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的一个意外,让我发现死亡原来那么近

作者:妈妈妈咪 04-04阅读:1385次

01

前几天在送六六和潼潼上幼儿园的路上,遭遇了一件至今想起来仍非常后怕的事。

我们在美国租的车是一辆MPV,一共三排座,两个小朋友的安全座椅安装在第二排,平时两个孩子和姥姥奶奶都在时,我都自己坐在第三排。那天送孩子去幼儿园时老人在家没去,返程照旧小暖开车,我就坐在了副驾驶。在一个路口等红灯时,路边的绿化带正巧有园丁用割草机割草,可能是割草机把土里的石块给翻起来,借助冲力,一个石块砸到我们车上。当时我只听见“砰”的一声,本能的吓了一跳,我们停车检查,发现小石块竟然在玻璃上击穿了一个小洞,直接砸在第三排座椅头顶的安全带卡扣上,把卡扣都砸变形了。

当时我就一阵后怕,如果那天满员,那种像子弹一样的冲击力,很可能打在第三排的人身上;而如果我们等红灯停车的位置稍往后停一米,石块破窗而入就会打在我头上,命就没了。

那天接六六下幼儿园,我紧紧的抱住她,生怕她从此没有妈妈守护了。曾经以为离我们很遥远的死别,没想到就潜伏在身边。

这件事让我重新想起死亡教育这个听起来有些沉重的话题。说实话,我小时候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并不多,在我们爸妈眼里,死亡是一个禁忌话题,和小孩子谈死亡,大人总觉得没必要、也不吉利。

实际上,逃避的态度并不会让孩子感到好受,反而有可能导致悲剧性后果,因为好奇而尝试死亡的滋味,或者因为疏导不畅而留下心理阴影,或者因为太轻视死亡而在遭遇挫折时选择自杀,都是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现。

02

我自己就曾因为好奇而差点导致意外。大概是上小学的时候,我对死亡有了懵懵懂懂的认识,问大人:什么是死啊?大人总是说:小孩儿,懂个啥啊!死啊死的,不吉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躺在床上,拿起一个茶杯放在口鼻处,玻璃杯边沿和皮肤紧紧相贴,很快变得密不透风,我感觉呼吸急促、喘不上气、周围的一切开始旋转,我害怕了,用尽全力去拔玻璃杯,“砰”的一声,玻璃杯拔掉了,我大口喘着气,回想着刚才发生的一切:这就是快要死亡的感觉吧。因为对死亡没有一个理性科学的认识,即使在我成年后也一度很逃避这个话题。

前几天复活节和美国的朋友聊起如何面对死亡,她说美国人对死亡的态度轻松的让她都很不适应,这里的葬礼也没有太多悲伤的气氛,大家就是聚在一起回忆故人。而美国的死亡教育也很普遍,从幼儿园起开始普遍实施,有些学校不仅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上,还渗透到生物课、科学课、社会课等各个学科。学校还和一些养老院、临终关怀机构合作,老师会带着孩子去这些机构,为临终者送上祝福,在开展死亡教育的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培养。

03

有研究显示,在资讯尤其发达的今天,孩子从3、4岁就会接触到死亡的概念。但是对很多大人来说,给学龄前(6岁前)的孩子谈死亡是件很难的事,谈深了,担心给孩子留下阴影,触及皮毛,又担心没什么鸟用。同时,学龄前儿童对死亡的理解也有局限性

童话里,公主都能起死回生,孩子便以为,死亡是暂时的,可逆的,死一回是件很有趣的事。

家里有亲戚去世了,孩子会非常担心妈妈会死。

目睹有人先生病、再住院、最后去世,孩子会认为生病就会死,因此非常害怕生病。

家里养的小鸟小鱼死了,家长把小鸟随意扔进垃圾箱,把小鱼用马桶冲走,孩子会认为死了就会被丢掉、被冲走。

她们对死亡有非常多的不了解,于是会问家长。而家长对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最好的方式是不回避、也不欺骗,以孩子能接受的角度给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

否则越是想要藏着掖着,越是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比如性教育、比如死亡教育。既然死亡是无法逃避的万物规律,为什么不从小就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死亡概念,让孩子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04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对死亡会提出的问题,罗罗给大家做了个小总结,其中有些问题六六已经问过我,由于自己小时候很缺失死亡教育,在回答她的这些问题前,我都提前了解了应该给出的恰当回答,事实证明,六六的反馈还不错,在她心智可理解范围内解答了孩子关于死亡的疑惑。

给学龄前孩子谈死亡,应该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孩子:死了,就是不能再见到这个人。

大人依然应该给出简明直接的信息,但可以加入一些让孩子感到安慰的信息,比如:虽然我们不能再见到他,但是只要你心中想着他,他就一直活在你的记忆里。

错误的解释是,担心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而用“他睡觉了”、“她出远门了”等说辞代替直接告诉孩子“他去世了”。这样非但不会减少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感,反而会导致孩子害怕睡觉、害怕旅行,认为自己睡着了就会死,妈妈出远门也就是死了。

六姥姥有个关于我小时候的笑话,那时我非常担心六姥姥会离开我,逢人便说:我妈妈是老不死!别人说:这孩子怎么这么说话!我着急地解释:我妈妈是到老都不会死!

