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是每个家长不可回避的事儿,生命中第一次进入集体生活,在家呵护备至的小宝贝,欺负与被欺负也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朋友S家男宝,2岁9个月,刚进入一家私立幼儿园的缓适班。
头两天情绪还算稳定,第三天早上变得极为抵触:“我不想去幼儿园,我不想去幼儿园!”
S给孩子洗手时,发现手指破了一块皮,才明白孩子洗手时为啥叫疼。
当妈的,最见不得孩子有一丝一毫委屈、疼痛。她一边红着眼圈一边问孩子:“手上掉了一块皮,怎么弄的?”
孩子说出口的话,让她由心疼转为气愤:“哥哥咬的。”
养了快3年,自己不舍得动他一个指头,却生生被别的熊孩子欺负了。她给老师打电话,问怎么回事。
老师说:“他和别小朋友抢玩具,别的小朋友急了,动了嘴,我及时拉开了,还特意检查了下,没发现受伤。”
听着老师像说吃饭睡觉那样轻描淡写,当妈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但幼儿园不得不送,再有这情况可怎么办?
了解事实最重要
关心则乱。面对幼儿园这种不可避免的小意外,重要的是了解事实,让孩子在“斗争中”学会保护自己。
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共情。
不管孩子因为什么原因受到伤害,家人都要用理解的态度,告诉他知道他疼。有了共情,孩子才会情绪稳定地描述事实。
其次,问孩子以及老师事情的真相。
很多不理智的家长,看到自己家孩子受伤,就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是熊孩子,殊不知挑起争端的可能是自己家娃。
比如朋友S家娃,处于爱争抢玩具的阶段,在幼儿园遇到同样不善语言表达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有肢体冲突。这时,就要进行重点引导,告诉他想玩别人玩具时,要学会这4个步骤——
1. 询问:我能和你一起玩吗?
2. 交换:我能用我的玩具和你交换吗?
3. 等待:以上两个方法都没取得别的小朋友的同意,可以问:“你玩完了给我玩行吗?”,然后安静等待。
4. 转移:如果依然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他学会转移目标,先去和别的小朋友玩或先去玩别的玩具。
这4个步骤,在家里可以由爸爸或妈妈陪同演练,直至孩子学会语言表达,并学会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正确处理失望情绪。
如果是别的小朋友主动攻击,可以这样做——
1. 原谅一次:小朋友的世界成人理解不了,前一分钟他们还在争执、吵闹,后一分钟又一起玩了。如果经过了解,小朋友打人或咬人只是偶然现象,可以让孩子原谅他一次。如果下次同一个小朋友做同样的事,就告诉孩子远离那个小魔头
2. 学会分辩正常肢体接触和恶意攻击:这个随时随地可以练习,比如外出公共场所,如果小朋友跑过来自己没来得及躲开被撞倒,就是正常的肢体接触;如果本来没碍着他什么事,却故意推人,就告诉孩子对方不对,可以大声喊“你别推我!”。
3. 大声喊“别打我”,并把打人的孩子推开:这句话可以引起老师的注意,预防更坏的事情发生。幼儿园往往两三个老师看管个孩子,跑去找老师根本来不及,而大声喊叫,更容易引起老师的注意。这和“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道理类似。
在家练习“积极暂停”
正面管教的工具之一。
在家里建立一个让自己觉得舒服放松的“积极暂停角”,并自己起一个名字,当生气、烦躁、难过的时候,去那个角落安静一会儿以平复情绪。
同样,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引导他选择家里最喜欢的地方,给他建立一个“积极暂停角”,当孩子情绪暴躁时,父母引导他去那个角落进行自我平复。当然,这中间可能需要爸爸或妈妈的陪伴。
情绪激烈对抗时叫停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在家里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更可以让孩子学会情绪疏导和转移,在集体生活中避免冲突升级。
教育孩子打回去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现在有不少家长,当孩子受委屈时会教育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有爸爸妈妈给你撑腰呢”,还有的家长还教孩子“狠狠的打”。
这种教育方式会产生两种可能:
一是通过这个方式不再受委屈了,把“欺负”他的人教训了,但在心里种下了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的种子;
一是依然没有打过欺负他的熊孩子,反而受到了更大的伤害,更没有学会通过理性手段解决问题。
打人的孩子不一定是熊孩子
看到这话,很多人要说了: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打你家孩子自然不心疼。
谁家孩子被打了,无论他对还是错,父母都会心疼。
但我们不能因为心疼就不客观、不理性。有些孩子不懂得和小朋友相处,有时候就是因为我保护过度。
谁也不可能一辈子保护谁,比如上幼儿园,我们也只能凭外伤知道孩子可能发生过肢体冲突,看不见的那些心理伤害呢?你能及时发现吗?
一个健康的身心,才是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保护。
爱打的人孩子,并不一定蛮不讲理。
孩子爱动手,可能是因为喜欢却不知如何表达,他们情绪稳定时也懂得分享、也很懂礼貌;可能是因为运动神经发达,兴奋时会不由自主推别人一把;可能是他们先被你家孩子激怒了,但不如你家孩子会表达,给人造成是爱动手的错觉……
遇到你认为的熊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安抚自己孩子的情绪,然后及时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对“熊孩子”多加关注、多加引导,和对方家长一起,慢慢把孩子们的坏习惯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