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该有个女朋友啦!”

作者:大观家庭 02-14阅读:2461次

有天我家小朋友起床后,很郑重地对我说:“妈妈,我该有个女朋友啦。”

哈!?一个刚上半年小学的小孩儿,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我说:“是吗?你有人选了吗?”

儿子:“暂时没有。”

我说:“哦,你为什么想要个女朋友?”

儿子:“这样就有人跟我玩啦。妈妈,其实我以前是有女朋友的,在幼儿园的时候。”

我:“谁啊?”

儿子:“O啊!你忘了吗?她给过我卡片的,专门送给我的。”

我:“对对,想起来了,她后来搬家就不上你们幼儿园了。”

儿子:“嗯,从那以后我就没有女朋友了。”一副很失落的样子。

难得谈起“爱情这东西”,我当然要抓紧时间,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什么是爱?我们该如何拥有爱?

爱的语言,孩子生来就懂

接着儿子的话,我问他:“你现在最想跟谁玩?”

儿子:“我希望D跟我玩!”

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相貌平平,个子比他高,身材比他壮的小女孩儿。说实话,我对这小子的眼光有点儿失望。但我忍住了,继续问他:“为什么选她?”

儿子:“她是我们的小组长,每次都给我们发东西收东西,她很公平,不偏向任何人,态度也好。”

这个小女孩儿D,我认识,是个很有爱的小女孩儿。有天我在他们班上,老师让小朋友们画故事。她画了一颗大大的心,然后画了三个人。我问她,你画的什么啊?小女孩儿告诉我,她画的是她的家,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妹妹。

当时看得我暖暖的。

我又问:“那谁最喜欢跟你玩,你知道吗?”

儿子:“我知道谁喜欢我,J喜欢我。”

我:“你怎么知道?”

儿子:“因为她经常分我东西吃,而且她说过她喜欢我,她还拥抱过我。”

本想教育孩子“什么是爱”、“怎样表达爱”,没想到小朋友给我上了一课!

小朋友之间,真的在表达爱意,他们天生就懂爱。

如果你看过盖瑞·查普曼写的《爱的五种语言》,你就会发现,“爱”的语言是他们最擅长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小孩儿之间的直觉是对的:他们对爱情和友情有着自己的判断——爱的语言不需要教,他们天生就懂。

我家儿子的爱的语言是:高质量相处时间——他希望你跟他玩,玩得快乐,玩得好,他就会喜欢你;

J的爱的语言是:身体接触——她喜欢你,会抱抱你;

O的爱的语言是:小礼物——她喜欢你,会送礼物给你。

还有两种爱的语言是什么呢?

比如我儿子要是得了奖、表现好他都会告诉爸爸。他希望得到爸爸的表扬——“肯定的语言”,这是小朋友跟爸爸之间爱的语言。

和我又是另一种爱的语言——妈妈总是为他的身心健康在努力为他服务,催促吃饭、睡觉, 倾听他说的乱七八糟,不评价不否定他——这是“服务行为

小朋友如果彼此喜欢,都会不由自主地使用爱的语言。

天上掉下个儿媳妇...!?!

女朋友的故事,还有续集。

前几天,我接他放学的时候,一见到我,他就说:“妈妈我有女朋友了!”

很兴奋的样子。

我:“是吗,谁啊?”

儿子:“D”

我:“你不是也希望她是你女朋友吗。”

儿子:“是啊,而且她现在是我女朋友啦。”

我:“她说啦?还是你问了?你们怎么成男女朋友的?”

儿子:“都没有,我们吃的同一种薯片。”

我:“谁给的?”

儿子:“老师给的。”

我:“老师给的?!不过就是老师给你们一样的罢了。”

儿子:“不一样,我们小组有三个小朋友都吃同一种。薯片有好多种呢,我们有共同的爱好。”

“呃......”

儿子嘴上挂着笑,还挺乐的。

在5、6岁的孩子,说起男女朋友像是“过家家”里的角色。但小孩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呢?

孩子在这个年纪已经通过观察世界,开始认识到“浪漫关系”这个抽象概念。或是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关系中、从故事书、从电视里不断积累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临床心理学家、西安大略大学的教授Karen Bax博士说:“如果你问孩子什么是男朋友或女朋友,他们的定义通常指向亲密的个人关系“。所以他们会说“长大以后要跟爸爸/妈妈结婚”,或者要让幼儿园的同学做他们的男女朋友,只是因为他们想共度亲密时光。

想跟爸爸妈妈结婚,没什么不正常的这样的阶段,我们称之为婚姻敏感期”。

通常,婚姻敏感期在4岁左右开始萌芽。一开始孩子会表现出对父母的依恋,把自己的恋爱对象锁定在爸爸妈妈身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识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他们突然意识到,爸爸和妈妈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大人,而自己是小孩子,而小朋友应该跟其他小朋友恋爱。

