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宝心理, 妈妈不可不知的二三事

作者:青葵益智玩具 05-25阅读:4204次

在开始这篇之前,我想先说一个小例子。

我表弟三岁那年,有一天爸爸把他带来家里小住。有几件事情让我一直记得。

第一件事是弟弟刚来到新环境,他表现出孩童特有的好奇,喜欢到处摸到处翻,对于他熟悉物品以外的所有他都想拆拆都拉出来瞧瞧。这一点让我非常头疼,一方面重新整理房间花时间费精力,另一方面很多东西拆了就无法还原了。

但是因为他还小,我觉得讲道理他也听不懂,于是我直接告诉他不允许这样到处翻。当然结果是他并没有听我的,依然继续。但当他翻到某一样东西,我表现出烦躁时他会立马放回去。

第二件事是下楼玩的问题。我家靠近小区门口的一栋楼,靠近马路,来来往往的车辆会很多。于是弟弟吵着想下楼玩之前我一直叮嘱他千万不要出小区的门,外面有车,很危险,被撞到是要进医院打针的。

虽然不停的叮嘱,但我心里其实带点不以为然,觉得只是给自己的心理安慰,就算说了弟弟也不一定听得懂,或许还会带起小孩子就要反着来的逆反心理。

但事实上并不是,他真的完全没有想要到马路上去的意思,在看到我爸爸出小区门的时候他居然会说“不要去,有车”这种话,让我十分惊讶。并且遇到小区内往来的车辆,他也会自己跑开。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次让我对我管小孩能力非常骄傲的小住之后,弟弟就再也不肯来我家了。

从以上的例子很容易可以看出,就算是只有三岁的小孩,其实也已经有一套他自己处事待人的方式了。

弟弟按捺不住他的好奇心,当我粗暴的阻止他继续时,他不情愿,于是不停的试探我的底线。当我没有生气他就继续,我稍微烦躁他会自己马上放回去。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我以为“察言观色”这件事根本不会在小孩子身上出现,因为这个词似乎本身就带点成人世界的中性色彩。

其次,在第二件事中我发现小孩子对危险似乎有着天生的敏感,他能分辨出什么是一定对他有伤害的一定不能试的,什么是可以试一下的。

我一直认为小孩就是需要管教的,每件事情你都要去告诉他能不能这样做。

可是,凭什么我就能这样认为呢?是凭借着成人对孩子的不了解,凭借着成人对小孩的偏见,凭借着对孩子真正需求的忽视。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家庭中的儿童》一书中写道:“虽然儿童眼泪背后的原因是那么难以捉摸,但它确实所有问题的答案所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我们去站在孩子的角度,不参与孩子的世界,就永远不会知道答案所在。

小孩子会有他自己的感知和判断。

不知道在看这篇文章的爸爸妈妈是否也有过类似这种情况:妈妈或爸爸带着自己几岁大的孩子走在街道上,孩子也许是闹情绪,也许没缘由的,就突然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这是作为父母往往会立即拉起孩子,或是冲孩子大声说“地上很脏,快起来”。

或者当爸爸妈妈牵着孩子准备过马路,突然街边的店里响起来悦耳的歌声,孩子想听听完再走,但是妈妈你没有考虑到孩子听到悦耳歌声的喜悦,拒绝了孩子,甚至责怪孩子不看时间地点,催促孩子离开。

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容易沉浸在自己想要成为儿童生命塑造者的虚荣心中,觉得小孩不懂事,一切的举动都应该在自己的管辖内,把我们觉得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然后把我们觉得不好的内容在孩子面前阻断。

有时候甚至我们会把自己没有做好的事情,没有达成的心愿,希望强加给孩子,培养孩子来达成,却忘记给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独立生命的基本尊重。成人绝对不应该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的复制品或梦想的寄托。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小孩子很脆弱,没有自理能力,甚至有时候很烦人,他们需要被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一哭起来吵得人不得安宁。特别是在小孩子出生到1岁的期间,大部分爸爸妈妈都是怀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宝宝,完全没有考虑到宝宝的心理发展,甚至可能会认为这么小的孩子能知道什么心理吗。

可是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孩子让人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他异常敏锐的观察力。我们以为宝宝观察不到的地方,他们都看到了了。既然如此,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还认为一定要用鲜艳的颜色,夸张的手势和大声音,才能吸引到宝宝的注意力呢?

