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的南极旅行 孩子和我都所获颇丰 我认为人要有生活的态度

作者:城会玩拓展 06-20阅读:4314次

是否应该带孩子去旅行?

现在很多父母都因为溺爱孩子,或者在旅行中出问题。理由也就下面几个:

“孩子小,带孩子旅行的话自己就玩不了了,就成了伺候孩子”。

“小孩子抵抗力差,万一出去生病了怎么办”

“吃饭怎么办?”

。。。

这里分享一位带孩子旅行家长的随笔:

小朋友4岁时,我们第一次带他出门远行,到海南三亚。 从此,我们带孩子旅行的脚步再没有停止:5岁进贵州; 6岁上草原; 7岁游遍瑞士四大语区;不到8岁乘房车从中国云南出发行驶 5000公里历时18天环游泰国、老挝;未满9岁周游洪水泛滥时的斯里兰卡,随我们从荷兰、比利时一直自驾到法国巴黎;今年初,往返飞行80多个小时,穿越“魔鬼海峡”,行程26000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半圈,踏上南极大陆。 6年,从幼儿园小班到小学四年级,近10万公里路程,我们和孩子牵手走过。

第一次到海南,因为经验不足着了凉,儿子因肠痉挛在返程飞机上号啕大哭,我们不得不求助全体乘客找医生;在泰国,因为不小心触碰到摩托车排气管,他的腿被烫伤,抹了“曼秀雷敦”坚持到老挝万荣,就直接裸体下河和当地孩子捞水草了;欧洲自驾,他一路听着英语的GPS为爸爸指路;等到去南极,我因晕船根本起不了床,打电话叫客房服务、听邮轮英语广播通知等等事情,全靠他搞定;今年暑假,他已经独自上路,自己从北京飞上海再转机飞瑞士,去参加为期21天的国际夏令营。

在路上的成长经历,不仅让他学会换被单、打包行李、自己热饭这些生活能力,也提高了他的英语水平,能够自如地在旅行中与人交流,甚至能听懂专业演讲,还开始了第二外语法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他没蜕变成埋头书本唯父母、老师是从的乖孩儿,他读《安妮日记》,看原版《与狼共舞》,听汪峰的歌儿,自己开办“小马家庭图书馆”,参加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峰会活动,他活泼、幽默、善良,乐于分享,热爱荒野,愿意仰望星空,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懂得朋友、分享、合作、规则这些重要的东西。

在泰国,我们参观了一家博物馆,看到了东南亚的制陶文明。回来后,他迷上了做陶。做陶让他体会到自由创意与埋头苦干之间的关系。去瑞士夏令营,他爱上了骑马,骑马教会他专注、坚持、与马匹和谐相处,在运动中思考。南极归来,他开始关注探险、环保,着手创作中英文的南极探险小说,想与更多的伙伴分享他的南极经历,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开帆船再回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南极。

起初上路,我们以为是自己带他看世界,想让他知道,走得越远,看得越多,懂得越多,眼界和心胸越宽阔。慢慢地,我们发现:在泰国,当我们迷路而执着于研究地图时,是儿子走出去找到当地人为我们指明了路;在斯里兰卡,在我们因为饮食习惯而发怵尝试当地的各色咖喱时,儿子已经和当地人同桌入乡随俗用手开始吃饭了;在南极,当我们急于为他指这指那不想让他错过企鹅、冰山、座头鲸这些“必看”风景时,儿子却说:“我要做自己的船长,发现自己的大陆。”

原来,带孩子旅行,不是我们带他看世界,而是世界借由他的眼睛和心灵,来到我们面前,我们一起出发去看,才能把这个世界看全。走出去,就知道,即使到了世界尽头,地理距离也可以衡量;但,在路上,才懂得,教育这件事,永无穷尽。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用焦虑地总想为孩子规划好跑道,总想拽着孩子一路抢跑,不妨试试陪伴他走一段路,无论是坦途还是歧路,学会放手,让他有独自上路的勇气和能力。

文章中随笔的朋友,是我今年2月初在南极的探险船上认识的一家人。

由于当时看到他们是一家三口,竟然带着小朋友,大家就聊了起来为什么带小朋友来南极。11天的旅行不长不短,聊得多,很欣赏他们教育孩子的态度,大家就成了好朋友。这里我想,主观上还是不要多写我自己的态度,续续一下这位全职妈妈带孩子旅行的经历,是好是坏大家自己衡量吧。

行?我们会去哪?

