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青: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素质教育若干思路(下)

作者:教育规划师 05-05阅读:4530次

作者:吴丹青

本文大概3946字,读完共需3分钟

智库特约研究员简介:

吴丹青,独立教育研究人,理工科背景,多年世界五百强上市公司IT业高管经历。关心中国素质教育问题,对中国青少年的通识教育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现辞职独立从事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钱学森“世纪之问”、李约瑟难题、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模式、西方通识教育中国化等。

引言

沙袋育儿(摘自百度)

上世纪90年代,一种传统的育儿法“沙袋喂养”,仍在山东、湖北两省部分地区流行。即将出生不久的婴儿,放入盛满细沙的袋子里喂养。用沙土代替尿布,一天换一次土,干农活时将孩子独自放在田边。母亲只在喂奶时看看孩子。与人类各项活动处于半隔绝状态,经过一段缺乏身体接触(抱和背)、缺乏语言互动、缺乏身体活动(尤其是手和脚)、缺乏各种情绪互动和激励的日子,婴儿变得安静了,老实了,无悲无喜,不再表达感情。学者研究发现,“沙袋儿童”的平均智商低于正常人(平均智商在60到70之间,处于整体弱智状态)。

研究

“儿童健康发展不仅有赖于营养,也离不开激励。”蔡建华说,国际经验和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早期激励和学习经历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健康生命后续阶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

“眼下,小学生动作不协调的多了,运动能力弱了,有的孩子甚至打球、跳绳都不会,婴儿期缺少爬行训练是一个重要原因。”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发展研究室主任沃建中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项为期5年的调查显示,婴儿6—8个月时,是否进行爬行训练,可使动作协调能力相差20%。

在语言发育方面,沃建中举了一个例子。

一名6岁小男孩上学面试时,讲不出话,被北京一家知名精神卫生研究所诊断为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不甘心,带孩子找沃建中咨询。经过仔细了解,揭开病因的迷雾。

原来,小男孩的妈妈十分内向,很少跟他交流。

孩子1岁时,父亲出国学习,家里请了一名同样少言寡语的农村保姆。

在两位大人的沉默陪伴下,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不会正确表达。

比如,他说“妈妈,狗狗”,表达的却是“想喝水”的意思。

一年后,爸爸回国见状,不仅未及时纠正,反而常模仿孩子的话语哄他。

结果,在幼儿园里,孩子常自言自语,别人不知所云。

小男孩最终被确诊为语言障碍,而非孤独症。

通过一年半的艰苦矫治,如今已基本恢复正常。

“一岁半至两岁是语言发育关键期。看护人的行为影响儿童语言能力。”

据蔡建华介绍,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家长与婴儿说话的数量与婴儿词汇量的关系,从孩子16个月后开始显现。

到36个月时,语言交流多的家庭,孩子词汇积累可达1200个。而不爱说话的家庭,孩子的词汇量不足400个,差距超过3倍。

该调查还显示,在生命最初的3年里,儿童遭遇七八次严重负面体验时,如贫困、营养不良、看护人有心理疾病、单亲家庭、受到虐待、被忽视、母亲受教育程度低等,90%以上者发育迟缓,成人阶段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倍。

“儿童早期经历关乎终身健康和幸福,儿童早期的激励和学习经历会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生命后续阶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蔡建华表示。

我们根据这些科学研究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大脑的发达程度与社交行为、语言、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敏性(尤其是手部动作)相关程度最高。

这与大脑皮层功能分布情况完全一致

大脑皮层功能刺激排在首位的是手和十指;排在第三位的是腿脚;加上身体触觉、视觉,这一最为重要的部分我们在后面的“游戏和玩耍”中详细分析研讨;排在第二位的是以语言尤其是说话为主的口部发声部分的刺激,和语言最直接相关的是听和说,阅读和写不是3岁以内的任务,听觉与发声合并在语言部分研讨;味觉和嗅觉在“吃”的部分研讨。

多项目标任务的先后、快慢、多少、程度之间的平衡、取舍(选择)及适用范围是一件高难度、高科技、高艺术性也是实践中出现各种严重错误的大问题,往往做了这一样却忽略了另外一样更重要的事情,最后哪一样都没做好,比如说“放养”、“快乐教育”和日本的“宽松教育”包括西方的自由民主博爱,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兴趣培养、独立人格、活动范围和种类以及活动量等等,但不利于规则建立、习惯养成、道德培养。

到底哪一个年龄段、具备那些特征和条件的孩子做到什么程度是合适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具体来说3岁之前这些非常合适(幼儿养性),但又不能当甩手掌柜,需要对安全、卫生等提供更有效的保障(要形影不离),这叫守望、保护而不是监管、干涉、介入,3至7岁是个过渡时期,仍然以这种方式为主,但不同类型和程度又有区别(比如虽然童言无忌,打架骂人不鼓励也不惩罚,但在3岁前可以完全放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持鼓励态度,7岁以后逐步禁止)。

7岁至青春期之前是规则建立、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童蒙扶正),“从小养成好习惯”绝不等于从生下来开始养成好习惯,三岁之前都基本上完全不需要理睬这个貌似冠冕堂皇的错误理解;少年立志(10至15岁)。

