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作者:firefly 06-14阅读:560次

原标题: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经常能看到在公众场合孩子之间推搡导致家长冲突的新闻,而大家的焦点都在家长如何处理冲突问题。

那孩子的攻击行为怎么处理?又是为什么?

你也许只是把这当成一个缺点,骂一顿,就让孩子自己改。

孩子不会找原因,他只是遵循本能。你不给他引导,你不给他道理,他与本能的抗争是痛苦的,是迷惑的。

——朵妈

男孩小红很快就要从幼儿园毕业,去上学前班了。他的爸爸妈妈最近十分焦虑。小红经常在幼儿园咬人,打人,被老师认为是“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已经因此被幼儿园劝退过一次。转到现在这所幼儿园之后,情况也并未好转,好几次因为打人,他的父母不得不提前把他接回家。

因为担心孩子的情况会愈演愈烈,更担心他无法适应即将开始的学前班生活。另外,虽在内心深处,他们还深藏着一种担忧——怕儿子将来会变成一个暴力分子。

因此,小红的父母打电话向儿童心理学家求助。

像小红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打人,咬人,甚至更加激烈的攻击性行为在孩子们中间也常常发生。不仅容易发生危险,更让父母和老师对这些孩子的发展状况既担心,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跟随小红的案例,这次我们来分享一些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分析,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孩子的攻击性有多强?

对于一个具有攻击性的孩子,我们要讨论的首要问题是:他的攻击性有多强?

程度轻微的攻击性行为通常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自我修正,或者只要得到父母、老师、治疗师的一点点帮助,就能改善。

但是,有4%-8%的孩子会有比较严重的攻击行为。比较严重的、持续的攻击性问题往往很难改善,需要更多的干预。但是,只要能得到治疗,尤其是早期干预,很多这样的孩子的状态是可以得到不错的改善的。

对这个问题,小红的父母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场景:

一个小女孩叫小红“大臭头”,他就举起拳头狠狠地揍了那个女孩一顿。事后,他被直接送回家。在家里,他一会儿保证自己再也不会这样做了,一会儿又坚持说,他必须得揍那个女孩,因为她太坏啦!

第二天,小红的妈妈去接他时,班上另外一个女孩子走了过来说:“你是小红的妈妈么?他是个坏孩子。“

难题: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我们真的很难说清楚是谁有错在先。到底是小红的攻击在先,还是别人对他的排斥在先?

不论你从哪里开始分析,每一个”果“前面总有一个”因“——他打人是因为有人对他刻薄;而别人对他刻薄,恰恰是因为他爱打人。但是他打人,则又是因为没有人喜欢他,如此如此,循环往复。

因此,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两种典型心态:要么认为自己的孩子被误解了,希望说服周围的人相信,他们是对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反应过度了。要么担心自己养了一个小怪兽,希望赶紧为他/她找到治疗方案。

问题二: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攻击性?

1.先天冲动

有些孩子天生比其它孩子容易冲动,这是由基因导致的,在所有情形下都有相同的表现。

冲动的孩子,脑子一热就会立刻行动,不会先停下来思考。如果这种冲动是攻击型的,他就会做出攻击行为。这里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得弄清楚这个孩子是否总是表现得很冲动。他也会有其它的冲动表现吗?还是只是表现为攻击性?

帮助孩子控制冲动,就是要在“冲动”和“行动”之间,加入思考。

理论上说,“积极暂停”和其他的惩罚就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但往往没有效果。

唯一能有效的办法是,在孩子因为冲动想要出击的前一刻,阻止他/她。这也意味着,你需要对孩子有更多关注,而且你的速度要快!

2. 精力过于旺盛

我们也容易把孩子的精力旺盛当成“具有攻击性”。

有些孩子就是比其他人好动。在学前班和幼儿园,如果一个孩子比较好动(通常以男孩为主),他会感觉自己像鱼儿离开了水,总想扭来扭去,老师和同学也会对他有同样的看法。

这类孩子中,有一些又比大家块头大,更强壮。所以,有时候他们只是想蹦蹦跳跳,找点乐子,却会被别人看成是有攻击行为或者情绪失控。

3. 协调性和身体控制力差

一些被贴上“攻击性”标签的孩子,虽然好动,但是却比小伙伴们笨拙,缺乏协调性。

他们可能不是故意要撞到人,或者踩到小伙伴搭好的漂亮的积木建筑。他们只是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

当大家朝他们嚷嚷,对他们的笨手笨脚表示不满,他们很容易退缩,变得孤僻。或者,更有可能真得变得攻击性很强。

4. 语言或非语言能力差

那些爱打人或伤害别人的孩子,往往在语言能力或者非语言能力方面比较差。

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会让孩子特别沮丧,以至于诉诸武力,或者通过大发脾气来“直抒胸臆”。

想帮助“攻击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她具体在哪个方面有“短板”。

是不知道如何融入群体?还是不能和别人轮流玩?

或者是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支使别人?

还有,他/她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失落么?

给父母老师的建议: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详细观察和了解具体情况上,而不是给孩子贴上泛泛的“具有攻击性”的标签。

没有一个孩子会在任何场景中都表现出攻击性。父母和老师需要了解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先发生了什么,中间发生了什么,以及攻击之后又发生了什么。

解决本源才是关键!

供稿人:宋广松

征稿启事

在家庭生活中,必定有苦、有乐、有喜、有悲,朵妈希望在“少儿起跑线”平台能够让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真实的生活体验。

不需要您有解决方案,不需要有精妙的见解,您可以把您的经历与感受写下来向我们投稿。

如果采纳还有奖励哦,欢迎您来参与。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PS:详情可点“征稿启事”

往期征稿▼

糟糕的婚姻可怕吗?

家有小女,古灵精怪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