毛里求斯的风情与海景,北欧的神话与极光,珠峰大本营的寒冷与震撼,感受过文化的差异、性情的迥异、生活方式的区隔后,我们还想去哪?

有个小家伙,在上小学前就走遍千山,踏过万水,和父母一起,去过西藏、日、韩、新加坡、斯里兰卡、普吉岛、巴厘岛、毛里求斯、澳大利亚、芬兰、挪威、阿根廷和北极等。对他来说,家人给予的不仅是旅行的经验,更有这一路伴着的苦与甜,还有危险的日子,但小家伙的妈妈说:无论哪一种,都是人生的财富。

----- 带着孩子旅行的初衷和目的 -----

说起最初带孩子去旅游,是想他多看多接触世界,一直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行中可以去拓展孩子的视野和思维,增加与他人沟通、交往和适应能力,也希望他在旅行中不断挑战自我。

从小朋友一岁开始就带着他去看世界。第一次独自带他出去就是个长途旅行,北京出发到香港转机,再飞行十个小时到南非的毛里求斯。在很多的质疑声中,顺利的完成了第一次的亲子旅行,小家伙非常的配合,身体、情绪都很给力。外界对孩子的感官上的刺激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一岁开始到现在,我们走过了亚洲、东南亚的很多国家、澳洲、新西兰、还有北极、南极、第三极。爬过挪威的布道石,上下山共8个小时;去北极看极光;去南极看企鹅、看虎鲸还有纯净的冰川;去阿根廷每天2--4小时的徒步;去西藏爬上5800多米看拉姆拉错圣湖,在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住宿,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日照金山。

----- 前往南极签证办理和必需品 -----

着重介绍一些南极旅行的相关事宜吧。

首先就是签证了。

去南极要在阿根廷的火地岛登船,所以阿根廷是必经的国家,南极旅游一定要安排阿根廷境内的游玩。玻利维亚、智利与阿根廷接壤,所以可以准备充足的假期去玩。那么去南极之前最主要是办理阿根廷和玻利维亚的签证。阿根廷至少要提前一个月准备面签的资料,而且要面签,基本上都会出签的。

比较麻烦的就是玻利维亚的签证,据说是最难签的国家之一。需要注射黄热病毒疫苗,至少五万近半年的存款证明,双认证,使馆办事效率低,要至少两个月的准备。在经过一堆繁琐资料审核后,网上查到名字,所有中国公民必须本人亲自到北京领取。但是我们在做足了充足的准备下还是没有签下来,是因为国家穷,换了套不知哪个国家淘汰下来的OA系统,突然坏了,整个使馆瘫痪,所有的签证都要手写,办事效率慢,忙不过来了。所以我们跟天空之境失之交臂。听说在智利边境,花20美金就可以过境到玻利维亚,如果有这样的捷径,就不用那么麻烦的去申请玻利维亚的签证了。申请南美国家的签证,都需要翻译成西语,所以费用相对高些,申请时间长些。

去南极虽然是它的夏季,但依然是我们冬季的温度,所以需要带冲锋衣、羽绒服、防风镜、帽子、手套还有防晒霜。日常药品和晕船药,虽然晕船药不会起太大作用,但至少心里会得到安慰。

----- 南极的旅行计划,线路安排 -----

因为阿根廷算是离我们最远的国家,飞到阿根廷也应该是国内出发的最长的国际线路。由于取消了玻利维亚的旅游,此次安排了21天的假期在阿根廷和南极度过。我们没有在国内报团,而是根据我们的需求找TraveliD - 您的私人旅行顾问 | 家庭旅行定制、出境游定制、旅行定制做了定制游,这样不用操心行程和行中的问题,会玩的比较深入、随心,不用赶时间。

我们选择的是从土耳其专机去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的首都),不算转机的时间,共飞行29个小时。阿根廷是世界上领土面积第八大国家,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也是很赞的。在阿根廷境内,我们从北向南走,耗时九天。

----- 南美各国别样风情 -----

下面我就分别介绍一些前往过的南美各国吧。

布宜诺斯艾利斯:

这是全球最美的第三城市,被称为“南美洲的巴黎”。曾经被西班牙统治过300多年,受欧洲文化的影响极深,剧院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科隆剧院。科隆剧院是是拉美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剧院,仅次于意大利的米兰剧院和法国的巴黎剧院。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

布市,主要是参观城市建筑,七九大道(世界最宽马路)、科隆剧院、总统府、圣马丁广场等等。最推荐去的地方是科隆剧院、博卡区、古董街还有贵族公墓,会让你了解这座城市。贵族公墓坐落在城市中心位置,只有十代贵族才有资格埋葬于此。在公墓里,可以看到各式建筑,也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兴盛于落寞。

