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孩子这样养成

作者:安然德国 03-27阅读:3124次

文/青草妈

过年带2岁的青小草同学回国,家里所有老人、亲戚朋友都说,孩子真乖,真听话。

事实上,从青草出生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对她说过“听话”二字,也极力反对别人教导她“要听话”。

这个时代,不再需要只会听话的孩子,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要会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观点。

一味听话的孩子,内心并不一定是快乐的。朋友小A常跟我诉苦,从小爸妈对她的教育就是要听话,她一路听父母的话结婚生子、全职带娃,对生活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激情,很不开心。

有的孩子听话懂事是因为父母民主开放,给孩子更多的信任与选择,因此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融洽,不需要与父母对抗。

有的孩子表现的懂事听话,是因为父母过于专制强制,孩子的需要被压抑,不敢发声。

有的孩子听话懂事,是因为父母有一方不在身边,孩子自发的想要保护在身边的一方;或是因为父母经常跟孩子诉苦排遣压力;或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护。这些孩子常表现出超乎年纪的听话懂事,这样的懂事让人心疼怜爱。

我们追求的,自然是第一种“听话”。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不是单纯地听话,而是告诉他事情背后的原因和道理,让孩子知道,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事实才是判断事情的标准,而不是妈妈或爸爸说。

那么,如何做到不强迫孩子听话,却又达到人们所谓的“听话”的效果?在与小青草相处的点滴生活中,安然有如下几点方法论感受想与大家分享交流:

1、解释原因

遇到事情解释清楚原因,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要单纯地只说命令。

“那个不能碰!”

“快走!”

“快点吃!”

我们常能听到很多家长这样简单直接地命令孩子,不是他们对孩子不够关爱,而是由于成人的思维定式和说话习惯,往往让他们在与孩子说话时,直接说出这样带有结论性的话语。很多成人在潜意识里,总认为孩子听不懂这些道理,不需多费口舌与他们讲道理,只要告诉他们,该怎样做,便好。

命令孩子做事不是一个可取之法,这往往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常常会适得其反。

我们越是这样强制要求,孩子反而会越不听话。我们又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更加生气,埋怨斥责孩子,抱怨自家孩子太“熊”,不好带。这样恶性循环,也许这个孩子以后就真“不听话”了。这都是因为孩子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或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比如插孔危险,告诉孩子这个有电,很危险,会受伤,不能碰,远比简单地说一句“这个不能碰”,效果要好得多。

从青草出生起,凡事我都会和她不厌其烦地讲道理,不要觉得孩子小、听不懂,就不讲,她真的是可以听懂或是可以感受得到的。坚持不懈地跟孩子讲道理、讲原因,你会发现,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懂事明理。

2、讲述后果

遇到事情说结果,告诉孩子会产生的后果,不要一味地强迫与压制。

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孩子会做出他自己思考后的决定,这个决定会比单纯地听话更有贯彻力。

比如青草几个月时换纸尿裤哭闹,我每次都耐心温和地告诉她,纸尿裤脏了,必须要换,换了才舒服,你越这样不配合,咱们换的就越慢。大概半个月后,她接受了这个事实,一直到现在,每次换纸尿裤都特别乖,躺在那里一动不动还自己抬起腿。

她不吃饭时,我从不会强迫,只会告诉她:吃饭与否你自己决定,如果不吃,等会儿收拾了餐桌,你就得饿着。妈妈不会饿,挨饿的是你自己。德国幼儿园也是这样,老师不会强迫孩子吃饭,他们认为孩子自己知道饥饱。如果孩子说饱了,盘子就会被端走,形成习惯后,孩子们反而会积极主动的吃饭。

担心她喝水乱动弄湿衣服,告诉她水撒在衣服上,身上湿了会难受,远比简单地告诉她“不能乱动”来的更有效。告诉她在床上不能喝水,不如直接在她手上滴一滴水,让她自己感受,告诉她水撒出来,床会湿。

又比如她坐在高凳上吃饭,偶尔不老实,左扭右转。这个时候,我通常会告诉她:“你这样不好好坐,会掉下去,摔到地上会很疼”,每次她都会赶快坐好。告诉她从凳子上摔下去的后果,远比一遍遍唠叨“快坐好”,来的有效的多。

告诉孩子事情的后果,远比简单直接的命令孩子,来的更有效。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聪明,他们会做出合理的选择,并主动地遵守。

这样做不仅事半功倍,更能培养孩子对事情后果负责、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和习惯。

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早就忘记了事情本身的对错,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行之。这就是我们常常会遇到和抱怨的,孩子总爱和大人对着干。

3、不听话就打骂?

不听话就责怪、打骂孩子的行为最要不得。

“打是亲,骂是爱”

“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材”

类似的教条太多了,我们的上一代、甚至我们这一代,有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长大,以至于我们很多人会错以为,我也是这样长大的,不也很好么?

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严和形象,绝不是靠打骂就能真正树立的。经常受责骂的孩子,他感受到的是屈辱,体会到的是自卑,学到的是粗暴,激起的是逆反。打骂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更不利于教育孩子。试想,孩子本来已经对你有排斥,怎么还会心甘情愿听你的话?

