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岁女童上大专看父母教育成功,塑造宝宝自信人格

作者:倍萌儿麻麻 09-14阅读:5621次

近日河南10岁女童张易文上大专的消息频上网络,引起了全民讨论。她今年10岁,拥有与同龄人迥异的人生:从未接受学校教育,4岁起在父亲开办的私塾里读书。2016年首次参加高考,总分172分;复读一年后,2017年以352分的成绩,被河南一家专科学校录取。她一直表现得很期待上学,一点儿都没有显现出该有的羞涩与紧张,还自信地表示:“我会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让爸妈操心,和老师、同学好好相处。”

自古以来,中国父母看待孩子,即使内心里有一丝满意,但嘴里永远都不会表示满意。信奉"打击式教育"的父母,会把孩子的快乐视为最大的敌人。自童年时期对孩子的打击,早就让孩子为了保护自己,日积月累建立起和父母之间的围墙,当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会选择彻底切断和父母之间情感的沟通。

网上有不少人表示,父母从小就打击自己,自己的性格慢慢变得十分内向,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朋友少,与人沟通总是小心谨慎,生怕事情做的不好。很容易自责,哪怕有些事情并非自己的过错。

现在的爸爸妈妈则是很喜欢夸孩子,动不动就说宝宝是最棒的,宝宝很厉害。这样很容易让宝宝禁不起“输”。那么,爸爸妈妈该如何对宝宝进行鼓励和夸奖,塑造他们的自信人格呢?

1、夸奖时机很重要

小宝宝一开始穿鞋,分不清左右,时常会弄反。后来告诉她,扣的地方在外面。她默默记在心上,后来穿鞋时就用上了大人教导的话,然后问我们:“这样对吗?”我们会说:“嗯,今天穿得比昨天好,而且分清楚了哦。记住左右边,以后就不用问对不对哦。”后来,她就没再穿错过,而且每次自信满满地亮出脚,让我们检查。夸奖不是简单地说:“哇,宝宝是最棒的。”而应该具体到事件,夸有所指,这样孩子记得牢,也更加有动力。

2、适当鼓励增强自信

有一次带着宝宝到大姨家做客,她看到两个姐姐打羽毛球后,回家也一直念叨要打羽毛球。考虑到孩子太小,羽毛球还打不动,乒乓球的球又容易跑,折中买了板球。第一次跟她打的时候,她抓瞎了,一个球都没接到。但是,每次我发球,她都很认真地去接,于是我们都会鼓励她,“不错哦,有进步,就差一点点。”第二天,她一个小时里接到了好几十个球。

适当的鼓励,会让孩子增强自信心,还可以委婉地提出改进的地方,下次他们就会做得更好。

3、学会倾听孩子心声

邻居小苏刚生下二胎不久,最近突然发现以前特别懂事听话的大宝动不动就哭,还时常会打小弟弟。帮忙带孩子的婆婆总是很生气,会大声呵斥大宝,大宝就变得更容易哭了。小苏隐约觉得这事不简单,估计与二宝有关。于是她私下里跟两岁多的大宝谈话,原来大宝不喜欢二宝,因为他觉得二宝抢了爸爸妈妈和奶奶,他的声嘶力竭就为了引起大人们的注意。

后来,小苏马上表示,大宝二宝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不会减少对他的爱,并且当天就做好计划,之前跟大宝的一些互动即刻恢复。同时,小苏还交待婆婆不要总是跟大宝提他是哥哥,要怎么样怎么样。

不管处于什么时期,我们都该蹲下来,与孩子好好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样才能发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

4、变问答为夸赞

最近陈爸爸给宝宝买了中国地图拼图,一开始爸爸陪着他一起拼。虽然不认识字,但是爸爸每次讲一两遍这块拼图是哪个省市时,他很快都能记住。摸索两天后,宝宝就能独立地把中国地图完整地拼好,并且能够回答大部分的区域。

看到如此棒的宝宝,妈妈这样做:“哇,中国地图是谁拼得这么好的?”“这个是什么地方,能不能告诉妈妈呢?”宝宝就很开心地回答并且告诉妈妈每一块拼图表示的省份。

用一些问题对孩子表示肯定,他们会非常乐意回答并且告诉你怎么做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

写到这里,我想用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法的语气和方式。"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探讨交流,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