布市被中国人熟知缘起于王家卫的《春光乍泄》,有兴趣可以去艾美酒店、唐人街的筷子餐厅看看。阿根廷餐厅以西班牙餐和烤肉为主,阿根廷的烤肉跟巴西不太一样,他讲究的是原汁原味。阿根廷也盛产葡萄酒,味道也是不错,我们很少喝得到是因为运输成本和关税太高。

圣马丁洛斯安迪斯

在阿根廷40号公路沿线,也是安迪斯山脉的起点。40号公路也是阿根廷最长的公路,和美国66号公路、澳洲的斯图尔特公路并称世界上最长的公路。

圣马丁是著名的滑雪胜地和度假胜地,这里小小的机场很多的私家飞机。这里有拉宁国家公园,这是一个为保留北安第斯巴塔哥尼亚森林代表性树种为目的建立的公园。公园里除了珍贵的树种以外,还有21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和一座拉宁死火山。

进入公园有一大片枯树林,虽不知道形成的原因,但看着不远处的拉宁火山,不免会联想到火山的威力。离公园还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地上就开始有了火山灰,但听说这是前几年智利火山喷发造成的,当年连航班都全部取消了。

巴里洛切

从圣马丁驱车200多公里一路向南前往巴里洛切。沿途经过与智利接壤的七大湖区,大大小小的湖泊是由雪山融水行程,湖水清澈见底,风景美不胜收。

七个湖都很美,但我最喜欢的是七湖中最大的纳韦尔瓦皮湖,它是100公里长的冰川遗迹。纳韦尔瓦皮国家森林公园是阿根廷第一座国家公园,对阿根廷人民来说就相当于美国的黄石公园。

巴里洛切居民以德国、瑞士、奥地利移民后裔为主,建筑风格也沿袭了其欧洲故国的传统,因而有“小瑞士”的美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四季咸宜的旅游胜地。夏天山上林木茂盛,可以骑马猎鹿,尽享回归自然之乐。冬天,又变成滑雪者的天堂,世界十大滑雪胜地之一Cerro Catedral山就在此。

冬季滑雪,夏季是很多徒步爱好者的圣地,爬上山顶,眼前重峦叠嶂的山峰都是隶属智利,很是震撼。 维多利亚岛以及爱神木红树林。

这片神奇的树林在Quetrihue 半岛上,需要乘船穿过维多利亚岛来到这里。 这片树林的树龄短的在百多年,成年的大多300多年。《小鹿斑比》就是以这片树林为创作背景。公园里还有座小木屋,是拍摄《白雪公主与七个下矮人》建造的。

乌斯怀亚

南极洲隔海相望的火地岛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最靠南的土地。离布市3000多公里,位于比格尔海峡上。

这是世界上最南端的城市 ,也称世界尽头。但由于它特有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通往南极洲的门户而驰名世界,距南极洲却只有800公里。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乘船往南极洲,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而由乌斯怀亚起航,越过德雷克海峡,两天便可到达。因此前往南极洲探险和考察,乌斯怀亚是一个理想的起航和补给基地。堪称世界上最南的居民点。

这里不仅可以欣赏比格尔海峡的无限风光,更不能错过这家世界尽头的小邮局。不知这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邮局,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间不起眼的小屋,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独一无二,每天都有无数游客专程前来。邮局里出售印有“世界尽头邮政”字样的明信片,可以现场填写后邮寄到世界各地。

还可以将自己准备好的明信片也一起带来,请工作人员在上面加盖有企鹅图案的印章,当然,也可以护照上买本旅行护照戳几个章以示“到此一游”。还有中文版的“世界尽头”章,敲个留作纪念。这里的邮局比圣诞老人村的邮局靠谱多了,寄给朋友的明信片全部收到了,而且速度还蛮快,大概二十多天就收到了,最长也就一个月。但在北极寄的只有一半收到了。

在火地岛公园可以乘坐世界尽头火车。这是一条由囚犯修建的,现在恢复了7公里的原始线路。乌斯怀亚不仅可以观景,还有风味特别的美味海鲜,如蟹、蚌、磷虾、帝王蟹、海豹肉、沙丁鱼、鳕鱼和海蜇等特产品尝。