朋友B对我说,孩子的爷爷坚持自己老一套的教育方式,总是在孩子淘气或他认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声斥责孩子,抬手要打孩子。导致孩子现在不但不听爷爷的话,反而还特别“讨厌”爷爷,觉得爷爷根本不爱他。这一矛盾导致他们全家都很不开心。

奴隶式的管教,只会养成奴隶式的人格。

如果你是个孩子,你会诚服于打骂教育吗?会,也是屈服。打骂孩子,会导致孩子认知错误,变得更逆反,更“不听话”。

教育孩子要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用讲道理替代强迫压制。

父母要真正平等独立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说话算数,才能得到孩子完全的信任,你说的话孩子才会听。尊重孩子就是承认他的人格尊严和平等地位,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所有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尊重孩子应当是无条件的,对孩子整体和所有的接纳,而不是取决于他的某一行为。

也许会有人质疑,如果不严厉教育,是不是会宠坏孩子?其实,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对自己负责,反而更能培养孩子独立而理性的人格。

爱,从来不是溺爱。

爱是在有规则、有界限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无尽的温柔和关爱;溺爱是无原则、无界限的妥协和纵容。

不涉及规则原则的事情,完全没必要强求孩子;涉及原则和规则的事情,则一定不能妥协。我们既要尊重孩子,不随意干涉指责;又要正确引导,让孩子明白规则与界限,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自己的行为要自己负责。

规则并不是责骂与强制,规则更不应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引导恰当,孩子完全可以快乐主动的接受规则,开心的遵守,并一直遵守。

我最欣赏并身体力行的一种育儿理念,便是温柔的拒绝,既要温柔平静充满对孩子的爱,又要坚定不妥协的坚持原则。事实上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确实更加平和懂理。

4、养成好习惯

注重习惯的养成,父母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

好习惯形成之后,想让孩子不听话都难。尤其在孩子2岁左右秩序敏感期形成并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十分重要。一旦孩子对某件事养成习惯,他会按着这个习惯,甚至是带有“强迫症”性质的,坚持这样做。比如青草现在玩完玩具,用过东西,必须自己放回原位,简直“太乖了”。

德国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很多好习惯,这些习惯逐渐内化为自我准则,无需他人监督,也无需自我强迫,其中之一就是整理收拾东西,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原则就是父母老师以身作则,孩子感受参与,但不强迫,直到耳濡目染养成习惯。

德国幼儿园每天四次收拾玩具,通常在餐前和睡前。老师边唱收拾玩具歌,边收拾玩具。大些的孩子会主动一起收拾,小些的孩子会在旁边看着。老师从不强迫孩子们收拾,但通过每天的耳濡目染,孩子们在一段时间后,都会慢慢养成习惯,主动一起收拾。

除了幼儿园,德国所有早教活动班也是如此,即使活动班只有1小时,每次活动快结束时,老师和妈妈们都会一起收拾玩具,孩子们或参与或旁观,不论是几个月的宝宝,还是1、2岁的孩子,都不例外。

吸取德国育儿经验,我在家也学着这样做。每晚睡前,我会一边说着收拾东西啦,一边把玩具收回箱子里。开始时青草还小,自己不会收拾,但我会让她看着我收拾。青草1岁时,某晚睡前,青草竟也跟我一起把玩具放进盒子,还把床上的书也拿起来放回盒子里。一直到现在,玩具都是她自己收拾,她甚至还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分类,塑料、实木、音乐、乐高等玩具,都能分类放回原来的箱子。

青草从一岁多会走路开始,我就鼓励引导她自己扔纸尿裤,到现在已然成为她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当然我采用的办法依然是一开始不强迫,我抱着她或拉着她,和她一起扔,逐渐过渡为让她自己扔。

孩子天生爱模仿,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虽然习惯养成之前需要一段时间耐心引导,或许这段时间会比较漫长,但我们一定要坚持。不要坚持几天不见效就觉得没用;不要觉得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懂事了再开始培养也不迟;不要怕麻烦,嫌小孩子做的慢。现在短暂的“麻烦”,是为了以后更长远的“省事”。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轻轻松松坐享其成享受你的乖宝宝啦。

5、说话的艺术

讲究说话的艺术,养娃路上事半功倍。

1、询问商量的口气,比命令语气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尤其孩子处在2-3岁自我意识萌芽发展的爆发期,对自我的认识和自尊的需求更加强烈,一句简单的问句,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重视,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接受起来远比命令语气容易得多。最简单的办法是在命令句后面,加一句,好么?

“帮妈妈把这个扔到垃圾桶里,好么?”

“你现在想吃饭么?”

“我可以开灯么?”

这些都是我和青草的日常对话,换来的是青草坦然的接受。相比之下,青草爸经常忘记这点,或者简单直接的命令语气,或者不经询问就擅作主张,经常会导致青草哭闹。

2、投其所好,编讲故事,脑洞大开的时候到了。

比如青草是个超级爱美的小姑娘,每次她不愿洗脸刷牙的时候,我都会告诉她,洗了脸,干干净净才漂亮,不洗脸脏兮兮的不漂亮。每次说完她必定马上积极要求洗脸,屡试不爽。投其所好的语言方式,比起简单一句快点洗脸,效果要好得多。

比如她有时不愿穿外衣,我会告诉她,内衣上的小木马会冷,穿上外衣小木马才不冷。每次听到这个她都会赶快穿上外衣,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爱心关爱。编讲故事的语言方式,比必须穿上衣服的命令要有效得多。

青草从出生到现在,不论她再淘气再哭闹,我一句“听话”没有说过,一句生气指责的话没有说过,从来都是温和耐心地讲道理,她反而特别的“听话”。

这个听话,是建立在她经过自我意识判断之上的,所以更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融入生活,融入个人性格。

孩子是棵小树,家长应当精心扶植,疏导成长,而不应严加捆绑或随意修剪。否则,只能把孩子变成符合父母意愿的、仅供观赏用的“盆景”。

以上是我这次带青草回国,对家里老人们夸赞她“听话”的一点想法与经验,妈妈们一定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与智慧。

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努力做更好的妈妈~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用,请转发给您的朋友,让更多的人受益;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