实际上,在认识到死亡的存在后,孩子就非常担心妈妈也会死,非常关心妈妈什么时候死。

面对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们不要生气、认为孩子不懂事。这背后实际上是孩子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隐含的信息是:妈妈,你死了之后谁来照顾我?

这个时候,要帮助孩子消除焦虑,适当的回答是:妈妈会一直陪着宝宝,直到你长大、有自己的宝宝,妈妈变得非常非常老的时候。距离这个时间还有很久很久。在这之前,妈妈一直和宝宝在一起。

生病和死亡划等号会让孩子害怕生病、看病。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注意明确生病≠死亡的概念,随口就会说出”他因为生病所以去世了”这种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孩子看到妈妈生病时,就会把生病和死亡联系起来,认为一生病就会死,说出让大人哭笑不得的话。

如果我们不强调生病也有大小轻重之分,孩子就会对生病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我们平时给孩子说话时一定要处处留心,告诉他们:只有生很重很重的病、医生都看不好时,这个人才会死。大部分人生病都可以治好。妈妈的病就是很轻很轻的病,妈妈不会因为这个病死,还会活好久好久呢。

学龄前孩子还会把发生在身边的死亡和自己的言行联系起来,认为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没说什么),而导致死亡发生。

比如,家里养的狗狗把孩子的玩具咬坏了,孩子生气地脱口而出“你怎么还不死啊”,后来,狗狗真的死亡,由于对因果联系还没有很好的认知,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那句话导致狗狗死亡,会沉浸在内疚、自责、恐惧的情绪中。

我们应该安慰孩子,告诉他:狗狗死了,是因为它年纪非常大,得了不能治好的病,和你、以及任何人的言行都没有关系。

这也是很多学龄前孩子担心的问题,尽管家长做了铺垫,告诉他们记忆永存,他们还是非常担心死后会像小鸟小鱼一样被随意丢弃。

这就要求大人首先做到尊重生命,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解释,死后仍然会被重视、珍视、铭记,孩子不仅能学到尊重生命,也会减轻对死亡的恐惧。

在郑州,每年开春街上就人挑着一筐小鸡仔卖,不少家长给孩子买回家,说是“就当买个玩意儿,养两天就死了”,小鸡仔死了也就随手一丢,我非常不赞成这种做法。要想不惧死亡,首先就要尊重生命。见惯了把活物当玩具玩弄并随意丢弃,孩子也会担心自己死后扔掉被遗忘,陷入不安情绪。

05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如果有一天科学足够发达,每个人也都希望长生不老。但在现在,死亡是自然规律,是万物的必经之路

因为有死亡的存在,我们方知活着的美好。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害怕死?那么让你永远活着,身边爱你和你爱的人一个一个离开,你怕不怕?

爱让活着有了意义,爱让死亡有了方向。

我很喜欢的一本关于死亡的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斑纹猫玩世不恭,因为各种原因死了一百万次,每次它都毫不在乎,死亡于它就是一场儿戏。直到斑纹猫遇到白猫,和白猫相爱,生下一群小猫,小猫长大后自立门户,白猫老死了,斑纹猫整整哭了一百万次,有一天,斑纹猫安安静静地躺在白猫身边,再也没有活过来。

我们来这世上,走一遭,看尽人生风景的同时,也是为了遇到我们的白猫,生下可爱的小猫,尝尽活着时的苦乐酸甜,用死亡给爱封印。

自己想通了这一点,再面对孩子那些关于死亡的问题时,该怎么坦然作答,我想,大家一定有更好的答案。

END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如果要带孩子参加一些家族活动的话,总少不了要跟孩子讲讲死亡。前几天石子打穿汽车玻璃后我就在写这个话题准备清明发,但因为每天都要为四月份公号开团沟通无数细节,所以写文就断断续续的。好在,总算在假期前,把文章写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在面对孩子那些关于死亡的问题时,知道该如何坦然作答。

假期三天,咱公号也放个短假。三个多月我调整自己状态公号也没开团,休整后恢复工作这几天,赶上要开的团都是难度比较大的硬仗,我连续好几天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左右,实在有点儿熬不住了。爱家人,爱孩子,爱这个世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好好爱自己。以前我总被朋友diss说我没有自我,一辈子都是为别人活为责任活,去年年初,我写了那篇《为他人着想,为自己而活》,这一年多来,可能很多朋友看到了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罗罗的各种小改变。

不变的大原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亲朋,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希望有一天自己离开这个世界时,还会有很多朋友可以记得我。

我个人非常喜欢《寻梦环游记》那部电影(虽然六六怕骷髅不爱看),“我一直以为爱的反义词是不爱,知道现在我才明白,爱的反义词是遗忘”,这句台词,让我想通了很多事情。

Remember me

Though i have to say goodbye

Remember me

Don't let it make you cry

死亡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我们在这世上走一遭,却没有留下痕迹。被所爱的人记住,就是我们活着的最好证明。

点击☞《成为你的守望人,是我爱你最好的方式》

点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