这里的king crab是非常值得推荐的,Travelid旅行顾问临时帮我们找的,微信发了几家,我们挑了这个,发了地址我们就过去了,一整只合人民币只要600多块。推荐Kaupé-Resto &Wine Bar,这里关于king crab的吃法有很多种,大多数都是现剥出蟹肉,再做成不同蟹肉菜色。这家餐厅不仅可以俯瞰海湾,还因为食材新鲜,每道菜都很独特,口味超赞。

纯净之旅终点 --- 南极

登船,启程纯净之旅。

一般情况下南极邮轮开放的时间是每年的11月至第二年的2月。因为此时南极地区正值夏季,在南极大陆周围沿海地区最高气温可达 7°~8℃,最低也有-17℃,比一月的北京还要暖和;同时南极大陆的夏季多晴朗天气,风和日丽,比较适合旅游。

而南极邮轮一般一条线路每年只开放一次,所以提前半年左右就要着手报名的相关事情。而且每年的一二月份应该是中国人去南极的高峰期,会有做南美线路的旅行社做包船线路,所以船票很紧张。我们因为是在当地找的旅行社,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的线路,但是船票也是要提早订,这样才可以保证有好的舱位。

我们是2月3日的船票,早在12月初就跟船务公司预定了船票。但是在港口也有没买到船票的人在等,等待最后小概率出现的便宜船票,幸运的话会等到五折的船票。南极的船除了安排每天的登陆活动,还可以参加皮划艇和露营。但这些项目是有名额限制的,要提前报名。在南极冰盖上睡觉是这辈子在别处都无法体验的到的。

从乌斯怀亚出发去南极,要穿过德雷克海峡。它是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也是世界各地到南极洲的重要通道。由于受极地旋风的影响,海峡中常常有狂风巨浪,有时浪高可达10-20米,有“魔鬼西风带”之称。从南极滑落下来的冰山,也常常漂浮在海峡中,这给航行带来了困难。

我们在穿越德雷克海峡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晕船现象。最高风浪达到了7米,船上的呕吐袋都很抢手,在床上昏睡了两天两夜,什么都吃不下,所有的晕船药也起不到任何作用。那黑暗的两天没有了对南极的期盼,而是想着早点靠岸,早点结束痛苦的颠簸。第三天,成功穿越西风带,风浪小了,船平稳了,大家的状态都好了。今天开始进入南极洲,开始出现冰山、浮冰,运气好还可以看到鲸鱼、海豹、企鹅在船周围游来游去。

午饭前,来到甲板,扑面而来的是略带寒意的新鲜空气,大口呼吸如此新鲜的空气,让我五腹六脏都觉得瞬间清透。看到透着蓝色的冰山和大大小小的浮冰,那么纯净,美得无法形容。

早晨开始各种会议,讲述登陆须知及注意事项,并发放登陆靴。午饭后,我们开始了南极大陆的第一次登陆。我们坐着冲锋艇上岸,远远看见的不是洁白的大陆,而是绿色的,那些都是企鹅的粪便,随着冲锋艇越来越接近大陆时,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企鹅的粪便还真是臭。山头上成片的企鹅,登陆后随处可见傻的可爱的企鹅。它们拖着笨重的身体在岸边散步,随时会出现在你的身边,萌死人~~~南极登陆的规定是要和企鹅保持五米的距离,如果它自己跑到你身边,就需要我们停下来,静止的等待它的离去,不然会惊吓到它。

由于现在是南极的夏季,所以大部分雪都已融化,露出岩石。我们顺着探险队员的标志,一路走上山顶,那里是企鹅产子育子的地方,很多小企鹅还没有退掉灰色的绒毛。这些小崽子,嗷嗷待哺,妈妈们辛苦的去海里捕捉磷虾。

夏季食物是丰盛的,所以企鹅爸爸妈妈们会抓紧时间喂大小崽子。必须要在冬季到来前让小企鹅退掉绒毛,换上一身防水的羽毛,不然就会很难度过冬季。在岸边,可以看到企鹅的尸骨,应该是被贼鸥吃掉的。登船后,做了今日活动的总结,然后到甲板看风景。

让人兴奋的是,我最先发现船头虎鲸的背鳍,两头大的两头小的。本来是晚饭时间,船长通知船员,推迟吃饭时间,所有人可到甲板拍照。室外温度0度左右,不冷,但随着太阳落山,温度骤降。而且我们一家都没有做防晒护理,所以都有不同程度的晒伤,所以在南极防晒很重要,一定一定要加强!而且南极很干燥,带上足够的面膜。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平均每天会有两次的登陆,所以会感觉每天都是在不停地穿脱救生衣和登陆靴。登陆看不同的企鹅和风景,在南极洲生活的企鹅种类还是很多的,这次最常见到的就是巴布亚企鹅,它的特点就是头顶有个白色的蝴蝶结图案。