成人立德(主要在15岁以后),各阶段之间有一小部分交叉。又比如“延迟满足”是3岁以后的事情,不适合3岁以前,完全不适合1岁以前(必须无条件的有求必应)。

从哲学上来说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有利就会有弊,再好的事情做过头了就变成有害(博爱到溺爱),但现实中的情况是做得远远不够,甚至根本没做,或者不懂乱来。

再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总体上我们反对打孩子,这件事情也不那么绝对,而且在中国相当普遍,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产生的后果(尤其是在心理损伤方面和亲子关系),以及年龄、程度。

频率等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及其长远影响,广州“狼爸”萧百佑比较典型,他主张“不打不成才”,四个子女都教育的比较成功,曾在电视节目中与其他嘉宾激烈争论这个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他透露与妻子结婚30年没吵过一次架,被讥笑为“秀恩爱”,他们不明白这对子女的教育多么的重要并且一般人做不到,打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与之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你从来不打孩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有那极有可能是你在孩子7岁以前与他接触太少,如果真有极少数父母从小不打孩子,但两口子经常吵架。

据研究这比离婚对孩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坏,与“狼爸”相比要差100倍以上),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其他方方面面,认为他靠打取得了最终的成功极其幼稚,这是“标题党”的简单思维,太缺乏逻辑性。说得再简单一点——打与不打都不是成才最重要的原因更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其他一箩筐的因素多了去了。

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语言(包括文字和图画)和行动(实践活动)完成的,既能说能写(通过大量的听和阅读,3岁上幼儿园以后,慢慢的就没有人一天到晚跟你说了)又能做是我们所有人追求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海量的阅读和实践,古人告诉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大家似乎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CCTV天天做广告,中国人依然不读书,我们只爱钱不爱读书,虽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嫌这样太慢了,不如冒险搞点歪门邪道来得快。

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不知先贤的教诲,加上糟糕的应试教育,我们从小不爱读书,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别说政府号召就算把刀架在脖子上,也只能说——臣妾真的做不到,基本上不可救药。

阅读的兴趣、爱好、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当然要小学二年级以后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进行,但其兴趣、爱好是从学龄前的讲故事、看图书开始的,更早可以追溯到1岁之前妈妈大量的语言刺激,两岁从日常生活开始、3岁从童话故事开始到7岁学龄前,8岁以后主要靠自己阅读,7岁以前主要靠听妈妈说(3岁以后爸爸说得越来越多),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数量和质量,不仅与大脑皮层生长发育与建立神经元连接直接相关,也是培养阅读兴趣、爱好最重要的启蒙,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这一阶段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分化,实际上不同孩子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已经有了很大差别。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小时候听妈妈讲故事胜读十年书。据说以色列的妈妈在孩子1岁以前就把蜂蜜涂在《圣经》上,让孩子喜欢上书,而且是最经典的书,多么用心良苦啊!这孩子以后不比别人厉害那就怪了。

当然3岁以前还是以游戏和玩耍为主,讲故事穿插在游戏之间进行,3岁左右白天尽可能的进行室内外的游戏和玩耍,晚上睡觉之前专场讲故事、唱催眠曲,音乐、艺术的兴趣的培养,妈妈的催眠曲是第一选择,也可以说是“杀手锏”,现代科学对睡眠、前睡眠状态和催眠(包括巫术)、意识与潜意识的认知极其有限,20世纪三大思想家之一弗洛伊德(另外两人是爱因斯坦和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就是《梦的解析》及精神分析理论,开创了心理学对这一类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治疗手段就是——催眠术。

我个人认为其在教育领域的重大应用之一就是——妈妈晚上睡觉之前给孩子讲故事、唱催眠曲,这对孩子一生的深远影响不可估量!如果你能从孩子2岁到7岁长期坚持这一工作(最好是每一天,最少隔一天),你的孩子不成才我给你跪下,那只能说明相信弗洛伊德那一套是瞎了我的狗眼。

根据以上一系列分析和科学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3岁以下婴幼儿的教育最核心的任务目标是智能的开发和潜力的发展、心理健康及发展,要竭尽全力、不惜代价的创造条件和环境(而不是“教育”、打骂、训斥)使得孩子更积极主动、独立的、更开心更愿意多动手动脚、多说话(包括表达各种情绪情感),多接触人(主要是父母也包括其他人)和各种事物(事情和物品),具体内容我们分别在“父母陪伴”、“吃和睡”、“游戏和玩耍”这三个部分进一步分析研讨。

创造条件让孩子在3岁前多说话、多活动,不能说与经济条件没有关系,情况好的话可以锦上添花,但很多有钱的家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只要不是太贫困的一般家庭是有条件做到这一切的。首先父母要有这个意识、观念、见识和视野、勇气和决心,而且需要不断的学习,良好的性格、涵养是实施、做好这些事情的保证。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重要、更难。

父母和老师缺乏耐心、动不动就发脾气(其延伸和行为表现是训斥和打骂以及表现出厌恶、蔑视和愤怒情绪)是所有教育活动中最大的杀手!是毒药!也是每一次教育活动失败的最重要原因(而不是之一),这不仅多多少少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家庭,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型和无形摧毁着大大小小无数次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其后果无法弥补和挽回。

这一恶招几乎可以致命!

更多智库思想请关注微信订阅号:tongshi_zhiku(通识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