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捂汗退烧,不能酒精退烧,到底怎样才能给孩子安全退烧?

作者:恐龙快乐英语 04-02阅读:2048次

武汉新洲有个一月大的婴儿,因为天气降温有点儿感冒。家人给他穿了厚厚的衣服,希望能让孩子捂出汗来,治治感冒。

但第二天起床后,家人发现孩子发高烧,脸色通红,无精打采的。

爷爷奶奶觉得孩子这是发烧了,再多穿件衣服,就能“捂汗”,应该就是能退烧了,于是就给孩子多添了件衣服。

谁知道到晚上的时候,孩子仍旧高烧不退,而且呼吸很微弱,嘴巴发乌,脸色苍白。

家人这才将孩子匆匆忙忙抱到医院。

接诊医生回忆,当时孩子除了内衣,身上还穿了两件毛衣、一件薄棉袄、一件厚棉袄,外面用一个厚厚的包被裹着。

随后的检查证实了医生的担忧:孩子出现了婴儿捂热综合征。

因为大量出汗又没有补水,已有脱水症状,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遗憾的是,因为捂热时间过长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多器官弥漫性出血。

最后,孩子因为救治无效而离开了。爸爸妈妈痛哭不已:孩子才出生一个月,我们还没来得及给他取名字呢……

多么惨痛的教训!

迷信捂热发汗退烧,酿成的悲剧经常看到。

孩子发烧,不能捂汗退烧,也不能盲目使用酒精退烧和冰块退烧,而且吃什么退烧药都是十分讲究的!

捂汗退烧、酒精退烧

医生是反对的!

1.捂汗退烧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

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

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因为捂汗退烧而造成悲剧,并不鲜见。而文中开头的一个月大婴儿,就是典型的捂汗退烧悲剧。

2.酒精退烧

酒精在人体皮肤上挥发的速度非常快,带走的热量也更多,大面积使用的话,反而会让孩子出现寒颤。

婴幼儿的皮肤也非常稚嫩,角质层薄,黏膜血管丰富,酒精很容易透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导致孩子酒精中毒。

之前东莞的一对父母用工业酒精给孩子擦拭退烧,结果孩子当即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后还是不治身亡。

冰敷、温水擦浴

医生不建议家长使用

冰敷退烧效果是可以的,发烧的时候脑供血会增加,对额头“降温”能起到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但是,这种行为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毕竟,宝宝的皮肤可能经不起低温考验。

很多爸爸妈妈自制的冰袋都是直接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若与皮肤直接接触,可能会发生冻伤的情况。

小孩子的皮肤比较薄嫩,比大人更容易受伤。

因此,若是自己做的冰袋,在从冰箱拿出来后可先用薄毛巾包一下,冰敷的时候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冰敷部位有没有出现冻伤等异样。

此外,不要将冰袋放于孩子的肚子上、胸前、阴囊、脚底等敏感部位。

这个方法很多医生并不推荐给家长,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发热孩子都适合冰敷,这算是住院时的一种退热方法。

温水擦浴,这个以前比较提倡,后来研究发现虽然和退热药物联用有更好的效果,但是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比如寒战、鸡皮疙瘩、哭闹等,因此最新的指南是不推荐的。

温水擦浴的时候,擦拭部位要准确,比如颈部、腋窝、腹沟股这些有大动脉的部位,而不是擦胸前后背。

这样会减少鸡皮疙瘩、寒战的发生。另外动作要轻柔,因为的确有些家长特别实在,为了让孩子快点退热就拼命地擦,换谁谁都受不了。

退热贴

效果并不明显

还有退热贴,这个特别流行,在门诊经常看到一排发热的孩子每个头上都贴一个。我估计家长还是怕脑子烧坏了,贴一个心里特别踏实。

实际上,退热贴降温效果有限,部分患儿还会感觉不舒服甚至过敏,所以不作为推荐使用。当然如果孩子自己觉得不难受,就让 ta 贴着也没事,没必要苦大仇深地让家长拿下来。

给孩子退烧

医生推荐这么来

1.洗温水澡

洗温水澡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孩子都喜欢。

就是如果孩子由老人抚养的话,可能需要费些口舌说服他们。另外就是要告知洗完澡以后一定要给孩子擦干水,并注意环境温度。

2.药物降温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各国权威机构对全球儿童推荐的退热药物只有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选择相对安全的退烧药物。一般来说,布洛芬和对乙酰胺基酚都是对儿童来说相对安全的退烧药,布洛芬只能用于 6 个月以上的孩子,对乙酰胺基酚可用于 3 个月以上的孩子。

一般体温到38.5度以上才考虑用退烧药。

3.家长日常护理也很重要

要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因为发热会导致脱水,可建议孩子多喝水、电解质口服溶液等。

保持孩子房间和家里凉爽舒适,不要给孩子穿得太厚。如果房间温暖或不通风,开启电风扇,保持空气流通。

孩子发热时,不必一定要待在房里或躺在床上,可以在房间内走动,但要注意不能过度疲劳。

家长观察病情是否出现恶化,如果持续高烧,家长一定要及时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