于是孩子就开始在同龄的小朋友中间选择恋爱对象。这时候,交男女朋友只是表达他们“喜爱”的一种方式。

“我喜欢你,所以要和你做男女朋友”;

“我想和你一起玩,所以我要和你做男女朋友”;

“我想吃你的零食,所以要和你做男女朋友”……

这样,“做男女朋友”成为表达喜欢最直接的方式,而“结婚”成了友爱的最高形式。

在这个阶段要做好早期的性教育,避免孩子模仿影视作品,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儿,伤害他人;或是被错误的观念引导,被“怪叔叔怪阿姨”伤害,保护好自己。

大约到了6岁,孩子就会走过婚姻敏感期。

孩子是怎么交朋友的

聊聊儿子因为搬家分手的“前女友”O吧。

儿子回中国探亲一段时间,没去上幼儿园。

回美国幼儿园之后,我问他:“你们小朋友见到你有没有很开心?”

儿子:“就O很开心。她跟我说,你总算回来啦。”

我:“一个也好啊。说明有人记得你。”

后来,儿子回家递给我一张卡片,卡片上画了两个小公主手牵着手,头上有颗大大的爱心。

我:“这是给你的?这是两个小女孩儿啊。”

儿子:“对,O给我的,她说那两个小公主,一个是我一个是她。”

“成为公主”是4岁小女孩儿能想象出的最美的生活了。所以她把这样的美好愿望,投射在她和儿子的关系上。

《蜡笔小新》里一个女孩儿特别喜欢小新,就对小新的妹妹特别好——而O对我家妹妹也很好,算是爱屋及乌了吗?

小朋友的友谊是怎么样发展出来的?他们是怎么“挑”朋友的呢?对自己好的?能一起玩的?还是看眼缘?

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塞尔曼曾提出幼儿友谊发展的三个阶段

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对于“物品(比如玩具、零食)”的占有、对于“友谊(你只能跟我玩)”的霸道,需要好好引导,像“你怎么这么小气呢?”、“你不可以这么自私”这样的话,我们尽量少说。

那更符合成年人认知的那种不分彼此、心意相通的友谊要怎么发展起来呢?丹佛大学的弗曼教授的经典研究揭示:

孩子的友谊观会经历:从外在的“玩在一起”,到内在的“彼此认同”这样的过程。

幼儿园和刚上小学的孩子,把共同活动和游戏看作友谊的核心,主要以外在的行为特征去界定友谊,认为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

小学起,孩子认为互惠、平等、合作是友谊的基础,朋友的作用是提供共同的行为准则,分享共同的情绪、情感。他们会开始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品位:我们都要喜欢同样的东西;或者我喜欢他,他也喜欢我,这样就能成为朋友。

而这样的过程,是在孩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孩子是面镜子,照出你的爱

价值观当然是日积月累的。孩子年龄越大,他的“择友标准”越能反映出父母的价值观。

比如说:

父母很在乎成绩,孩子也许就特别希望自己的朋友学习好;

父母很在乎财富,孩子也许就特别希望自己的朋友是富二代;

父母管教很严,让孩子觉得相处好累,孩子也许就希望自己的朋友很容易相处,成绩好坏便无所谓......

我经常跟儿子说,“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长相,但是他可以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还是一个邪恶的人。”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人不可貌相)

读故事的时候讲、看动画的时候讲,天天讲月月讲,小孩儿就不那么在乎长相了。

当孩子跟你分享“我在幼儿园里有了男/女朋友了!”的时候,不妨听听他们是怎么看待这段关系、他们最在乎对方什么、他们愿意付出什么。

倾听的过程中,反思孩子交友标准,我们也能反思了做父母以来传递的价值观。

抓住这样的机会,在关系的镜子前审视自己,理解自己——我和我的朋友的关系积极健康吗?家里的大人们关系和谐吗?我在亲密关系中看重什么?

在这样的思考中,看见自己:倾听孩子对“爱”最本能的表达和反应,在“孩子”这本神奇的书中,也学会“爱的语言”,成为更好的大人。

本文作者:琢爱舟,大观家庭专栏作家。MBA,现居硅谷,留美10+年,两个混血宝宝的妈妈;关注性教育、STEAM教育等专题。心中有爱,以文琢舟。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她的专栏。

在朋友圈还看到这样一个段子:

儿子上大班了,他小姨来家里玩,逗他:都读幼儿园大班了,有女朋友了没?

儿子:还没找呢?

小姨:为什么捏?

儿子:马上快上小学了,还要重新分班,现在找不稳定......

你们家小朋友在幼儿园里有没有找到男/女朋友?有几个呀?

↓↓↓下方留言告诉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