲动的事情。

其实这种现象时非常普遍的,言语攻击、相互推搡、拳打脚踢以及其它形式的攻击在整个学前期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孩子在做出类似的行为,很有可能是为了得到家长的理解与关注,处理不当,也可能会使孩子对家长产生失望的情绪。

这样的攻击行为在性别上,也会展示出非常大的差异,男孩子通常比女孩子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身体性、工具性攻击。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暴力行为:原因和结果

男孩子想要达成具体目标的愿望,比如说想要争夺其它孩子手里面的玩具,这就是所谓的工具性攻击。

而女孩子更可能会使用关系攻击,意在伤害另一个人的感受,通过辱骂中伤、与朋友断交或者仅仅是说一些刻薄、令人痛苦的事情是对方难受。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出自人类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我们通过性或者攻击的本能进行驱动。

而洛伦茨认为所有动物都会共享一种战斗本能,这种本能从原始的保护领土,保持稳定的食物供给以及淘汰较弱动物的动机中衍生出来。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和环境条件如何教会个体具有攻击性。

儿童模仿了承认的行为或者是为了独占喜爱的玩具,攻击性行为会大大增加。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暴力行为:原因和结果

我们也鼓励大家使用一些易于操作的策略:

1.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一些观察他人做出合作、帮助、亲社会行为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拥有共同目标的活动进行同伴互动。

教会他们合作并帮助他人的重要性与可取性。

2.不要忽略这样的攻击行为,家长们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通过攻击来达到目的并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3.帮助学龄前儿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解释,对于那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

和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看得比实际情况更具有敌意的儿童尤为重要,帮助他们理解那些人的行为背后还可能有更多的解释。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暴力行为:原因和结果

4.监控儿童所看电视的内容,拒绝那些披着动画的外衣下具有暴力行为的影片。

帮助孩子选择富有积极意义与提升道德感、亲社会行为的节目。

5.帮助他们体验自己的感受,教给他们该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情感,告诉他们做一些事情可以对情绪进行改善的方法。

6.明确地教会他们推理和自我控制,在这个阶段,他们可以具备理解道德推理基本原理的能力。

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是恰当的,懂得分享与理解。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暴力行为:原因和结果

影响家庭环境的事情有很多,因为篇幅有限的问题,其他的家庭技巧并没有过多的赘述。如果你也有家庭孩子自我提高上的问题,那么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牙膏教育,在线咨询我们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帮你解决家庭教育的小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