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玩说
来源:年糕宝宝
ID:muying011
教育宝宝,点滴细节都会刻进孩子的骨子里,这些做法会伤及宝宝一生,一定要避开!
小时候看过这样一个短片:
有个小男孩央求妈妈买了一个gameboy,别提多开心了,但是因为有天没考好,gameboy被爸爸摔了个粉碎,小男孩哭得稀里哗啦......多年以后,小男孩长大了,对gameboy已经没啥兴趣了,可是总会在深夜想起那一刻......
对一个孩子来说,毁掉他最喜欢的东西就是天塌了一样的大事。
除了给他留下遗憾和阴影,更是扭曲他的内心世界,让他知道如果不喜欢不乐意就可以随意破坏别人喜欢的东西。
孩子无小事,也许成人觉得不值一提却被孩子视若珍宝,看过一些关于孩子的心里咨询案例,发现最容易给孩子带来创伤的情形,大概有三类(仅作为参考,不是绝对)。
1
1
1
过早分离
孩子6岁以前,和父母有着较长时间的分离都可以称之为过早分离。
当然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时间长短的标准也不同。
1岁以内的孩子,半天的分离都很长了
俗话说:小孩儿见了娘,没事哭一场。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小baby,只要跟妈妈分开一会儿,再见到妈妈时,一定会紧紧抱着妈妈,因为跟妈妈分开的那段时间,他的内心感受是很恐惧、不安和焦虑的。
1-3岁,和孩子分离时间可稍长一些
一天的时间,是可以接受的范围,但需要大人反复的说明和保证。
表姐家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我放假回去,会跟表姐一起出去逛街,就让小家伙和外婆在家呆着,走的时候,表姐会反复跟他说明:“妈妈出去,等太阳不见了,妈妈就会回来哦~”
回来听外婆说,小家伙玩一会儿就要跑过来问,“我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呢?”外婆就重复一次“太阳不见了就会回来~”然后他就继续玩,玩一会儿又要再确认一次,如此反复,确认很多次。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知道“妈妈不在身边不等于不见”,但因为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客观意识,安全感没有很稳定,所以,大人和他事前说明以及重复回应非常重要。
最忌讳哄骗孩子,比如,有事要走,害怕孩子哭闹,就偷偷地走,这种没有任何说明的方式,虽然避免了孩子哭闹的场面,减少了大人的麻烦,却带给孩子更深的伤害。
3岁是大部分孩子上幼儿园的年龄
很多孩子会更早,这个阶段也是分离焦虑的适应过程。
当孩子在幼儿园门口不愿分开哭闹时,父母是否能够理解这份哭闹背后的担心、害怕,允许孩子用哭释放这份担心,并尽量允诺孩子(承诺什么时候接孩子,就准时出现),决定他是否能顺利渡过分离焦虑的阶段。
所以在孩子的整个婴幼儿时期(0-6岁),父母和孩子有过相对较长的分离,那么孩子的内心深处,一定会留下相应的创伤,即便等孩子长大后再和他朝夕相处,也很难和他建立亲密关系。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甜蜜幼儿园》
1
2
1
严厉或冷漠的教育方式
有些孩子虽然在父母身边长大,但因为父母很严厉或者习惯性忽略他,也会变成孩子的创伤来源之一。
奉行严厉教养方式的家长,通常自己幼年成长中受到的也是严厉的教育,并奉行不打不成才、有批评才会长记性的原则。
责骂会加深孩子对某个言行的记忆,因为大脑的记忆方式有一个特点—更容易记住带有情绪的事件。
这种害怕、恐惧或者愤怒的情绪被记忆下来,对孩子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之前有接触过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因为弄掉一点蛋糕就骂自己“没用”,玩游戏落后几秒,就咬牙切齿地打自己的头,后来通过问话才知道他小时候写作业,写得不对,爸爸就坐在旁边用棍子之类的打他。
从拿着棍子守着他写作业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制造压力和紧张了,长期下来,他就形成一份信念,我绝对不能做错,做错就有不好的结果发生。
但,越紧张,犯错的几率反而越大,如此循环往复,创伤就形成了。
所以,如果真的要让孩子“吃一堑长一智”,好好理解并践行如何跟孩子正向表达与肯定,是最好的方式。
在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让孩子愿意主动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主动地汲取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方式。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甜蜜幼儿园》
1
3
1
欺凌
近些年新闻曝出很多校园欺凌事件,欺凌的恶劣和凶残程度,让大众气愤不已,但事实上,更高频率的、不那么严重的欺凌,发生在更多孩子身上。
也因为程度不那么严重,被父母忽略,殊不知,我们认为小的事件,却是孩子心灵创伤的开始。
之前遇到过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儿子10几岁一直不想去学校。
她说儿子从小就比较内向善良,在小学时会经常被人调戏欺负,当然不是什么大动作,她也就安慰一下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可到了初中后,他不敢跟同学玩,同学们也习惯了排斥和嘲弄他,后来就打死也不肯去学校了,直到现在还待在家。
这件几乎没什么动静的事件,其实也是一种欺凌,在《我们为什么被霸凌》这本书中,就指出任何让对方感到不舒服的玩笑话或者言行,但还强硬去说或做,都可以定义为欺凌。
从这个角度来看,欺凌几乎无可避免。
对于这样的‘小事’欺凌,父母尤其要重视。
一方面,要及时觉察孩子在外面与他人互动的情况,如果有被嘲弄的事件发生,先不忙着讲理论,要首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哪怕只是简单地给孩子舒缓情绪,也是极大的帮助。
另一方面,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孩子值得肯定的地方,培养孩子的自信,只有一个人更自信,才会在面临不公平待遇时敢于说不,当一个人敢于说不,被欺凌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
一般来说,欺凌他人的孩子本身也是缺乏温暖和爱的,甚至欺凌他人是释放自己不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所以,不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的孩子,都是在向父母传递一个信息:孩子感受到的爱太少了,内心的归属感太少了。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甜蜜幼儿园》
以上3种常见的创伤来源,某种程度上也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从小和父母分离过早的孩子,往往缺乏温暖,很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又或者性格比较主动直接,在家庭里没有得到的安全和归属,通过欺凌他人来发泄。
教育也是讲究因果的,父母种下了什么因,就会在孩子身上呈现什么样的果。
宝玩聊:
宝妈们,关于宝宝的教育,你最大的心得是什么?来留言区分享下吧!
宝妈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