随后还看到了帽带企鹅(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道黑色条纹,像海军军官的帽带)、阿德利企鹅(最明显的特征眼圈为白色,头背部全为黑色)、还看到了一只北跳岩企鹅(它以暴躁的脾气及凶悍出名,是最具攻击性的一种企鹅,最大的特征就是眼睛上方和耳朵两侧金黄色的翎毛)。企鹅最大的天敌就是贼鸥,企鹅的存活率也只有50%,若有两个孩子,就只能喂给身体强壮的那一只,另一只稍弱点的只能等待死亡。

后面的几次登陆,遇到了一次风雪天气,才真正感觉的南极的气温和冰冷刺骨的风,什么GORE-TEX防风防水透气面料,只用了20分钟就彻底湿了。

海上巡游也很棒,探险队员驾驶冲锋艇在浮动的冰山间穿行,还可以看到浮冰上懒懒睡觉的海豹,一只大概就有三四百斤,一般吃饱了要睡好多天,饿了再捕食,吃饱了再睡。

我们还参观了乌克兰科考站,这里是最早发现臭氧层空洞变大的科考站,参观科考队员的生活、学习、健身、学习、研究、做饭的地方。科考站里可以寄明信片,买些小纪念品。

还去了英国以前的科考站,1952年就停止科考项目,改为博物馆,它是南极唯一一座博物馆。还有避难小屋里面有些救急用的必需品,当人们在南极遇到危险时可以暂时自救的地方,最后用过什么东西要告诉他们,好及时补充。

我们还去了朱克拉点,在那里看了看企鹅,还看了鲸鱼骨头。因为早在很多年前,人们都是乘着木质帆船来到南极捕鲸,可想其艰苦程度。他们捕捉鲸鱼吃肉和炼鲸油,来维持生计。后来全球禁止捕鲸,南极再无捕鲸之人。

登陆尼克港,这里有着天堂湾美誉,因为风浪小,雪山多,非常漂亮安静。偶尔还可以听到雪山崩裂的声响,有幸看到两次小型的雪山崩坍。这一天登陆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南极大陆,在厚厚的雪地里,看到了一道道企鹅的快速路,是它们从山上到海边的路,可以最快速度的捕捉完食物回去喂自己的宝宝。

我们爬了一座覆盖了厚厚白雪的小山丘,登上最高点看天堂湾美景。之后在上午活动最后,进行了冬泳,船上的中国团里最大年纪的82岁的老奶奶是第一个下水的,她身体很好是清华冬泳队的成员。

最后一天主要是Melchior岛冲锋艇巡游,Dallman Bay是座头鲸的捕食区,所以去碰碰运气看看是否可以看到座头鲸。出发后,我们看到了很多海豹,也许这个季节是它们的繁殖期,还可以看到互相争斗的雄海豹。然后还看到了三只帽带企鹅,蓝眼鸬鹚,遗憾没遇到鲸鱼。下午,开始向北返航,又要经过西风带,号称魔鬼海峡之称的德雷克海峡,又开始了可怕的晕船。

如果你有幸得到一小块南极冰,把它放进一杯水中,会出现非常奇妙的现象:冰块在融化的同时,会发出轻微的但是人耳能够听得见的美妙音响,冰块也会在水面微微移动,甚至轻轻碰撞杯子的边缘,这一切都是因为南极冰中含有的气体造成的。

南极巨大的冰盖都是由万年的冰雪积累而成的,降落在南极的雪花经过压实,变成冰川冰,而原来雪花中的气体也被保存在冰中,由于上面不断的积累,气泡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了高压的气体。当冰块融化时,高压的气泡破裂,发出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同时会推动体积较小的冰块移动,碰撞水杯,甚至会发出轻微的撞击声。

另外,船票的费用还是很高的,因为包括了住宿和餐饮,船上还是以西餐为主,味道还不错。有一天天气不错,在甲板搞了次BBQ。船上的工作人员都是讲英语,但是在阿根廷基本是西班牙语,讲英语的还是很少。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最大的麻烦,只能用翻译软件来交流。

对于这次南极行,孩子和我们都收获颇丰,于他于我,都是人生难能可贵的经历。我希望他的成长也是我的成长,眼中的风景和人文,都能变成谈笑间的鸿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态度,具体需要多有钱,多闲, 大家自己衡量。

来源于一位网络旅行者的自述,如有问题可私信作者