蒙台梭利在她的《家庭中的儿童》一书中还提到,小孩有着很强的观察力,可以吸收许多的影响,不光只是东西的影响而已,还包括了动作的影响。宝宝除了能看到动作和物体本身之外,慢慢的还会看到动作和物体之间的关联性。

比如妈妈每次拿起奶瓶时,宝宝的眼睛随着妈妈的动作一动不动的在观察,不一会妈妈拿着奶瓶来给自己喂牛奶了。这样几次下来之后,下一次宝宝看到妈妈拿奶瓶的这个动作就已经知道自己要喝牛奶了。

在爸爸妈妈还没注意到的时候,你的宝贝所拥有的观察力和吸收力就已经很让人惊叹了。举例来说,有一个四周大的婴儿,出生以后还没有到房子外面去过,从他出生到现在只见过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的爸爸,另一个是他的叔叔。但是这两个男人从来没有一起出现在宝宝面前过。

有一天宝宝同时看到了爸爸和叔叔,他惊奇的看着其中的一个,然后再转头看看另一个。就这么看了一段时间。为了让宝宝有时间仔细观察,爸爸和叔叔很安静地站在宝宝面前,不说一句话。这样,宝宝有时间分别观察这两个人,确信了爸爸和叔叔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是两个人。

爸爸和叔叔在这里所做的是,通过帮助孩子建构他自己的内在能力,并借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如果当时爸爸和叔叔离开了,或是说话分散了宝宝的注意力,那么这个宝宝恐怕再也不会有让他印象如此深刻的经验了。

教育学家将婴儿和只有几岁大的幼儿定义为“软蜡”,意思是这时期宝宝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塑造。“软蜡”本身的概念没有错,错就错在教育学家和家长会存在“宝宝必须依靠自己来塑造”的偏见。

事实上正相反,孩子必须自己塑造自己。宝宝能够从他观察到的一切中吸收,自动自发的塑造自己,这个可以从宝宝表达他自己的各种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像教育一样,最好的教学是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和强烈并且持续的注意力。对待早教也是一样,对宝宝最重要的是引导宝宝的内在力量实现宝宝自己的自我学习。

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敏锐的观察家,他们可以很好的加工、整理所感知到的影响。宝宝经常会做很多事情来满足他的观察欲望。比如当大人在对一个四个月的宝宝说话的时候,请爸爸妈妈仔细观察,你们的宝宝会非常仔细的观察你的嘴巴。这是即使你只是做出嘴形,不发出声音,宝宝也会变得非常专注,观察你嘴形微小但明显的变化。

这时宝宝对嘴形观察非常着迷,因为他的内心正在发展的是一种意识,自己必须要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年龄,宝宝开始对语言敏感起来。对嘴形的观察能够刺激并促进宝宝的模仿能力。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陪伴和尊重孩子内心自我发展的重要性。爸爸妈妈需要为孩子创造能够帮助宝宝认知和观察的环境。陪伴孩子玩耍,让宝宝在观察和自己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搭建起内心的自我构建。

这也是青葵益智玩具选择做磁力片的原因。搭积木是锻炼小孩子眼手协调能力最好的玩具,比起传统积木,磁力片利用磁铁的吸力可以让宝宝拼搭更容易,玩法也更多样,建立起宝宝动手的自信和兴趣。

同时,磁力片也对成人也同样具有吸引力,无论是爸爸妈妈和宝宝都能从中体会到创造和变化的乐趣。

青葵,为您搭建您与孩子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